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报/中国商网(记者 李孟)近日,中国传媒大学的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引发关注。“过国家线就能进复试吗?”“初试不考专业课?”“会不会歧视外校学生?”“本科成绩差能报考吗?”,招生部分的改革引发了较大的讨论。正在备考的准考生们也因此作出了不同的选择,有人继续坚持,有人选择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料图 中国商网 彭荣岳/制图

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宣布,将从招生、培养和学位、导师管理、质量监控、学科与专业设置等方面,实施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据了解,中国传媒大学主要从初始自命题科目设置、复试选拔流程、复试考核办法三个方面,对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式进行改革。为加强对考生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此次中国传媒大学对硕士研究生招生初试的自命题科目进行了全面改革,人文社科类专业将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来设置自命题考试内容,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并在复试选拔流程中增加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

在刚得知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招生改革后,小羽(化名)有些不知所措。“大脑一片空白”,小羽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计划报考2021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已经备考十个月。如今考试内容突然发生较大改变,复习的专业课内容占比极小,感觉自己前期复习“白白浪费了时间”。由于招生改革从2021级开始,也就是说,尽管小羽已经复习了十个月,但她需要马上调整备考方案,以应对四个月后的考试。

“对‘三跨’(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考生太不友好了。”小羽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改革之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课考试内容主要分为史论和实务两大类,而改革后则分为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但相比文学专业的学生,自动化专业的小羽平时对文史哲内容的积累较少。“我看了主题写作部分的考试大纲,感觉就是现场写论文。人文社科基础更广泛,除了文学史、文学作品,还要考哲学、文明史,虽然(学校)提供了参考书目,但这对我这种工科生来讲相当于从零开始准备。”小羽说道。

尽管考试内容有了较大的改变,小羽还是决定继续备考该校研究生。“现在都已经8月了,突然换学校也需要重新准备很多内容。不如继续备考中传,至少现在大家的进度都是一致的。”小羽说道。

但也有人选择放弃报考中国传媒大学。隋燃原本准备报考2021年该校广告学硕士研究生,但此次改革新增的材料评议环节让隋燃十分忐忑。他告诉中国商报记者,自己本科学校不是“双一流”高校,且在校期间的专业课成绩较差,尽管曾经获得过专业领域比赛的奖项,但还是担心会在材料评议环节中不占优势。“考试内容变了还可以重新准备,但是学校、在校成绩、项目经历这些结果已经无法改变了,这是改革第一年,大家对评价标准都很模糊,我不想冒险。”隋燃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