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交通广播《速度早高峰》报道:“老韩,这一晚累了吧,快坐下来喝口凉茶。”

8月11日晚上,夜深的宁夏大地余热却未消散,中铁呼和浩特局乌海车务段惠农列尾作业员杨元海招呼着搭档韩鑫然,二人在岗点门口并肩而坐,享受着短暂的休息时间。

面前的惠农站繁忙依旧,一轮密集的车流高峰即将到来。

12日1时35分,一声风笛长鸣打破了夏夜的宁静,一列货物列车缓缓从惠农站内驶出,韩鑫然习惯性地目送自己安装的列车“尾巴”消失在夜色中,这样的习惯,韩鑫然在工作中保持了24年。

1996年,因为工作认真负责,家住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韩鑫然和杨元海成为了惠农列尾作业站的第一批作业人员,承担起惠农站货物列车“尾巴”的安装、摘解和检测工作。据韩鑫然介绍,列车“尾巴”学名为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简称“列尾”, 它如同整列列车的“安全监察”一样“监督”着列车风压指标等数据,并及时向驾驶室发送信号,一刻不停地为列车运行安全保驾护航。“都说‘火车跑的快,全凭车头带’,其实火车跑的快,它的‘尾巴’同样至关重要!”韩鑫然嗓门大,说话间透着一股北方汉子的豪放,因为经常提拎列尾,韩鑫然的臂膀和手掌异常粗壮,手掌中间还有着厚厚的老茧,显得十分有安全感。

据杨元海回忆,在列尾作业点工作的24年里,兄弟二人坚持“五天一跨省,一跨五百里”,走过的跨省通勤路超过了145万公里,可绕地球36圈。“以前火车跑的慢,200公里的路程要走上5、6个小时,遇到客流高峰的时候,自己只能蹲在拥挤的车厢风挡的角落里。现如今,不仅通勤时间压缩了一半,客车环境更为舒适整洁,咱还能在硬卧车厢休息,上岗时也更有精神了!”老杨笑着说道:“这么多年干的工作虽然没啥大变化,但咱却在通勤路上见证了铁路的大发展”

今年年初,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正常的跨省通勤变得艰难了许多。为减少疫情传播的风险,身为共产党员的韩鑫然和杨元海主动请求坚守作业岗点。为不影响运输组织的正常有序,二人枕戈待旦,在忙碌的岗位上连续奋战50多天,高一档、严一格的完成了疫情最严重期间的运输任务,直到换班的职工到岗时,才发现兄弟二人都瘦了好一大圈。

凌晨2时,岗点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短暂的闲暇时光,杨元海连忙起身去接听,韩鑫然则心照不宣地准备起列尾装置的检测工作。不一会,二人的身影又行走在熟悉的站场之中,也许是肩上的列尾有些沉重,让他们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坚实......(中国交通广播记者:高雅,通讯员:王禹腾、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