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选择物品,百般挑剔,能入眼的东西不多;遇上人事,刻薄无情,非要弄个是非曲直;碰到怨恨,睚眦必报,小问题也惹出大麻烦……诸如此类做法,实在是为 人处世的障碍。容不下世界的人,孤立的是自己,这是愚蠢的。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小窗幽记》告诉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意思是说,如果将好与坏、美与丑的东西分得太清楚、过于计较,那么就无法与事物相契合、相适应;如果将贤与愚分得太明确、划出高低贵贱,那么就无法与人亲近,也无法打交道。为人处世,必须内心精明,而对外却要仁厚,使美丑两方都能平和,贤愚双方都能受到益处,这才是人们要培育的品德与雅量。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对的;强调事物的绝对性,只能是背离事物的本来面目。好与坏、美和丑、贤与愚、恩与怨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体,是相对的概念。追求完美,就辨别不清事物的真象;偏走极端,就很难接受世上的许多事物。与人交往也是如此。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苛刻待人,谁敢亲近?所以为人处世之道,我们不能不知道;做人的品德与雅量,我们不能不培养。

什么是为人处世之道?我以为,“内心精明,对外仁厚”,可以说是为人处世之要,也是人生的大智慧。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内心精明”,可不是耍小聪明,也不是认为的小机灵,而是内心方正严明,谦和聪慧,远见卓识;也就是大聪明、大智慧。“内精明,外仁厚”,其内涵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己与宽人,共同的目的,都是为了亲近人,便于与人打交道。一个对自己要求严格的人,会得到赞赏,人们也愿意和他亲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总理,是要求自己最严格的人,因此,赢得了中国人民对他的高度赞誉与永远爱戴。同样,对人宽容大度,也是得人心、聚人气的秘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就是自己愿意的,而别人不愿意,也不要强加于人。

俗话说“没有舌头不碰牙的”,人与人交往,难免发生磕磕碰碰的事情,也有个谁吃亏谁沾光的问题,这时候怎样处理,就看出思想境界来了。其实,以宽容之心待人,给对方留有余地,看似是给别人留条路,实则是给自己搭座桥。

二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菜根谭》中说:“大聪明的人,小事必朦胧;大懵懂的人,小事必伺察。盖伺察乃懵懂之根,而朦胧正聪明之窟也。”意思是说,真正聪明的人,小事能糊涂就糊涂;真正糊涂的人,往往在小事上十分精明。细究穷察终归要导致糊涂,而假装糊涂则蕴藏着聪明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真正聪明的人,在小事上糊涂,正契合了真正糊涂的人,在小事上的精明,使得“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达到了一个平衡。因此,那些贤能之人,从不在小事上与别人纷争,心里明白装糊涂,一方面是品德高尚让利于人,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做大事不受其扰。这种品行,是干大事人的品行,是大聪明的表现,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三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也。”曾国藩这番话,可以说他最明白谦虚谨慎的好处,也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堪称楷模。民国学者龙梦孙在给《曾文正公学案》作序时说:“曾文正公认为世间的道理博大精深,他只知道小部分,所以不敢自以为是。他待人接物,小心翼翼,不敢怠慢任何一个人。他为朝廷效力,兢兢业业,不敢疏忽任何一件事情。”是的,清朝末期,在朝廷和社会危机重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曾国藩闯过了惊涛骇浪,战胜了艰难险阻,成为人生的赢家,可以说全凭着他谦虚谨慎、勤奋忠实这一优秀的品质。

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对自己来说,是大聪明;在外人来看,是仁厚为人,这是美德。

人们常说,为人处世要内方外圆,这与“内精明,外仁厚”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要深明其理,修身养性,在为人中成长,在处世中受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