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资料主要来源李世荣先生关于江阳汉阙的考证资料,表示感谢不敢掠美

在进入泸州市博物馆的第一层江阳历史厅的时候,你会看到一个比你人还高的石头柱子,这个看起古朴而又不起眼的柱子,却是近两千年前的石头,它有一个统一的名字叫做汉阙。它是我们泸州唯一保存下来的汉代石阙。比雅安的高颐阙还要早114年。这块石阙的正面和背面都刻有文字,左右两边为青龙和白虎的造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正面所纂(zuan)刻的文字是:“永元九年七月己丑,犍为江阳长,王君平君,字伯鱼”这是江阳名称在江阳简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一件实物。在我国,有字的石阙是非常少见的,而我们这块石阙文字就达到了129余字之多,这在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阙”至迟出现于西周,定型并盛于汉代,汉代是“阙”的极盛时代,“汉阙”一词由此得名。中国现存汉代地上石阙47处,其中24处在四川省,它们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地表’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阙”?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读读中国古代与阙有关的诗词:《诗经·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据统计,单是《全唐诗》中写到“阙”的古诗,就超过了1100首。为何中国历代诗人一直把阙当做吟咏对象?

汉阙,其实今天我们对它的了解几乎等于零,因为它离我们太久远,除非你是文博专家或者是文物爱好者,不然很难去探寻它的过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非专业中文,希望通过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进行讲述,所以尽量让我们大众能够看懂并产生兴趣,再深入了解,请专业人士勿喷。

阙在古代就是门的意思,再说得直接一点古代的阙,是宫室门的一种防御建筑,为宫室门的代称。后来,这里成了皇帝颁布法令的地方,因此,《广雅疏证》云:“象魏,阙也”。汉阙,是汉代宫殿、祠堂和陵墓前的高建筑物。通常分为左右各一为双阙。用石雕砌而成为高台,台基上建筑楼观,故名阙或双阙,在大阙旁筑有小圆的,称为子母圆,以作铭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

我们四川汉阙,不仅以“古”和“多”著称,而且以“精美”和“奇特”闻名,是汉代建筑业的杰作和书法艺术的一种精品,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因此,四川汉阙驰名中外,享誉天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有趣的江阳汉阙并非在泸州本地出土,江阳汉阙,建于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比著名的河南登封太皇阙还早30多年。比雅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颐阙也早1134年。铭文书法与《石门颂》近似(之前江阳汉阙刻石存成都市博物馆,沽酒客不知道今天泸州市博物馆的是复制品还是原件转增该馆收藏展出)。

有人肯定会好奇为什么会存在成都博物馆,因为1980年6月在成都市金牛区圣灯乡猛追村基建施工中发现的。它早已被明代人损坏用作建筑墓道基室抵门之用。

后经四川省和成都市博物馆考古专家数年的研究考证证实确为东汉时期墓阙的遗物。从阙上刻石的铭文“江阳长”等内容断定:江阳即今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因此,称为“江阳汉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阳汉阙,长221厘米,宽57厘米,厚33厘米。正面雕刻有“永元九年七月己丑,犍为江阳长,王君平君,字伯鱼”。其侧面铭文为“永寿元年,孟秋中旬,己丑之日,王求人进赵,率孟恩、仲恩、叔康‘忉’(dāo)悦悔历,削荆,斯志颠朴,立,以显光荣,惟乾运动,川道静贞,夫人叔x,山川之灵,十六适配,教悔有成,来xx(代表字已经缺失)瑛,来修舅故洁以不顾,年逾七十,如x如x,阴阳丧度,三纲离道,明星陨坠,xxx丧,寝疾固销,大命,催x,魂x,魂负归x,xx。”

同时,在成都猛追村出土的还有江阳的一块东汉时的墓门刻石枋柱。有的考古专家认为是一块汉遗物,定为乙阙刻石。文博专家李世荣老师曾经从石刻铭文“永元六年九月下旬,王文康石刻铭文“永元六年九月下旬,王文康石(不)禄......自远来口谁分畴纪厥行表口墓门”来看,是一块东汉墓门枋柱刻石,因此认为、应称“江阳汉墓门刻石。”

后来李世荣老师跟泸州市1984年市中区(今江阳区)麻柳湾新区基建中发现的岩墓内发掘的9号汉棺(现存市博物馆)和墓前的双阙留下的遗物。其依据是石汉棺壁上雕刻的一对双鸟衔壁的图案与江阳汉阙、墓门刻石上花饰图案、动物浮雕基本同流,风格相似。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麻柳湾新区掘土的9号石汉棺的墓主人,就有可能是江阳长王君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X江阳汉阙,为什么在成都东郊发掘出土?李世荣老师曾经做了专门的考证,他认为从汉阙刻石铭文来看,王君平为东汉时的江阳长。东汉永元九年,江阳为犍为郡治,地处黄金水道的长江上游,社会经济比较发达。多为豪族大姓居住。刘琳等编著的《华阳国志蜀志》(校注)记载:“江阳有四姓:王、孙、程、郑,八族:又有越、魏、先、周也,”王姓为四姓八族之首。王君平、王文康为其族人,是同族兄弟。

汉墓门枋柱铭文云:“王文康石(不)禄。”古人云:人死不终其禄。墓主王文康死于永元六年(公元94年),埋葬在江阳区西郊麻柳湾岩墓地。而王君平上铭文所记,王君平死于永元九年,离王文康入葬相隔三年,因此,这座汉阙应建于公元96年(即王君平死之当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厚葬之风盛行的东汉、如王文康这样的大姓望族,王君平又是一地方之长,象征门第的装饰物——汉阙,在其宗族的墓地中一定不少。江阳汉阙是标志墓地位置的标志物,在东汉是必可少的装饰物。因此,石刻汉阙、墓门枋柱和汉石棺,均是东汉时墓地中的物品。

到了明代,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沧桑之变,墓阙、墓门枋柱已成为荒烟蔓草中的一堆废物。因石质较好,又有刻石铭文,故被后世权贵从荒野的王氏家族的墓地中找出,通过沱江运至成都东郊,作为商贾或官家墓门的抵石。真是千年后又去为他人守护。还好有文字记录和泸州本土墓葬验证,不然就真的无从考证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阙侧面的铭文还告诉我们,墓穴中还葬有墓主人的妻子,“川道静贞,夫人淑x,山川之灵,十六适配,教悔有成”。这位女墓主在16岁时才嫁与王君平,这位静贞夫人比王君平小得多。但“年逾七十,如x如x”,可见她七十岁后身体仍然很健壮,貌美姣好。汉阙铭文中的“王求人”,很可能是王氏家族中的长者。“进赵”,可能是王求人的字号,在中国古代也有姓“进”的姓氏。“孟恩、仲恩”是王君平的两个儿子。“叔康”,显然是王君平的同族长辈,所以称“叔康”。王求人长者又忧愁又高兴地反省过去的经历,教育后人要削去荆棘,树立远大志向,颠扑不破,做出成就,光宗耀祖。

这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些东西,至少可以看出来在很多人认为汉代泸州等地没有汉文化,蛮荒无学简直是无稽之谈。当然要了解一个地方历史,光凭文字记载是不够的,所以这些考古见证就极为重要,这里也感谢这些年来,泸州几代文博工作者以及四川文物考古专家们的默默付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