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下旨命侍书王著,编选内府所藏历代帝王、名臣、书家等墨迹,镌刻而成中国最早的古代书法丛帖——《淳化阁帖》。

绵延千年,历经劫难,《淳化阁帖》善本流传至今已是凤毛麟角。2003年,上海博物馆辗转从美国购回第四、六、七、八卷,被人称为“最善本”。

《淳化阁帖最善本》入藏,让上海博物馆再一次站到聚光灯下。上海博物馆是收藏古代碑帖的重要馆藏单位,其所珍藏的历代碑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被不少爱好者视作上海博物馆最神秘、最珍贵的藏品种类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淳化阁帖》在上海展出(图片来源:新华社)

经过十多年的论证和准备,上海博物馆与上海书画出版社共同努力打造的《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今天下午在上海书展中央大厅首次公开亮相。这意味着上海博物馆将撩开这批馆藏文物的神秘面纱,首次全面公开其历代碑帖珍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博物馆是全国乃至全世界收藏历代善本碑帖的重镇,《丛刊》首次全面公开上海博物馆的碑帖珍藏,从中甄选出独具特色的藏品,其中不乏稀见珍本乃至孤本。

据介绍,《丛刊》选目以“文物价值”“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为衡量尺度,以初拓、旧拓、精拓、善拓为前提。今天首次推出的《丛刊》第一、二辑所收十种,均为上海博物馆图书馆的藏品。

其中,有被誉为“石刻之祖”的《石鼓文》,是著名的明拓“黄帛本”,被誉为公藏《石鼓文》第一佳拓;《大观帖》卷一为宋拓本,经朱彝尊、蒋祖诒、褚德彝等辗转收藏,因未见著录,不为世人所知,很可能是海内孤本;而《大观帖》卷七卷八曾经为杨中讷、彭志杰、汪宝礼、吴云收藏,可与国家博物馆藏《大观帖》卷七、故宫博物院藏《大观帖》卷八媲美;《佛遗教经》传为东晋“书圣”王羲之所书,杨氏海源阁旧藏,系首次原色精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专业研究者介绍,《丛刊》收录这些碑帖,在书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中不乏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除了原汁原味重现珍贵的碑帖影像之外,《丛刊》还收录了各本的名家题跋。“文人墨客收藏碑帖、画作,往往会额外写上题跋,记录自己的收藏经历、阅读和欣赏感受,内容非常丰富,信息含量很大。”以《丛刊》收录的《董美人墓志》徐渭仁拓本为例,该本为吴湖帆旧藏,被他推为“原石第一精拓”,其中前后观款题跋近六十人。据专业人士介绍,这些题跋记录着前人对书法艺术的认识,也留下了对碑帖内容和刻拓源流的考证及版本优劣比较,为学术界留下了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鉴定依据。“编委会对选目再三斟酌,对版本反复勘察,还对碑帖的所有题跋都做了释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让这些年代久远的碑帖能够尽可能清晰地呈现,上海博物馆与书画出版社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研究探索。“碑帖出版是非常特殊的古籍出版工作,对碑帖的纸张、色泽和装池等,编辑的理解和把握非常重要,需要丰富的经验。”而上海书画出版社在长期专业出版中积累的经验,成为《丛刊》尽可能还原碑帖原貌的优势。

为确保《丛刊》出版的“还原度”,上海博物馆在拍摄阶段就使用了8000万像素的中画幅相机拍摄。在印前调色阶段,上海书画出版社和印刷厂经过特别允许,多次反复核对原帖比对。选纸上,采用了高克重进口艺术纸,印刷上,则采用全新高网线五色印刷技术。

这样的“原汁原味”还体现在《丛刊》的整体呈现上,除了“原色原大”精印,还完整呈现了包括题跋、印鉴在内的全貌。此外还另附别册,由上博专家撰文,详尽解读碑帖内容与版本,对碑帖正文、题跋及藏印进行了释读,“普通读者看起来也不费力”。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在没有照相和复印技术的年代,碑帖拓本流传稀少,成为收藏界不轻易示人的秘宝,而上海博物馆是收藏古代碑帖的重要馆藏单位,其所珍藏的历代碑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近年来,上海博物馆对馆藏碑帖收藏的整理、研究、出版重新予以规划和组织,冀望尽快向社会展示其整体面貌和独特价值,也加快合理利用的步伐,让这些民族瑰宝能为大众所亲近和分享。这是在注重知识传播、教育普及、民主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必须戮力推动的工作。

图书信息:

书名:《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第一辑)

包含《衡方碑》《晋唐四楷帖》《董美人墓志》《皇甫诞碑》《佛遗教经》五种。

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装帧:8开,册页装,五册一函附别册,五色印刷

书号:ISBN 978-7-5479-2423-5

定价:1680.00元

书名:《上海博物馆藏碑帖珍本丛刊》(第二辑)

包含《石鼓文附音训》《孔宙碑并阴》《中岳嵩阳寺碑》《大观帖卷一》《大观帖卷七卷八(太清楼二王法帖)》五种

上海书画出版社,2020年8月出版

装帧:8开,册页装,五册一函附别册,五色印刷

书号:ISBN 978-7-5479-2424-2

定价:168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