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共同开展京津冀鲁地区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近日,四省市卫生健康部门联合公布:2019至2020年度京津冀鲁地区临床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在原有36个的基础上新增7个,达到43个;542家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实现互认,比上一年度增加百余家。

检验结果若能实现互认,不仅患者可少跑腿、医务人员可减轻工作量,而且还能节省大量检验费用,好处很多。正因如此,近年来多地都在力推这项工作。到目前为止,很多城市已实现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多省在同城互认的基础上,已实现或力求尽快实现省内互认。京津冀鲁地区从重点城市同城互认,到省内互认,再到跨省互认,一路走来过程艰辛,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当前进展殊为不易。

值得肯定的是,四地在推进跨省互认过程中,没有因为要赶进度而牺牲质量,而是宁缺勿滥,对互认项目进行了严格控制。这主要是因为,各医疗机构有大有小,水平相差悬殊,且各医疗机构的检验方式不同,比如同一个检验项目,有的定量检验,有的定性检验,有的以质量为单位,有的以浓度为单位,等等,技术没有达到同质化标准,检验结果就不具有可比性,互认就难以实施。

这说明,检验结果互认的过程,其实也是强化检验质量控制、统一检验流程与标准的过程,同时,这既是管理课题,更是一项技术细活,既要有紧迫感,更要保持谨慎,既要果断决策,用管理促互认,更要遵循技术规律,循序渐进地推进,不可只看结果,不顾过程,搞“一刀切”或“一窝蜂”式推广。

此次跨省互认扩围,值得关注的不同之处还有实现互认的医疗机构既有新增,也有退出,并实现动态管理。这样一来,检验结果互认就成为医疗机构的一种资格,没有能力的医疗机构被暂时排除在外,这对提高检验质量大有好处。更重要的是,当检验结果互认得到广泛普及后,一家不具互认资格的医疗机构,就会对患者降低吸引力,统一标准和提高检验质量,将成为医疗机构的自觉行动,从长远来看,此举对提高检验能力和医疗质量,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不少医疗改革,都是从城市试点开始,再扩大到省内,继而再跨区域实施,最后推出全国统一的做法。比如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省内、跨省、全国“三步走”战略,以及异地住院直接结算从地区结算到省内结算然后再过渡到省外结算等,都是走的这条路径。京津冀鲁地区将同城互认和省内互认上升到跨省互认,坚实地迈出了关键一步,将检验结果互认推向了一个新高度,此探索性举措,对于检验结果在其他区域跨省互认乃至最终实现全国互认,都极具引导与借鉴意义。 罗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