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3年马克沁发明了一种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这也是第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机枪,被称之为马克沁机枪。

马克沁机枪使用帆布弹带供弹,理论射速达到每分钟600发,火力凶猛。而且马克沁机枪的重量较之前各国普遍装备的格林炮要轻得多,更适于机动,因此各国对其都颇感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88年,国内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也对马克沁机枪进行了仿制,称之为赛电枪。关于赛电枪的产量和装备情况记载不详,不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产量有限,并未大量装备。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因为当时金陵机器制造局也仿制马克沁机枪,只是比较简单的对马克沁机枪进行拆卸,然后依葫芦画瓢测绘零件,然后仿造组装,对其原理和特点并不了解。这样生产出来的赛电枪其性能、可靠性等方面未必如意,产量也不会太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更重要的是此前各国陆军对于机枪的定位尚不明确,此前装备的多管机枪格林炮通常是被当作火炮使用,并不大规模装备一线步兵。清军是仿效西方军队,所以也不例外。由于此时清军已经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格林炮,自然也没兴趣再大量生产马克沁机枪并装备部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到甲午战争时,清军使用的还是格林炮。比如在平壤之战中,淮军装备的格林炮就给日军造成了不小的伤亡。

至于日军虽然也装备过格林炮,不过因为其重量大,不利于机动,所以在甲午战争时连格林炮都没用,更不要说马克沁机枪了。直到日俄战争的南山之战,日军遭到俄军马克沁机枪痛击,才意识到了机枪的威力,开始大量装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马克沁机枪虽然没有在陆战中使用,北洋水师却采购了少量的马克沁机枪加装到了军舰上,因此在甲午战争中还是发挥了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