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有根,人有魂。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人行万里,认祖归宗。

叶“零落成泥碾作尘”,归于根就回到了家。同是“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睛”的我们,那个同族同宗同亲缘的家在哪里?有一个人能回答我们,那就是帝喾;有一座陵能告诉我们,那就是帝喾陵。

帝喾(kù),姬姓,黄帝的曾孙,传说“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为中国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而事实是,帝喾只有一个,帝喾陵却不止一处。

自社会似一步跨入文化消费时代以来,一个由文化焦虑和文化恐慌引发的名人之争现象,如同一台情节雷同的大戏,你方唱罢他登场,无休无止。帝喾也不例外。

目前国人认可的帝喾陵有两处,一处是商丘高辛镇帝喾陵,一处是安阳内黄县的二帝陵。近年来,在海内外华人华侨争相认祖归宗的大潮涌起时,内黄县二帝陵相关文化活动“动静”一直很大,商丘帝喾陵这边却稍显“低调”了。原因何在?商丘和内黄两地各与帝喾以及帝喾陵的历史渊薮又在哪里?

尘埃可以落定,似乎历史很难窥视。但最终戏要落幕,曲要散场,一如再残酷的竞赛也要有结果一样,艰难胜出的一方,除了实物遗存、文献佐证外,必定还有一个,那就是智慧。智慧是文化消费时代的“罗盘”,是“核能”。智慧在文化消费中的一种表现,就是文化创意。青蛙跟牛比庞大,只能甘拜下风;跟牛比小巧,必定稳操胜券。

如今,名人之争的大戏随着文化经济越来越深入人心而貌似已经过气。其实不然,暗地里依然较着劲。就看谁先掉劲了,最终谁先浅尝辄止、止步不前,谁就是发展大潮中的最大输家。

帝喾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如说童言胜诗一样,人类童年时期的想象,在无知中总闪现着一种奇特而灵异的诗意。

在中国神话中,抟土造人的女娲是一位人头蛇身的女神,一出世就懂得飞行与变化法术,一天当中能变化七十余次。同样,出现在这篇文章中的帝喾,他的出生也充满传奇。传说其因母亲踏过巨人的足迹受孕而生,出生时便能自言其名“夋”。

百度百科注释,帝喾生于穷桑(今山东曲阜),十五岁由颛顼封于辛(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三十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死后葬于商丘高辛集,另一说法葬于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之秋山。

这样的注释看似翔实、确凿,仍不免令人存疑。《礼记·祭法》称帝喾为“殷商人”,《国语·鲁语》直称帝喾为“商人”。殷都甲骨卜辞载商人高祖夔,据王国维考定,“夔”即为“帝喾”之名,因形讹传为“夋”。喾保持了其东方鸟夷商远祖地位,并与简狄因玄鸟生契。这便是《诗经·商颂·玄鸟》所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

显然,“殷商人”、“商人”、“东方鸟夷商远祖”的说法,都在佐证帝喾为商远祖。《商丘县志》也有载:帝喾高辛氏生而祥灵,“自言其名,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举动应天时),其服也士(穿衣服士服);明鬼神而敬事,历日月而迎送之。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仁而威,惠而信,执中(适中)遍天下,而天下服焉。帝挚、帝尧、后稷、契,皆其子也。在位七十年,寿一百零五岁。”

胡适说过,历史是个可供粉饰的女孩子。先肯定他对,那么谁来粉饰?谁在粉饰?商丘以历史考证以及地面遗存在重修帝喾陵,每年豫鲁苏皖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云集于此。与此同时,河南安阳内黄县“二帝陵”因考古发掘力度大、遗存修复见成效,很受海内外华人华侨认同;河南偃师、湖南衡阳也不甘滞后,也在借帝喾大打文化经济牌。

显然,依据内黄县二帝陵二帝的排位看,此陵理应是颛顼帝的主陵。如同说“炎黄二帝”,却主指黄帝一样,二帝陵中,作为颛顼的一个辅臣,帝喾应处在“附带”地位。如果说这样的理解正确,那么就可以由此推断,二帝陵非帝喾陵,而且帝喾在不在此地从政,都可以以颛顼辅臣的角色,入驻二帝陵。再退一步说,二帝陵既非帝喾陵,那么华夏一族寻根问祖又怎能到二帝陵?

端的帝喾在哪里?帝喾与帝喾陵是否可以视同为一个概念?或许历史真的太过久远?一个“商”依然那么难以定论,一个“亳”依旧如此扑朔迷离。是非功过留待后人说,帝喾的功业已彰明较著,而其出生地、为官地、安葬地,还真有待于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在文献中确凿考证。

商丘帝喾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丘古城南五十里,有一个以帝喾高辛氏的出生地名字命名的集镇──高辛镇。镇西北不远,有一座高大的坟茔,这就是帝喾高辛氏墓,也称帝喾陵。

相传赵匡胤不得志时,去北方投奔郭威,路过帝喾陵,抽签问卜,当有天子命。后来他果然在商丘归德府做了归德节度使,并由此发迹。登基后的赵匡胤,把商丘看作他的“龙潜之地”,因商丘是西周时的宋国,又是后来的宋州,于是定国号为“宋”。

帝喾何以称高辛氏?时至今日,在商丘,尤其是高辛镇一带,关于此类的传说,一代又一代,津津乐道,口口相传,茶余饭后,已是最为生动的谈资。

传说帝喾原来不叫高辛氏,姓姬名夋,“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颛顼看他有能耐,就把他封在“辛”掌管一切。据说那时的辛,经常闹水灾,水来了,老百姓就往另一个地方迁徙。而重新迁徙的地方又闹了水灾,老百姓又得重新迁回来。这样迁来迁去,老是不能安居乐业。帝喾想了一个办法,带领大家把住处的地势加高。但是加高的速度却赶不上水涨的速度,头天加高,第二天又被水淹没了。夜里,帝喾睡不着,便跑到天上跟玉皇大帝申辩:“天既然生了人,为什么又故意与人为难?”玉皇大帝辩不过他,于是派天神下来,一下子把“辛”这个地方的地势抬高到了水面以上,老百姓再也不被洪水赶得乱跑了。自此,“辛”便称为“高辛”,帝喾便被称为“高辛氏”。

后来,颛顼将帝位禅让给帝喾。从此,帝喾高辛氏代替颛顼做了天子。因为帝喾对人民仁爱,深受百姓敬重。他死后,高辛百姓将他葬在高辛这片土地上,便是最早的帝喾陵。

据现有元天历元年的帝喾庙碑记载:“睢阳(商丘城)南四十五里有冈阜,实古高辛之墟,上有古城,城北有古丘,丘之阳有帝喾之祠。祠有二碑,其一宋开宝六年,其一金崇庆元年,闻诸故老,刻石尚多,皆毁于金季。”

据《商丘县志》载,商丘帝喾陵有史记载建于汉,殿宇雄伟壮观,松柏苍郁,碑碣林立。配套建筑有帝喾祠、禅门、沐浴室和更衣室等。据说古代人们来朝拜帝喾,为了表示对帝喾的尊敬,必须先沐浴、更衣而后朝拜。帝喾陵前左侧还有一口古井,传说为僧舍井,井中出土过不少汉代文物。相传大旱之年求雨多有灵验,所以被人们誉为“灵井”。商丘帝喾陵在元、明时期历经多次修复。现仍存有明嘉靖年间的石碑一通。只是经历了黄河多次泛滥、掩埋,和归德古城,它的原貌已荡然无存。

如今,在原址上重新修葺的帝喾陵,高大壮观,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30米。陵前一高耸的石碑上镌刻着著名书法家唐玉润先生书写的“帝喾陵”三个字,整座陵墓庄严肃穆。每年帝喾生日这天,在帝喾陵广场上,人们会以庙会的形式来纪念这位华夏始祖。庙会之日,商丘周边睢阳区、宁陵县、柘城县和山东曹县、单县,安徽亳州等周边县、市的百姓和商家纷至沓来,50多亩地的广场一下子就挤满了人。大戏喧嚣,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祭祖的,经商的,很快形成了物资和文化交流会,热闹非凡,盛况空前。

天下黄皮肤黑眼睛的寻根之地

“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强调以诚信、仁德使天下治,帝喾的治国方略,让他在位期间,还天下一个太平盛世。

三国时,诗人曹植曾有诗赞帝喾:“木德治世,抚教天地,神圣灵宾。数讫四海,明并日月。”这是诗人诗意的礼赞。作为圣人,孔子认定帝喾:“仁以威,惠而信,以顺天地之义。知民所急,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财而节用焉。扶教万民而诲利之,历日月之生朔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化。”

一个人,哪怕是一个被赋予了神性的人,想要流芳千古,要么他要人格富有光芒,要么他要仁德福泽万代。无疑,帝喾这两样都占全了。

但让帝喾受千秋万代敬仰、膜拜的,却不是这两点,而是他创造了华夏民族。这一点,商丘有商丘的话语权。

一万年前三皇之首燧人氏在商丘观季风,首创中华民族第一姓氏——风。此后,帝喾在商丘奠定了华夏一族的根基。据考证,帝喾一系就派生出姓氏1249个,其中单姓789个、复姓460个。在汉族人口最多的100个大姓氏中,帝喾之后占59个。在《百家姓》438个姓氏中,有242个源于商丘。目前台湾省的“陈、林、黄、张、李、王、吴、刘、蔡、杨”10大姓氏中,有7个姓氏族根就在商丘。除帝喾后裔外,有据可查的姓氏在商丘的,还有葛、虞、陶、陈、田、桑、甾、犬、火、睢等。

2008年11月,来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湾、香港、澳门、湖南、浙江、福建等地的1500多名戴氏宗亲代表汇聚商丘,拜谒先祖。2009年3月,宋楚瑜一行来到商丘,表示他此次拜祖,算是一次寻根之旅。

你家在哪里?无论以帝喾为祖,还是以燧人氏为祖,目前已有不少海内外华人华侨认定,“家”就在商丘。

(文/班琳丽)

来源:商丘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