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和蓝玉案,是著名的洪武四大案,前后有大量明朝官员被朱元璋下令处决,其中牵连人数又以胡惟庸案为最,胡惟庸案持续了十多年,大约有四万多人被牵扯其中。

宰相胡惟庸被杀的罪名是他骄横跋扈,勾结朋党,意图行谋逆之事。然而令人感到费解的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脾气是出了名的暴躁,丝毫不能容忍手下人贪污和专权,那么以他的性格,为什么能够忍耐独断专权的胡惟庸7年之久,然后才举起杀戮的屠刀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胡惟庸和朱标剧照

宰相胡惟庸

朱元璋时代一共只有过四位宰相,徐达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胡惟庸之所以能成为宰相,要归功于淮西党和浙东党之间的斗争。明朝建立后,朝廷内部分化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浙江人刘伯温为首的浙东党,一派是以朱元璋的同乡李善长为首的淮西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善长剧照

淮西党和浙东党两派之间互相看不上,在朝廷之中明里暗里争权夺利,尤其是两派各自的主心骨李善长和刘伯温之间更是矛盾重重。后来浙东党在斗争中遭到朱元璋的打压,刘伯温不得不告老还乡,临走之际安排杨宪出任御史中丞。两派之间的斗争则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后来杨宪被处死,李善长明哲保身,将胡惟庸推举到台前,接任了他的宰相之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温剧照

当胡惟庸出任宰相的时候,淮西党已经全面碾压了浙东党,浙东党的核心人物刘伯温不断遭到朱元璋的冷落和打压,最后赋闲在家并且得了重病,胡惟庸借探望之际毒死了他。大概是这轻而易举得到的胜利麻痹了胡惟庸,让他误以为是自己带领淮西派打败了浙东派,此后的胡惟庸大权独揽,开始变得独断专权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惟庸和刘伯温剧照

渐渐地,胡惟庸越来越出格,不但越过朱元璋擅自定夺官员升迁事宜,而且还截留弹劾自己专权的奏章,最夸张的是,胡惟庸竟然动了谋害开国功臣徐达的心思,当然最后并没有成功(自杨宪诛,帝以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明史》)。

朱元璋的大棋

虽然投靠胡惟庸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朝廷之中反对他的声音也日渐强烈。不仅是一些大臣们不断上奏弹劾胡惟庸,而且连徐达最后都忍不住在朱元璋面前痛斥他的罪行。朱元璋一向喜欢猜忌,而且锦衣卫遍布京城各地,他不可能对胡惟庸的僭越行为一无所知,可是他对大臣们的弹劾却表现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达剧照

其实,这还要从宰相制度说起,从秦朝设置宰相以来,到明朝时宰相制度已经沿用了一千多年,从西汉武帝设置中外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想方设法对相权进行分化,因此一直以来相权和皇权之间得以相安无事。可是到了元朝时,这种平衡遭到了破坏,长期以来一直被打压的相权开始反弹,到了元朝中后期宰相权力急剧膨胀,甚至到了可以左右皇帝继位人选的地步。皇权遭到相权架空,被朱元璋认为是元朝最终覆灭的重要原因

因此早在明朝建立之时,朱元璋对是否有必要设置宰相就心存疑虑,因此他虽然任命了李善长为宰相,但是却喜欢亲力亲为,把大权死死地捏在自己手中。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有儒生上书言事:“不得隔越中书奏事”,中书省是连接朝廷和皇帝之间中枢,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其最高长官便是宰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惟庸剧照

所谓不得越过中书奏事,即在要求朱元璋给予宰相足够多的便宜行事权,然而朱元璋却表示:

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揽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宰相制度是充满敌意的,大有废除宰相的意思流露其中。可是宰相制度伴随封建王朝伊始就产生了,到了朱元璋这里突然要废除,其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元璋剧照

明白了朱元璋的这一真实意图,也就不难理解从洪武六年到洪武十三年之间,宰相胡惟庸大权独揽,任人唯亲长达七年之久,而朱元璋却能视而不见的原因了。

朱元璋的放任看似软弱,胡惟庸的放纵看似猖狂,其实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朱元璋能够忍耐七年的终极目的,就是当他举起屠刀时,不但能解决骄横跋扈的胡惟庸,而且还要消灭存在了千年的宰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