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海湖以西的柴达木盆地,境内资源丰富,近几年新型清洁能源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有力推动了青海省新能源产业发展。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北岸,北靠祁连山,是青海省生态地位重要且特殊的一个自治州。海西和海北虽然资源禀赋不同,贫困程度和贫困人口基数也有所不同。但相同的是,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成果显著,已先后脱贫摘帽。

7月初,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走进青海西北角,深入两州采访经济社会发展与脱贫攻坚情况,深刻感受到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发生的显著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村,村民王俊林在自家养鸡场捡拾鸡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石 晶摄

找准痛点 先干起来

海西州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中村60多岁的村民王俊林,多年来因身有残疾无法外出务工,一个女儿也不幸残疾。“儿媳妇几年前因家贫离家出走,丢下小孙女至今未归,一家五口人仅靠儿子打零工维持生计。”王俊林说,“以前儿子打零工挣钱,田地收入只够一家人口粮。”

2015年扶贫干部来了,王俊林家的情况开始逐渐好转。王俊林的妻子被吸收成为一名生态林管护员,每月有了2500元的工资收入。

中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春平来自格尔木市政协,是一名军转干部,说话干脆利落:“王俊林家里以前种的是小麦,产量和产值低。我跟他商量后,跟几个帮扶单位协调了一笔钱,购买了枸杞苗,将王俊林家的5亩小麦地栽上了枸杞。”

种枸杞一时半会也见不了现钱,眼前的困难咋办?为进一步解决王俊林家的实际困难,赵春平带着村干部一起和王俊林反复商量,认为养鸡适合他家。赵春平协调企业帮扶资金3.79万元,为王俊林家修建了50平方米的彩钢小型养鸡场,买来120只鸡苗和饲料。现在已有700多只蛋鸡。

现在王俊林每天骑着电动车,上午、下午两次到市区卖土鸡蛋。“家里也经常会有人上门收鸡蛋,很多市民知道我卖的是当天的鸡蛋,很新鲜,每个1元钱,老顾客们都很青睐,也不讲价,每天卖鸡蛋能收入600元钱。”

如今,王俊林一家年收入十几万元,实现了勤劳致富。

中村是上世纪70年代初从青海湟中整村搬迁过来的,现在全村有1735户,贫困户27户。赵春平入户了解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村民家中环境卫生和精神面貌状况差,即使安排生态林管护员的工作,也有人不愿意去干,甚至个别贫困户持有观望态度,等扶贫工作队给资金给项目。

针对这些实际情况,赵春平和村委会成员挨家挨户做工作,鼓励有劳动能力的群众自己干起来,充分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至少先从庭院环境卫生、破旧院墙修缮等方面行动起来。接下来,工作队在村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好媳妇、好婆婆评比等活动,并发放奖品予以奖励,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问题得到改善。村民的心气聚齐了、劲头鼓足了,认识到只有自己干起来,生活才能改善。

为了能让更多贫困户就业,赵春平和驻村工作队带贫困户到现场了解管护工作,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西州茶卡天空壹号景区,游客在游玩、拍照留念。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石 晶摄

选准项目 铺好销路

在海西州德令哈市扶贫产业园内的伊明农牧有限公司,该企业总经理助理彭万龙介绍,生产车间内新引进的标准自动化屠宰线可通过追溯监控系统看到牛羊肉的加工处理过程,从屠宰、排酸、分割、包装到运输,全程一目了然。

“右手边的厂房是低温无菌冷库,左边是全封闭屠宰车间。冷库建成后先连到省上冷链平台,最终接入全国农产品冷链流通监控平台,实现对流通过程的全链条监测。二期建设总投资8000多万元。”彭万龙说。

资料显示,伊明农牧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是青海省科技型企业、省级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为牛羊养殖、屠宰、加工、冷链、红花籽油生产研发等。

2017年,德令哈市根据省、州建设扶贫产业园建设精神,开展市场调研,谋划实施扶贫产业园项目,在对市区6家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后,择优选择伊明农牧有限公司柴达木特色农产品加工厂二期项目。

伊明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忠元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德令哈市农牧和扶贫开发局2000万元扶贫资金投入该企业。公司建设屠宰牛羊及配套分割加工生产线各一条,容量为3000吨的冷冻库一座及配套设施和生活辅助设施设备,建成后满负荷运转可以年屠宰牛羊9.8万头(只),生产牛羊肉制品3000吨。

德令哈市新源村建档立卡户张启福因女儿患病,妻子早年病逝,欠下巨额医疗费,家庭经济困难,2015年被识别为贫困对象。近年来,受益于护林员岗位等扶贫政策,张启福利用产业到户资金2.56万元、“530”小额贷款、互助协会资金1.8万元及自筹资金发展养殖业,7个月繁殖羊羔34只。而且张启福搞养殖不愁销路,因家门口的伊明农牧有限公司就有足够多的牛羊活畜屠宰收购量。

德令哈市国投下属的恒欣扶贫产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建宁介绍,扶贫产业园投入德令哈伊明农牧有限公司的2000万元资金,按照“负赢不负亏”的原则,进行短期投资。其中,1500万元省级扶贫产业园资金和50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按第一年8%,第二年10%固定投资收益,已经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连续分红了两年。分红资金由各村社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的方式进行分配,安排脱贫户从事保洁、安保等公益性岗位就业,通过劳动获取报酬,进而激发其内生动力。2019年12月,伊明农牧有限公司为37个村进行了分红。

据了解,德令哈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主体、辐射带动”的发展思路,采取“园区+企业+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带动了全市562户1623人稳定脱贫,人均增收3600元。

据了解,海西州自2016年以来落实中央、省、州、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32亿元,建成5个县级扶贫产业园,发展壮大295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实施12个乡村旅游扶贫产业,推行了“脱贫保”和“防贫保”保险扶贫,进一步筑牢了脱贫攻坚“保障墙”。投入援青扶贫资金3500万元,重点扶持村级产业发展,惠及5个市县65个村5900余户农牧民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户一策 精准帮扶

7月5日,在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乡环仓秀麻村的草原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目睹了该村一年两次的夏季赛马会,全村几十名骑手牵出马匹一争高低。赛后村委会为得奖骑手颁发了荣誉证书,当天发放了150元至400元不等的奖金,村民们身着盛装为获奖者献上洁白的哈达,给马匹披红挂绿庆贺获奖。

环仓秀麻村党支部书记昂青公介绍,全村共有496户,2015年精准扶贫识别出64户贫困户共218人。结合村里实际情况,在扶贫过程中,利用产业扶贫资金以“母畜周转”方式,购买1000多只母羊,产羔育肥再销售、分配到户等方式,这64户贫困户已于2017年脱贫。

哈尔盖乡贡公麻村的脱贫方式,则是利用村集体经济收入在镇上新建市场步行街、综合农贸市场、榨油坊等场所,为8名贫困户解决了就业问题。

同时,利用环湖大面积油菜种植优势,依托2010年成立的贡公麻村宗日盖农机具服务专业合作社,以土地流转方式扩大油菜种植面积,共解决了36人的就业难题,为没有草场的106名村民每月发放400元的补助。

泉吉乡宁夏村一社,贫困户占德一家共有3口人。户主占德今年65岁,10年前因患脑瘤做了开颅手术,之后身体虽然康复,却也花光了家中所有积蓄,欠下了高额债务。后来,占德膝关节骨头逐渐变形,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却无力支付医疗费用。

在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中,宁夏村党支部主动探索村级自主扶贫新模式,2016年至2017年,积极发动全村党员群众为占德累计捐赠周转母羊250只。占德通过“投羊留羔、滚动发展”方式发展畜牧业,累计成活羔羊240只。同时,宁夏村利用到户产业发展资金又为其购置适龄生产母畜24只,进一步扩大其畜牧业生产规模,并帮助他申请了“530”小额贷款项目。占德利用3年时间还清了所有债务。2017年底,他家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万多元,顺利脱贫。

海北州扶贫开发局副局长阿怀全介绍,海北州为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落实490万亩生态公益林管护和455万亩天然林管护任务,聘用建档立卡户3133名,年户均增收1.56万元;结合环青海湖卫生整治开发村级保洁岗位415个,年人均增收0.96万元。

资料显示,海北州4个县建档立卡6699户22305人,经过3年集中攻坚,在“三区三州”中提前3年实现全域整体脱贫摘帽。

如今,青海湖畔,一条条柏油路、水泥路沿着金色的油菜花海通向各村各户,一幢幢新房拔地而起,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老百姓的腰包一天更比一天鼓,美丽的环湖草原上美景如画,牧民脱贫后的生活越来越红火。(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马玉宏 石晶)

(责任编辑: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