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顾名思义就是皇上所拥有的权力。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对全国的人民土地财富的控制、管理权。包括行政、军事、立法、司法、文教等大权。其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除了皇帝之外,还有权力的主要执行者,宰相。宰相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随着朝代的更替,先后有过:相国、丞相、大司徒、侍中、中书令、军机大臣、总理等多达几十种官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的本质是辅助,战国后期,“相”逐渐成为百官之长,尊称为“相国”。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当时皇权基本上处于平等状态。由于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迅速暴露,宰相制度很快便进入调整期,而魏晋至宋即为调整期,元至清末为衰落期。在清朝灭亡以后,中国古代的宰相制终于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帝手上的部门,最早叫做“尚”,共有六尚,分为尚衣、尚食、尚冠、尚席、尚浴、尚书。宰相手上的部门叫“曹”,共有十三曹,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词曹、尉曹、贼曹、法曹、金曹、决曹、兵曹、仓曹和黄阁。天下政务归属宰相,但皇帝可以追责宰相与任免宰相。

尚书开始,制度在不停地进行改革与创新,官职之间的继承关系不再依靠血缘关系,而是形成了正规的官僚制。公元221年,秦朝开启了君主专制统治的历史。丞相的地位正式成为了仅次于皇帝的存在,在所有的官僚中处于领导地位。李斯是为秦始皇确认的第一任丞相,这也标志着丞相正式在权力运行中发挥了作用,也让中央官制变得更加的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丞相是为整个行政机构中的最高官员,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在军事方面,则由太尉进行管理。丞相有左丞相,右丞相之分。西汉初期,宰相的权力达到鼎盛时期。萧何、曹参等一批名相都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相权和皇权之间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因此,汉朝几乎都在加强皇权,抑制相权。西汉初期到汉武帝时期的百余年间,被杀的宰相达30多人。宰相制度的萌芽和创立时期虽然很长,但它的鼎盛时期却极其短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至宋为刚刚说到的调整期。汉武帝时期,皇帝开始靠身边的心腹办事机构控制相权,但心腹办事机构又形成一个实际的行政中心,取代了相权,最后形成了内外朝制度。两晋时期,中书监、令便取代了宰相的职位。隋朝废三公,三省长官为相。中唐朝前期确立三省制,后期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制。对相权进行了分割,同时也引进了监管。唐代的中枢机构中,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中书省是秉承皇帝意旨掌管国家机要大事、发布政令的机构。门下省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此为“三省六部制”宋朝正副宰相同设,多相并行,编制也不固定,目的是分散相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朝时期执行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相权被分于六部,国柄则集于皇帝一身。清朝从三院长官到内阁大学士,再到军机大臣、总理大臣、内阁政务大臣,宰相权力日趋淡化,皇帝集权则达到巅峰。在清朝灭亡后,宰相制正式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权和相权归根结底只是皇帝和丞相所代表的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皇权所代表的是以皇室为主、宗族等势力利益的政治集团,而丞相所代表的,是文臣、士大夫等势力利益的政治集团。皇权开始都是相们扶植的,而开始相权们内斗的时候,皇权都比较稳。当相权壮大之后,必然会伤害以皇帝为代表的政治势力的利益,因此要加以诸多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