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纪嬗变

——静宁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平凉日报记者 李娟淑

每日甘肃网8月13日讯据平凉日报报道 八月的静宁大地,群山葱茏,绿植遍野。在风起云涌、氤氲变幻的夏秋交替时节,多雨的成纪河山更显气象万千,分外迷人。

大扶贫,大变样

“原来我们静宁也可以这么美!”站在东山梁上,高中生高小媛开心地朝着35°苹果谷的方向大喊。八十多岁高龄的爷爷高富贵挑了块地方盘腿坐下来,眺望着远处绿意盎然的层峦叠嶂和葫芦河两岸风光,感慨地对孙女说:“搁过去,别说在梁上看到成片的林子,就是找几棵干树枝也难呐!这十来年功夫,一晃说变就变了!”

爷孙俩家在东山梁下的高湾村。名叫富贵的高爷爷穷了一辈子,小时候为填饱肚子,麸子吃过,树皮也啃过。好在难得老来福!他说,到老还真富贵了!他家原来是贫困户,因近些年儿子媳妇打工顺当挣钱不错,家里的6亩果园也争气,前年盖了新式洋房。住上了新房,吃穿也不必说。自从装了无线网,儿子给他也买了智能手机,经常可以和不在身边的儿孙们视频,还能看秦腔。他乐呵呵地说,自己托了新时代的福,现在过的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

看着山下的新房、新路、新农村、新世界,孙女高小媛指着远处正修建的静庄高速告诉爷爷:“说不定我们静宁很快也会有高铁的!”

在一辈子没离开高湾村的老人眼里,静宁变了。在那些常年外出打工的人看来变化更大。返乡农民工王堆军告诉记者说,他老家王河村变化太大了,小杂粮产业搞得像模像样。他寻思着不如回来在家门口干点啥,以后夫妻俩还能关顾上老人孩子!

静宁城乡面貌的视觉变化,是有硬性数据支撑的:目前,该县森林覆盖率达31.72%,森林蓄积量47.33万立方米。与40年前相比,实现了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双增长。县城面积由10年前的6.6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10.3平方公里。以甘沟、界石铺、李店等乡镇为代表的小城镇建设犹如一座座拔地而起的“乡村明珠”,正成为带动周边农村迈向现代化的引擎。

要致富,先修路。青兰高速、静庄高速、平天高速,312国道、静秦路……这些贯通县境、四通八达的路网建设让静宁有了晋级发展的大动脉,快速汇入周边的发展洪流,创造出喜人的“静宁速度”。近年来,该县硬化村组道路1834.7公里,新开产业路766.19公里,建制村和自然村通硬化路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0.8%。路网的完善,随之带动了各个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危房全清零、改造农村电网、新建村级光伏电站、全县自来水入户率和安全饮水覆盖率分别达到96%和100%……

新模式,新成效

扶贫,一直是国扶贫困大县静宁的施政关键。静宁将县级财政年收入增量的20%和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财政资金中统筹使用资金的50%以上增列为扶贫资金,县财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42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24.4亿元,争取中投公司和天津武清区帮扶资金3.47亿元及各类社会帮扶资金3.2亿元,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3.99亿元、特色产业发展贷款18.3亿元,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资格局。

多年参与式扶贫开发使大面积绝对贫困转为区域性相对贫困。精准扶贫开展以来,贫困人口减少到3346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静宁3次被评为“好”,两年连续在国家扶贫资金绩效评价中被评为“优秀”等次,于今年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

上述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扶贫举措和成功做法。

——党建统领,全民参与,挂牌作战,完善全领域化的全员攻坚大体系。以党建为统领,将全县划片,挂牌作战,构建县、乡、村三级一体的包干包尽的指挥体系、到户到人的帮扶体系、主体主管的责任体系、问效问责的监督体系。“一户一策一干部,双帮双扶双促进”“一对一、人盯人”,逐村逐户、逐人逐项落实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全民动员、志智双扶,扎实推进精神扶贫、文化扶贫、法治扶贫。严格考评机制,强化队伍建设,在脱贫攻坚一线选拔任用优秀干部的同时,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件。

——全域规划、特色引领,形成了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按照“全域覆盖、区域布局、连片发展、整体推进”的思路,以“一园六区”建设为统领,形成了苹果一元主导、肉牛强势崛起、生态交融覆盖、劳务并行互补的多元产业格局。制定出台苹果、牛等17类种养业奖补办法,2018年来共计落实产业奖补资金5.32亿元,发展以果品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112个、以养牛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63个,以马铃薯、玉米、小杂粮等为主导产业的贫困村51个,发展“五小”产业8853户……

——合股联营、分红到户,创新了带贫益贫的“静宁模式”。以带贫益贫为导向,在组建县农业产业发展公司和24乡镇产业扶贫公司的基础上,在每个贫困村组建种养等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国有平台公司+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扶贫“静宁模式”。结合农村“三变”改革,采取村集体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营或者入股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经营等方式,扶持226个贫困村发展种养、农机服务、统购统销等产业项目,实现了企业、农户和村集体的互利共赢,全县333个村集体经济创收763.5万元。其中,依托定点帮扶单位中国银河证券探索走出的苹果“保险+期货”金融扶贫新路子,得到省市各级肯定,被国务院扶贫办做了专刊推广。

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挂牌成立全省首个苹果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静宁苹果产业联盟、建成静宁苹果“海外仓”和全球营销网络、推动静宁苹果产业发展股份公司在“新三板”挂牌上市;县财政列支1000万元实施红牛产业片带开发工程,建成30个红牛示范村,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2万头;建成小杂粮优质生产示范基地1.26万亩及劳务基地131处、创办“扶贫车间”66个、开发公益性岗位5349个、选聘生态护林员2552名及草原管护员333名、年培训贫困劳动力1万人次以上及输转4万人次以上……实现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其中,职业教育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被编入了中组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攻坚克难典型案例》一书……

踏平坎坷路自通,斗罢艰险又出发。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后,静宁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短板强弱项,全力以赴巩固提升脱贫质效,严把精准退出关,切实保障住房安全不漏一户、饮水安全户户通水、教育医疗不落一人、人居环境干净整洁、整改问题见底见效,压茬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保证脱贫质量。为了有效提升脱贫质量和成色,该县深入开展“九大冲刺行动”“十查十看十补课”和“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5+1”专项提升行动,累计投入5.38亿元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投资2.53亿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5处、列支2185万元实施农村供水管网更新改造工程。组建“四组八队、24个应急抢修队”逐村逐户开展核查,下功夫解决影响供水稳定问题。构建起贫困户子女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资助全覆盖的精准助学体系,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零辍学,落实各类教育惠民资金6.7亿元。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各项医保政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病卡”办理实现全覆盖。全面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推行“乡镇环卫公司+村级环卫队+公益性专岗”的运行体系和路长、街长、巷长“三长”制度。从严从实推进各级各类问题整改,实施台账化管理,消除脱贫隐患,提升脱贫质量……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个个贫困村实现了华丽蜕变,一个个扶贫项目结出了硕果,一个个民生工程落到了实处、一条条硬化路四通八达。扶贫车间开办在了家门口、牛棚犊肥牛壮、百万亩果园果香四溢……新静宁的48万干群用实际行动向党和人民兑现着小康路上“不落一户一人”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