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成都航院就业“起航”之道》。

“双高”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如何紧抓办学特色服务航空装备制造业发展?如何衡量并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该校招生就业处处长刘晓辉应《麦可思研究》之邀,介绍了学校就业工作的经验。

为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贡献人才是高水平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一大途径。作为行业特征鲜明的“双高”院校,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处长刘晓辉介绍道,学校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中航(成都)无人机系统公司、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成都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航发贵州黎阳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四川航空、一汽-大众、京东方、成都铁路局等上百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校企合作,基本形成产教协同发展和校企共同育人的格局。

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超过95%,每年有十余个类别的订単(定制)班,为航空、军工、部队等用人单位量身打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大量毕业生服务于歼 10、歼 20、C919、翼龙无人机、航母舰载机和民航客机的生产、维护、保障、运营等工作岗位。”刘晓辉处长说道。从毕业生流向数据来看,每年近七成毕业生在四川省内就业,超半数毕业生在成都地区就业,有力地支持了区域经济发展。

此外,麦可思数据显示,“双高”院校的高水平专业(群)对行业发展贡献度尤其明显。从2015~2019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来看,高水平专业(群)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68%~70%)高于其他专业10个百分点左右(57%~60%)。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群即是“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该专业群包括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飞行器制造、复合材料工程技术、航空发动机装试技术等5个专业。学校始终秉承“服务航空、服务国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定位,立足为航空装备制造、航空运营和区域经济培养更多的合格的建设者。

四个指标 评价就业质量

刘晓辉处长提到,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比较关注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前文提到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即是学校衡量学生就业质量高低的指标之一,“这一指标反映了毕业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需求的匹配程度,是检验专业培养达成情况的重要依据。”除此之外,“就业满意度、离职率和月收入也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数据。”

具体来看,离职率体现了毕业生职场初期的稳定程度,离职率低即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高,一定程度说明毕业生对工作满意。虽然大学生择业观念发生了巨大转变,薪酬已不再是学生求职的最终目标,但月收入指标是就业者付出劳动和市场价值的物化表现,依然是评价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标准。

在进入职场,对就业环境、工作内容、劳动强度、薪资待遇、职业发展等有了亲身的经历与认知后,毕业生对工作的认同程度,即就业满意度这一较为主观的指标也会更具说服力。

同时,为了真实、客观反映毕业生就业情况,学校与第三方评价机构长期合作毕业生培养质量调研项目,持续积累毕业生培养质量调研数据,与全国同类院校进行横向比较,同时纵向对比历年数据,全面反映毕业生培养情况。

“学校重点关注两方面数据。一是前面提到的评价就业质量的4个核心指标,二是毕业生对学校培养过程的反馈。例如专业核心课程评价、教学满意度、实践教学评价等。”

在充分掌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刘晓辉处长继续说道,“学校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将各专业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等数据作为每年调整招生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设定的重要依据。”

据此,学校可以适时调整招生计划,按航空产业链布局投放招生计划,在一些省份增加招生计划量,逐步实现生源属地化调控,提高毕业生在航空业企业的就业稳定性,并与一些合作的航空工业企业开展联合招生宣传,逐步完善招生就业联动模式,进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力。

三项措施 提升就业质量

在提升就业工作水平、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上,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就业质量保障体系,“我们提出了‘搭平台’‘塑品牌’‘促协同’的体系特色。”刘晓辉处长说道。这三个特色具体如下:

搭平台,营造优质育人环境。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和就业平台。例如,学校在2007年与国航机务签约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已连续举办12届“国航班”,提升了学校在民航业的影响力,各航空公司目前每年校招逾500人。

2012年,学校与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汽-大众公司共同发起并成立了航空职业教育集团和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教联盟,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产业环境保障。2015年,学校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学校纳入集团巡回招聘专场体系,与近百家航空工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毕业生供需关系。学校还与成都市模具工业协会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为上百家模具企业量身定制技术技能人才。

塑品牌,打造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立项建设10个特色品牌专业,与行业企业开展专业共建,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双师”教师队伍建设、课程及教学资源开发、实践教学体系与条件搭建等进行改革,期望以特色品牌专业建设带动一般专业建设,不断提升专业内涵水平,增强服务产业能力。

目前,学校被授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航发高技能人才培育基地、四川省退役军人教育培训基地、航空技术士官培养基地。

促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深化校企合作以增加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的同时,学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例如航空类、汽车类专业与行业优势企业深度合作,开展人才订单定制、现代学徒制、工学交替等具有校企双主体育人特点的培养形式,形成了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配置资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进行学生管理的“五共同”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在该模式下,双主体各自定位清晰,行业企业参与度高,且能双方配合持续提升育人质量。

疫情之下 招就新举措

今年的高校招就工作深受疫情影响。对此,刘晓辉处长说道,“‘因地制宜’是高校工作的特点之一。新冠疫情促使招就处及时调整思路,制定对策以确保今年的招生就业平稳有序。”

在招生方面,学校在宣传上突出航空品牌核心效力,偏重行业内外航空军工相关专业的影响力。招就处还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工作,例如加强省内外《招生考试报》等官方媒体宣传途径,利用互联网开展直播,做好学校招生网站等。

同时,学校通过中高职衔接、士官预备班等多种方式巩固和强化生源基地建设,并以“对口技能考试说明会”“科普宣传月”“中职教师钳工培训”等项目为切入点,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加强和改进招生宣传工作。

关于就业工作,学校开展了三项措施:

一是加强校企合作,稳就业。学校从稳就业的大局出发,组织相关单位和人员调研回访与学校毕业生就业紧密相关的企业,了解企业实习、招聘等相关工作的安排,实时掌握企业复工复产及用人需求情况。同时,学校与企业加强沟通和协调,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共同做好在岗实习毕业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二是创新就业服务,拓渠道。学校制订了《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就业工作的暂行措施》,在线办理往届生改派(补办)、应届生就业相关手续,并提供线上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学校通过网络渠道发布就业相关信息超300条,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网络招聘活动40余场。

三是关爱和帮扶就业重点群体。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调查进行摸底登记,建立了全体毕业生就业信息台账。各二级学院指派专人(就业指导教师)与毕业生建立联系,针对湖北籍毕业生和建档立卡贫困户毕业生进行“一对一”指导、帮扶等相关工作。同时,“学校开通了新冠疫情心理支持服务热线,帮助毕业生坚定信心,舒缓就业焦虑。就业指导教师也会定期与毕业生谈话、沟通,掌握其心理健康状态,及早发现并疏导毕业生可能出现的消极、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刘晓辉处长最后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育”见双高,敬请关注我们下期推荐院校——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