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二十名新一届华师研支团成员

分别抵达西藏昌都、广西百色

贵州罗甸和贵州册亨

开启西部支教新征程

他们将用一年的时间

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上一届赴西藏昌都支教团的故事

从广州到昌都的距离

不是3000公里的铁路

也不是3500多米的海拔

而是华师研究生支教团与当地学生

心与心紧紧相连的距离

智志双扶,支教团获高度认可

在距广州3000公里以外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第21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的五位志愿者石茂仙、刘嘉杰、林丹芸、赵颖曦和王思敏已经完成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陆续地离开给予他们一年磨砺的环境和陪伴一年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来,第21届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昌都分队的全体成员均担任初一的年级教师一线教师,共计服务12个班,涵盖地理、历史、生物、美术、体育5个科目,教授学生共计700人次,累计上课时间共计3255个小时。他们所授班级的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一共获得58次前三名,教学成绩突出,受学校和老师们的充分认可。

除了平常的线下教学,在疫情期间,支教团昌都分队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托网络教育学院的线上课程直播技术,为卡若二中全体初一学生进行线上趣味课程的直播和网络课程的教育,使学生们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离校不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之余,支教团昌都分队放弃所有周末与节假日的休息时间,根据服务地需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智志双扶,助力“再见!传染病小怪兽”健康课堂、筑梦悦读课程、“情暖同心·阳光同行”活动以及“鹰隼试翼”农牧民子女志愿服务提升计划等社会公益。

特别是下半年6月底到7月初,高考监考、项目大赛、工作总结、日常授课等很多事情都挤在一起,支教团昌都分队每天从早忙到晚,有时熬夜到凌晨5点,休息两个小时后又起来干活,每个人都很疲惫,即便如此,大家都咬牙坚持了下来,只因为“一年时间太短,我们想做的事情又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针对西藏农牧区疾病预防控制水平与国家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的情况,支教团昌都分队联合多家单位,编绘出藏汉双语《和传染病小怪兽说再见》彩色青少年绘本,并附有健康宣传包以及形式丰富的趣味健康课程,用以提升农牧区学生的疾病防范意识。

今年,因为疫情影响,支教团昌都分队进行创新,策划了互联网+“再见!传染病小怪兽”的项目,录制“线上有声”绘本,使健康课堂可以覆盖昌都市更多的农牧民家庭、学校。其中,林丹芸主要负责绘本的文案和线上配套课程的录制,石茂仙负责绘本的绘制,赵颖曦负责材料、文案、台词等的归类,刘嘉杰则完成视频的剪辑,王思敏完成校对录音。同时,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支教团昌都分队花费两个月的时间编绘出了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绘本的初稿,并在7月下旬完成第一批的印刷,期望能为更多的农牧民家庭普及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关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值得一提的是历届支教的传承项目“筑梦阅读”,它的图书角都配备了相应的课程,书籍是支教团从广州图书馆里精心挑选出来的,适合每个学校学生年龄段阅读;此外,支教团昌都分队每周都会带领学生们阅读,做活动等等。因此,学生们对“筑梦阅读”的积极性很高,也很喜欢图书角,甚至学生们一到图书馆就会直奔图书角。

“筑梦阅读”原计划在下半年建设两个新图书馆,由于疫情影响暂无法启动项目计划,但支教团昌都分队开展了以视频连线内地为主的新型“筑梦阅读”课程,如连线广东省红十字会应急救护二队,为学生开展“日常急救与生理卫生知识课程”,让学生们了解掌握急救小知识和生理卫生知识;还有开展“职业早知道”课程,邀请广东省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儿童骨科谭为医生在线为中学生介绍医生职业。此外,华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朱孔军和副书记黄兆团7月中旬来探访支教团时,扩展了“筑梦阅读——成绩提升计划”,带来了价值89600元的教辅练习册捐赠给服务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年来,支教团总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34 次,受益特殊儿童人数达 260 人。特殊教育专业的赵颖曦指导卡若二中志愿服务分队开发设计了助力特殊儿童康复和切合特殊儿童特殊性实施的“情暖童心·阳光同行”课程,该项目获得了特殊教育学校、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的领导的高度评价与认可,同时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志愿服务分队也被评为“昌都市 2018——2019 年度最美红领巾志愿服务团队”。

学校党委书记朱孔军赴昌都看望研究生支教团时,转达了学校对研支团昌都分队成员的问候,并向西藏昌都市委、团市委、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和社会各界对研支团工作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希望研支团的同学要“边支教边服务”,珍惜难得的支教机会;要“边支教边调研”,在完成支教工作之余,多到服务地各乡镇走访,加深对我国国情、社情、民情的认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校长李光文表示,支教团五名老师远离亲人朋友,远离繁华的都市,义无反顾地来到西藏的山区学校,来到条件简陋的农村,他们克服了水土不服,克服了生活各方面的不便,把一颗炽热的心铺在这里的教育事业,成为孩子们贴心的大哥哥大姐姐,为这里的孩子、为学校做出了很多实实在在的意义非凡的事情。

共青团昌都市委员柳发明说,支教团的每位成员都有着高度的思想政治自觉、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行了支教协议,展现了当代青年优秀的思想品德和优良的精神风貌并对华南师范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一年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

石茂仙:“支教一年,自教一生”

石茂仙是美术学院2019级中国画创作与理论研究专业的研究生,同时也是本次研支团西藏昌都分队的队长。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作为队长的石茂仙还要策划相关的活动,同时兼顾队员们的生活、安全、情绪等方方面面。因为担心抵达高原后队友们会出现高原反应,石茂仙事先准备了许多药品,抵达拉萨后,有队员出现轻微头晕、头疼等症状,石茂仙就立刻帮其冲葡萄糖缓解高反,正如他所言,“队长对我来说意味着一份责任,也意味着学校和队员们对我的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成为支教团的一员时,石茂仙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因为服务学校师资紧缺,石茂仙除了担任当地的美术老师,还负责历史科目的教学工作,这给美术出身的他带来了不小挑战。第一次上历史课时,尽管石茂仙备课很充分,效果仍然并不理想,于是他便积极寻求改变,他去请教当地的老师,包括学习课文重点的讲解、课堂氛围的调节等,在不断的调整与完善中,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逐渐提高,成绩也稳定在同层次的前三名。

下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支教团队原本的工作计划被打乱,返回昌都的日期也推迟了,在此情况下,团队及时做出了调整与创新,决定以网络化的形式开展,实现“互联网 +‘再见!传染病小怪兽’”健康课堂,推出“线上有声绘本”项目计划,使健康课堂可以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覆盖昌都市更多的农牧民家庭、学校、为更多的农牧民子女普及预防传染病知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老师”相比,石茂仙更愿意以一个大哥哥的身份和学生们相处,“可以倾听他们的心声,也会给他们鼓励”。平常上课石茂仙时而会和孩子们开开玩笑,下课后也会和他们一起打篮球、打乒乓球,这样轻松愉快的相处模式让石茂仙收获了孩子们的爱与信任。有一次,石茂仙突发肠胃炎,请假跑了医院两三次,后来回去上课时学生们看到石茂仙后都在欢呼,那一节课整个班都十分听话、认真,下课后有个小女生还偷偷塞了一盒药和一张小纸条给石茂仙,上面写着:“老师您辛苦了,要好好照顾自己”。

实际上,支教团队在7月20日就可以离岗了,但因为舍不得当地的孩子,石茂仙决定陪伴他们到这个学期末。有一次,石茂仙无意中说到要离开的消息时,整个班都安静了,孩子们头都低了下去,石茂仙心中的不舍也瞬间涌出来,从那以后,他就再也不敢跟孩子们说自己要离开的消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时是一个团队,生活中就像一个家庭”,支教团队会彼此鼓励对方,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一起扛,队伍有情绪大家都会坐下来一起把事情说开,即便工作上有时会意见不合,团队氛围依然很融洽,一年相处下来大家都慢慢学会了理解与包容。

现在,他终于能理解师兄师姐们说的“支教一年,自教一生”了。这一片充满爱与希望的地方,给予石茂仙的远比他付出的要多,在他的眼中,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一个整体,“2019年,我们接过接力棒,承载了师兄师姐们的愿望奔赴西藏,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情,今年的师弟师妹们也会从我们手中接过接力棒,一届一届地传承下去。希望下一届的师弟师妹们能够好好珍惜未来一年的支教生涯,充满信心,做好准备,同时要好好照顾自己。愿他们让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花绚烂地绽放在这片雪域高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思敏:用爱浇灌,静候花开

2019年8月,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9级研究生王思敏踏入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惠民班)的校门,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由于支教学校紧缺历史老师,学科思政专业的她最终成为了孩子们的历史老师。

第一次担任历史老师,王思敏面临的最大困难是历史知识储备比较匮乏。刚开始的时候,她每次备课都要花大半天的时间翻阅教辅书、上网浏览教案、向当地历史老师们“取经”。半个学期后,她开始慢慢探索出适合各班学生的教学方式,授课时也变得更加自然、大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思敏发现当地学生普遍理解能力较弱、喜欢死记硬背。因此,在课上她会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以讲故事的形式来教授一个历史事件,帮助他们更好地厘清来龙去脉。同时,为了激发学生们对历史的兴趣,王思敏还建立了历史情景剧表演社,引导学生乐学、活学。

孩子们也在社团课上展现了更多的闪光点:有些平时文静的孩子表演起来却神采飞扬;有些孩子主动当起了“小导演”,团结小演员们,商量角色的分配、打磨每每个动作。在共同努力下,情景剧《宁死不屈的文天祥》和《秦朝开国大典》成功上演,学生们在欢声笑语中加深了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历史课,曾是红十字会理事会的一员的王思敏协助组织了医疗卫生线上课程。由于当地学生医疗卫生知识比较缺乏,经常会出现闹肚子、流鼻血、跌倒扭伤、擦伤等突发情况。她结合线上课程的内容,在现场给学生们一一演示操作步骤。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还和其他同学普及相关知识。

四个班,一周二十二节课,七点半开始早读,课间个别辅导,备课、改作业至深夜,是王思敏的工作常态。学生们的热情和可爱是洗刷她疲惫的良药。受疫情的影响,支教团推迟了半个月才回到支教学校,在回校前的每个周末,他们总会收到学生们发来的信息:“老师,我们好想您!”,“老师,您什么时候回来?”,“老师,我们等着您回来哦,永远爱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7月中下旬,王思敏迎来了支教之旅的最后一节课——七年级二班的晚修课。学生们比往常更加专注,回答问题的声音震耳欲聋,以此表达对老师的珍惜和不舍。

“孩子们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可以说,选择来到昌都,是我最不后悔的选择。”王思敏说,“我想,回去以后,一定会时常怀念着昌都的蓝天、白云、牦牛、草原;一定会时常惦记着那些出现在我人生中的可爱的藏族伙伴;一定会怀念着在这里一年的生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颖曦:唤醒自己诺言的机会

讲授地理科目的赵颖曦,是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师范)专业2019级研究生。高中时,赵颖曦偶然看到一本教育学季刊,“藏区的天空和孩子的笑脸深深吸引着我,我给书里一所藏区学校的孩子写信,我说,以后要给藏区的孩子讲大山以外的故事”。后来填报研支团的志愿服务地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藏昌都:“我觉得这是一个唤醒、成全自己当初的诺言的机会。”

赵颖曦的妈妈是名教师,对支教充满热情,对女儿的决定也给予支持:“小时候,也是妈妈带着我一起参加志愿服务的,今年‘抗疫’也是如此”。在家人的鼓励下,原本贫血的赵颖曦花了一个暑假锻练身体、调理饮食,最终顺利通过体检,随团来到昌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来还蛮惊讶的,不是惊讶条件不够好,而是条件真的没有传闻和想象中的那么糟糕”,赵颖曦迅速适应了藏区的生活,在同伴的指导下,原本“专攻”洗锅的她也学会了几个家常菜:“我们五名队友都是广东的,所以吃辣不怎么行,这边近四川,当地的老师就觉得我们做的没啥味道”。老师带着研支团耍坝子、过林卡(类似野餐),还邀请他们到家中品尝牦牛肉和酥油茶。

华师也不曾忘记这群远游的学子:“队伍刚组建完毕,华师就跟这边打招呼,说要帮我们加装热水器,因为我们是‘广东的孩子’。”因此,虽然由于水厂的问题会不时停水,但更多时候,洗澡洗头都可以在宿舍的洗手间搞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区见证着赵颖曦的逐渐融入,赵颖曦也目睹了藏区的点滴进步:上学期网购时,快递从昌都市送来俄洛镇,每件还要收取5元取件费,但随着交通日益便利,从这学期开始便无需再付费。这些生活中的“小确幸”,总会和课堂时光一起,被赵颖曦记录在朋友圈里。

赵颖曦开设了“旅游中国”社团课;“就目前来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走出大山,甚至在他们当中,最远的距离是家到学校的距离。我能深深感受到孩子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但我也希望他们能走出大山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周四下午,她会按照孩子们投票选出的“目的地”,将一座城的风貌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于40分钟的社团课中。一学期下来,师生们共同“游历”了广州、香港、哈尔滨、泉州、西安、杭州等十余地。每段旅程结束,赵颖曦都会准备好卡纸和贴图,让“游客”们创作自己的旅行日记,而他们也着实兴趣盎然:“孩子们每周都提前在课室外等待,交旅行日记比交作业还齐”。

赵颖曦希望孩子们能做生活的有心人,敢于思考与表达,因此创立了“桑吉梅朵社团”(桑吉梅朵寓意悟性较高、充满智慧的花朵,注重心灵修养,追求精神高度)。“每次活动前,我们都会重温社团公约:我会尊重别人的观点,认真倾听、乐于思考、敢于分享。这里有我们的小秘密小心事,没有得到别人的允许,我不能随便对别人说”。最初,孩子们都不太敢说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先让他们借助文字和绘画,把思想简单表达出来,再鼓励他们表达和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丹芸:核桃结缘,两次赴藏

对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林丹芸而言,两次奔赴西藏的支教经历,是对她报读华师初心的圆满。

林丹芸在求学的路上遇到过一些障碍,这也让她早早体会到了学习的意义和生活的重量。得益于政府、学校的助学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帮助,林丹芸不断成长,并在此过程中坚定了成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前,林丹芸第一次赴西藏支教时,有个学生有个无法理解知识点,在她耐心讲解透彻后,这个学生郑重地道了谢,还拉起了林丹芸的手,在手心放上了一颗小核桃。“这颗小核桃本该是这个孩子珍贵的零食,他却送给了我。”这颗核桃一直被她珍藏着,这是她再赴藏区支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犹豫,我还想再去陪伴孩子们,帮助他们一起实现梦想。”在第二年学校招募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时,她果断报名参与。

在这一年的支教生活中,林丹芸感受到无比的充实快乐。藏区的蓝天美景和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都让林丹芸觉得新奇。昌都的孩子们个性各异,有的淳朴害羞、有的活泼调皮。一次生物课时,老师拿出两幅图问“兔和猫的眼睛都在头部,你们能发现什么问题”,有个孩子回答“猫有一张大饼脸”让她忍俊不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丹芸在课间时常向孩子们讲述高原外的世界,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喜人的是,支教地的很多孩子因此产生了对教师职业的向往,甚至不少学生许下了就读华师的愿望。有一次,当林丹芸问到“大家的梦想是什么”时,一个孩子声音格外响亮:“我想成为一名老师,像你们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在那个瞬间,她被这群孩子深深打动。林丹芸说,尽管支教老师们的力量和时间有限,但这期间会与队友们携手,用心见证、呵护孩子们的成长。

在疫情的特殊背景下,林丹芸依托自己就读于生命科学学院的学习经历和专业特长,顺应网络教学的大势,她成为了一名“云主播”,在线上为西藏孩子们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健康知识科普讲座。有孩子在听后对病毒有了新认识,在自觉锻炼增强体质、做好防护措施的同时,也会告诉身边人提高警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02个孩子,598节课, 340个日夜,30多长志愿活动……林丹芸第二次的西藏支教忙碌而充实。她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数次志愿服务活动锻炼出了过硬的本领,为之后的支教生活奠定了教育知识、教学管理的基础。相较第一次更多在热血驱动下的支教经历,第二次来到西藏,林丹芸彻底意识到了自己置身支教行动的意义、价值和方向。

在林丹芸看来,每一次志愿服务都是一次特别的经历,能让她看到不同的世界、了解不同的人生。她坦言,身为一名华师人,选择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同时也是将华师的教育理念传播到当地的过程。成为见证和参与祖国西部发展的华师人,既是荣誉,也是褒奖。“我想,和有共同理想、情怀的人一起为民族团结和国家复兴奉献青春力量,是回报社会以及曾帮助我的人最好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嘉杰:格桑花的念想

体育科学学院2019级研究生刘嘉杰与西藏昌都支教之旅结缘的契机,是校团委书记连泽纯老师展示的几张昌都市区照片。照片中的市区风景繁华而美丽,与想象中有一定差别,深深吸引了他;再加上自己“哪里比较难去哪里”的性格,最终在贵州和西藏之间,刘嘉杰选择踏上这趟西藏支教之旅。

抵达昌都之后,他发现其实大多数人对“支教”二字存在一定的误解。“支教不是人们认为的那样环境恶劣,除了刚开始气候条件有点不适应之外,其他都还可以适应。”支教团的成员们就住在学校里面,平时采办生活用品都得搭乘昌都一路公交车外出。在刘嘉杰的朋友圈有这么一句话——“广州有B25,昌都有1路。”他解释道,“昌都一路公交车沿途有很多学校,所以每次车里基本都是满座的。有时搭在公交车的扶手上面,就会想起以前从大学城校区搭乘B25到石牌校区的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中,起初由于语言问题,有些班级基础也比较差,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于是他想到了用沉浸式教学的方法来解决。“就是通过实景展示的直观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学到区分山谷,山脊,山峰的时候,我就直接带他们到室外去看山,让他们自己说出哪个部位像什么,然后引入知识点。或者板块运动时,让他们自己用两本书互相碰撞试试。”

在地球的自转、公转这一节课上,刘嘉杰安排学生自己去扮演地球,月亮和太阳。太阳是发光发热的恒星,所以扮演太阳的同学在中间举着照明灯保持不动,扮演地球的同学在自己旋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公转,“月亮”则围绕着“地球”不断旋转。这样既直观易懂,又培养了学生上课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刘嘉杰还负责体育课的教学。与广州不同,高原的体育课会氧气不足。同样是一圈400m,在这里和学生一起慢跑一圈,比在华师训练时冲刺一圈更喘,所以他一般以讲解为主。有一次自由活动时,一个女生找来了好几个草根,熟练地绑在了一起,喊老师跟她们一起玩。“我就好奇了,草根能怎么玩?走近一看,原来就是我们平时玩的毽子!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农牧民子女的淳朴和天然!我们有的,他们不一定没有,甚至有更好的!”

现在支教活动已经进入尾声。即使每天还在见面,孩子们却都默契地对即将的离别闭口不谈。但在前几天的晚自习上,班里的几个孩子按照西藏当地的习俗,从家里带来洁白的哈达给刘嘉杰献上。“当时刚到达昌都时,昌都团市委办老师迎接支教团时献了哈达;学校党委朱孔军书记来西藏看望支教团时,支教团也给朱书记献了哈达;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孩子们给我们献上了哈达。”刘嘉杰感慨道,“这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嘉杰用西藏特有的格桑花纪念这段日子,他是在和学生一起散步时认识这种花卉的。“那时我和学生一起走着,我指着路边开的野花问他们那是什么花,他们回答‘那是我们的格桑梅朵(格桑花)。老师以后看到格桑花一定要想起我们’,所以格桑花就是这段日子的见证。”

五位队员已是合格的教师”

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副校长桑木旦说,卡若二中是寄宿学校,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来自西藏昌都比较偏远的地区,为了丰富学生们的生活,除去购买生活必需品之外,其他时间五位支教团队成员基本上都在学校里跟学生在一起。他们不仅辅导学生的学习,还利用周末的时间开了一些社团兴趣课,到校外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教团的五个人初上高原时,都多多少少有一些高原反应,不过幸运的是没有人生过严重的病。今年,队长石茂仙在进来10天左右的时候,有点感冒、发烧。虽然他之前一直在隔离在家,但自己还是非常紧张,害怕给传染给学生,桑木旦安慰他,并将石茂仙送到医院检查,直到医院方说没有新冠肺炎方面的问题,他才放下心来。

桑木旦说:“希望五位支教团队的成员可以身体健康,一切顺利。我也很期待华师下一批的志愿者教师,希望他们在接下来一年的支教生活中,情系昌都、踏实支教、提升自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丹芸和孩子们做手工

昌都市卡若区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年级组长老师涂成嘉说,第一次进教室的时候,支教团队五位教师都有些青涩,经过一年的历练,他们不再害羞,已经完长成为完全合格的人民教师了。 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他们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授课。他们整合多种设备,运用多媒体来上课,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所学的科目的趣味性,积极性有很大提高。

来到昌都,他们也克服了很大的生活困难,除了高原缺氧,基本生活条件和内地也有一定的的差距,“我们这边自来水有时会突然停水,有时又会漏水。到了冬天,由于没有暖气,只有自己的床比较暖和一点,早上6点起床准备上早自习时,有的水龙头冻得全是冰,根本拧不开。”虽然条件比较艰苦,但从来没有听他们抱怨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支教团和当地老师交流教学方法

昌都市卡若区第二级初级中学七年级一班班主任洛松拉姆,也是一位西部计划志愿者。她说,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们的成绩,支教老师经常会和她以及一些本地老师交流、取经。支教团队会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用电脑列出一个个非常详细的表格,可以针对某一种题型,为学生对症下药,进行非常针对性的辅导。“原本我们班的生物成绩很落后,但在林丹芸老师任教后,不断帮学生们归纳知识点,在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班级的生物成绩就提高了20分。”

昌都市卡若区第二级初级中学七年级二班班长扎西曲措说,支教老师都非常负责任,会利用周末的时间来为大家补课,每个月都会上两次课,“哪个知识点我们没有掌握好,他们就会专门找时间给我们讲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教学上的尽职尽责,支教的老师们对学生的生活也非常关心。七年五班的措吉说,虽然每位支教老师的性格都不一样,但对大家都是同样的关怀。“有一次犯胃病,办公室里我只认识王思敏老师,老师当时很忙,但还是和帮忙的同学一起回家拿药给我。”寄宿制的学校,学生们很难经常回家。上周末老师们组织学生一起包饺子,“包完直接就下锅,很有家人关爱的感觉,那时更觉得老师像我的亲人了。”

支教已经进入尾声,面对离别,扎西曲措已经开始提前思念了,“我留下了所有老师的联系方式,老师们也告诉我,如果以后有不懂的问题随时都可以去问他们。”为了最后的告别,扎西曲措和同学一起走了很远的路到集市上,为老师们买了扇子和藏装,当做离别礼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搞一个音乐会,希望能给老师们一个惊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尺讲台系国运

一生秉烛铸民魂

五位华师支教志愿者

用汗水灌溉昌都的花朵

两地情谊将绵长不绝

摄影郑宇云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欧阳思梦

责任编辑丨郑宇云 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