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房地产从增量时代到了存量时代,已经过顶了,然后在高位盘整,也可能以后会有一个长长的振荡下行趋势,所以房地产的整个竞争态势、发展态势都发生了变化。”朗诗集团董事长田明在8月12日的博鳌房地产论坛表示。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房企、经济学家既有共识,也有分歧。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坦言,“房地产在中国经济增长当中的直接贡献加间接贡献,大概在30%左右,金融和地产这两项对中国经济的稳增长,对中国经济的拉动作用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们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实。”

田明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已经从‘有无’进入了‘好坏’的阶段,从‘有没有’到改善,是一个大的变化。因此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未来的市场里面活得好,需要转型升级,传统做法不可能在未来的路上持续下去。

“行业也好,里面的企业也好,可能要做好准备应对经济社会高度不确定性和高风险。因为国际社会发生了不稳定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风险有可能随时爆发。”田明说。

旭辉集团创始人、旭辉控股董事局主席林中则相对乐观,“对未来至少10~15年,我们自己看应该是20年,中国房地产还是非常好的,这是鼓励我们所有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一直做下去的因素,现在很多人问对房地产行业看多还是看空,我认为这个时候应该要看多。”

“的确现在房地产行业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阶段,这个阶段跟过去的高速增长阶段在运行方式、市场表现、竞争模式等方面不同,所以我们要适应这个变化,摸索新的阶段运行规律。我们现在还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每一年我们都会面临着没有想到的一些事情,在未来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是要稳健前行,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会开发更经济高效的刚需住宅”

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提出的“疫情后中国居民的需求是什么”问题,林中指出,“疫情还是促进了客户需求的变化,就像2003年SARS时‘消灭’了北京塔楼的房子,大家开始住板楼。今年疫情的时候,大家都发现自己的客厅太小、房间功能不够、厨房开放性不好,这些都会促进中国新一代的住宅。而刚需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因为对收入增长的预期,以及职业的不稳定性,会使一些需求滞后。”

现在房地产是‘两高一低’(高投入、高风险、低收益)行业,已经不是当年的“三高”状态。以后要在这样的行业里存活下来,是要在品质改善和企业产品创新方面有突破,行业也将迎来一个比较残酷的调整、并购阶段。

对于未来,林中认为一二线城市的刚需趋势就是面积更小,确保总价能承受得起,所以现在会开发更加经济、高效布局的刚需住宅,来应对这种购买力、支付能力的变化。

“年轻人需要低房租,就需要住得更远”

对于租售问题,林中坦言,“在中国能做长租的房子还是很少的,主要是在一二线大城市,流动人口多、商务人口多,中小城市的租赁市场有,但是不太大。从目前来看,租赁市场还是碰到了比较多困难,因为今年一线城市住宅的租金普遍下跌,疫情对租赁市场还是有影响的。从长期来看,租赁的需求还是会稳步增长的,因为在购房之前还是要解决居住的问题。”

“中国的租金跟房价会面临很大挑战,以前租金预测的模型是每年都会上涨3%~5%,那么租金未来会不会每年还上涨3%~5%?未来收入增长不那么快了,是不是意味着租金增长不会那么快,我们认为未来几年租金增长还是会放缓,甚至未来两三年都会停止增长。”林中说。

花样年控股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潘军持有不同观点:“对于租售这件事情,我们相对悲观。以北京为例,年轻人需要低房租,就需要住得更远。现在在北京开车进到金融街、CBD,需要两个小时,如果说现在能有租赁的土地,也只能是放在远郊。如果你用住宅地来做长租公寓,年回报率只有百分之一点多,所以未来在一二线城市的租赁性住宅,我认为是没有资源的,没有市场环境。”

“国际经验是发达经济体在城市地区50%以上的居住都是通过租赁解决的,我相信租赁需求最终会改变供给。”田明提出异议。

潘军坚持认为,“现在深圳已经在倡导把多余的公寓改造成写字楼,但为什么做不成,就是因为租金上不去。国外的租金收益率能到4%、5%,深圳连1%都到不了,北京也到不了,你怎么市场化?我们能不能在产业园区就近配套非出售性的租赁项目,同时把比例提高一些,这样一些企业员工可以就近居住。如果只按住宅的地价供应,就近居住是无解的。所以如果能把政策打开,我认为未来租售并举才能真正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