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理解,这次舆情聚焦节约粮食,跟粮食的生产和市场供应没直接关系。不是说因为粮食要短缺了,才急慌急的要求节约,那样的话已经来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传统文化里,勤俭节约是美德之一,“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勤俭持家的理念是我们的文化基因部分,自古都容不得奢侈浪费。我还记得一句原话:“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句话出台的背景,是1960年代的学生大串联期间。那一场活动是全国性的,在校学生们不上课了,以班级为建制,每个队伍都取个响当当的名字,印在自己的战旗上,然后步行拉练去革命圣地,瞻仰、拜访、取经。先是大学,后来中学成了主力,接着小学生也出动了。记得当时我偷偷拿着粮本去粮店,被人家撵走,说你这大点年龄想换粮票去串联?不想活了,滚!吓得跑回家,差点挨一顿胖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为了支持学生们的串联,各地都组建了临时接待站,光山县城的就在我家附近,县委党校。开了大伙房,请了几十人买菜做饭,每天接待上千人吃饭。因为都是半大孩子,又都是外地人,饭菜还不要钱。于是就出现严重的浪费现象,吃剩的饭菜扔得到处都是。那时代人们生活很节俭,都很看不惯乱扔剩饭剩菜的,社会反响大。很快一级一级上报,很快有了全国性振聋发聩的号召:“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后来,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高校学生食堂暴露出严重的食物浪费现象。当时的舆论被正确引导,展开了全社会的讨论,一直认为浪费不可取,粮食可吃不可糟蹋。紧接着人们关注到酒店吃饭,浪费居然更严重,也是因为怎么吃喝都不要钱。不是不要钱,是吃喝的人不用掏钱,就像这次反映的,成盆成盘的菜,动几筷子,吃不完的都当垃圾倒掉了。后来有了倡议,吃不完的打包,慢慢成了习惯,吃不完的打包不再是不光彩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们的骨子里,对食物的浪费,从来不可容忍。我们是农耕文化,一箪一食来之不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碗里每一粒饭米,都是农民一颗汗珠摔八瓣换来的。所以,我们的思想意识里,把粮食不当粮食,当生命一样对待。于是有了外人看着不正常的现象,德高望重的长者,会把掉落餐桌上的饭米粒捻起来吃了,外人嫌弃的鸡鸭猪牛羊的下水,成了餐桌的美食物,陈化粮酿造酒精,兑进汽油当汽车燃料。总之,食材食物皆珍惜,没有随意扔掉浪费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了,如今的粮食生产大环境,基本是全球性质。各自好好种庄稼,自然灾害歉收了,可以买别家的,一般不会出现短缺。尤其在我国,粮食生产是基本国策,国之根本。凡是与粮食生产的土地、生产、储存和供应,都受到政府的严格管理,不可能出现大问题。唯有消费层面,一些人受到外来观念的冲击,认为粮食最便宜,多挣钱就不在乎浪费那点饭菜。以至于发生的浪费现象比较严重,那么,只要把这个漏洞堵住,粮食更不会出现短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说,号召节约粮食与我们的粮食生产和存量没直接关系,但是和我们的传统文化有直接关系。在当下相对富裕的时代,呼吁传统观念的回归,每人、每家都做到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正是我们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表现,可喜可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