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新冠患者”为名,

如何用心感受“劫后余生”。

大众对于新冠患者的心理认知

《三联生活周刊》曾采访过一位“非典”幸存者。

她说:“外界多关注的是我们这些受感染者身体上所遭受的伤害,其实我们 后来遇到的歧视、排斥、责怪、怨恨和过度防范等,都给我们心理上造成第二次伤害 。”

污名化、歧视和社会孤立,是困扰“非典”幸存者多年的难题,也是现在新冠患者所面临的挑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中指出,大众对于新冠患者的排斥主要出于两点:对突发事件的应激反应和对未知事物的抗拒。

被迫改变的生活模式,和紧张的社会氛围,让大众迁怒于新冠患者,认为患者应该对疫情负责,并以此转移自己的焦虑和愤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大众往往存在着一种矛盾的心态:他们在排斥新冠患者的同时,也愿意向他们送去温暖和祝福。

这种摇摆不定的心态容易受到媒体的引导和外界信息的左右。

“豆瓣小杭”就是在今年二月中下旬引发大量关注的一个例子。

小杭是一个武汉女生,在短短十几天中,母亲和父亲先后因为新冠去世,自己也被感染。小杭在豆瓣日记中写下自己的遭遇和心理历程,引起了广泛关注。

有许多网友都想办法给她提供帮助,譬如为她的父亲争取一张床位,以及更多地留言鼓励。

但在另一方面,小杭的遭遇也被一些自媒体大加渲染,成为自己吸引流量的工具。

也有一部分网友指责她,不该在失去亲人的情况下上网发帖,甚至试图通过人肉小杭的真实身份,来验证她的故事的真假。

我们并不应该怀着猎奇的心态,去挖掘新冠患者背后的故事。感染者与未感染者一样,都是这场疫情的受害人。

感染与否不是个体能选择的,而对着公众说出自己的心路历程,则需要很大勇气。就像那位“非典”幸存者所说的:直到十七年后,非典的“余震”也依旧在影响她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患者对于自己的心理认知

患者是此次疫情中最大的受害者。

他们承受着身心双重的冲击:不仅要面对一种神秘狡猾的新病毒,还要担心家人是否会被传染。

《亚洲精神病学杂志》在今年六月刊发的一篇调查报告中指出:即使是已痊愈的患者,也要面临重新融入社会和心理复健这两大难题。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则指出: 应激反应会让患者夸大负面新闻、选择性关注消极信息,并对疾病本身以及外界对待新冠患者的态度产生不合理的认知 (如下表所示)。

治疗期

治愈后

焦虑/恐惧

“我会怎么样?我会不会……”

“凭什么是我?”

孤独

“我被抛弃了。”

“我和其他人不一样。”

自责/自厌

“为什么我要去那里?”

“为什么我会被感染?”

“我有没有传染给别人?”

“如果我小心一点,我就不会感染,也就没这么多事了。”

抑郁

“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

“我的生活计划全部被打乱了。”

愤怒

“凭什么是我?”

“感染新冠不是我的错!”

英国《卫报》采访了7位新冠康复者,让他们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新冠带给他们的东西。

7位康复者给出的回答是:团聚、感谢、失去一个深爱的人、架起沟通的桥梁、看到生命线、眼泪、同舟共济。

其中一名康复者说:“我已经十周没有见到家人了,我想给他们一个大大的拥抱——但我可能要与他们保持两米以上的安全距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新接纳自己 ,对新冠康复者而言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大部分接受采访的康复者都表示,自己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归正常生活;但其中很大一部分受访者也觉得自己被“污染”了。

有许多新冠患者通过微博等渠道找到自己的“同类”,以此寻求一种安慰感;也有康复者自发建群,为彼此提供支持。

“不幸中的万幸是我们目前已经康复,不过复查的时候,发现病毒不仅仅影响肺部。我的肝功能指标有点不正常,要吃中药调理,我妈是血压变得有点偏高。”

一位网友发帖询问其他新冠患者是否出现了类似的后遗症。

下方的回帖中,有人说“中药会不会有副作用”。

各种不确定性,让新冠患者对未来感到手足无措。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健康会受到多大影响,也不知道后遗症可能带来怎样的后果。

生理上的治愈已经初步完成,心理上的康复才刚刚起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众对于“已康复”的心理结缔

新冠疫情仍未结束; 社会依旧处在“抗疫避疫”状态; 有流言称病毒在不断变异,即使是已痊愈者也有可能二次感染; 病毒起源不明且可能在不断进化中……

这一切,导致 大众对于“康复”二字心存疑虑,幸存者则被迫面对“污名化”和社会的排挤。

英国一位工作在抗疫一线的医生表示:“有的人会回来对你说一声谢谢,但大多数人不会刻意记得在病房度过的日子。那很好。说明他们在继续生活,并且有更重要的事情做。”

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毫无芥蒂地接纳新冠康复者。

打开百度搜索,输入“新冠康复者”五个字,自动跳出的四条联想内容,分别是“新冠康复者会传染别人吗”、“新冠康复者有后遗症吗”、“新冠康复者还具有传染性吗”、“新冠康复者还会复发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众对于“已康复”三字依旧持怀疑态度。

早在武汉第一批患者康复时,李兰娟院士就曾明确回答:“康复的病人会产生一种抗体,有抗体就不会传染给别人。”可是很快,网上关于痊愈者再度转阳的讨论沸沸扬扬。

真假消息混杂在一起,不仅让大众难以建立科学的认知,反而让恐慌进一步蔓延。

的确,我们目前依旧对新冠知之甚少。新冠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大众需要发泄焦虑。 对于未知事物的恐惧是人之常情,但是我们不需要盲目的恐慌。

CDC也在其官网呼吁:每一个公民都应该自发反对负面行为和言论、感谢一线工作人员,并尊重他人的隐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走出新冠人群的定义

费城问询报和时代周刊分别邀请了两位专栏作家,就“回归正常生活”撰写了文章,再结合笔者阅读过的一些新冠患者所写的心路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四条主要方式,它们也许能 帮助新冠康复者尽快回归疫情之前的生活 。

1. 接纳曾感染新冠但已经痊愈的事实,将感染视作一次属于过去的经历。

2. 尽快回归有秩序的生活。

3. 允许自己适当地宣泄情绪。

4. 寻求外界的支持和理解。无论是家人、亲友,还是权威的心理干预机构,都是有力的后盾,倾诉也是纾解情绪的最好方式之一。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疫情远未结束,我们暂时无法预知新冠究竟会给人类社会带来多大影响。

有可能它会变成像感冒一样司空见惯的疾病,也可能它会像它的亲戚“非典”那样突然消失。

对于已痊愈的患者来说,想要取下“新冠人群”这个标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我们可以去接纳自己、正视现实,并尝试从积极的角度来解读这段经历 ——

它让我更加珍惜往后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光;

它让我想到,生病前纠结的那些东西,在生命面前,都很渺小;

我不再给自己设限,有想做的事情,是力所能及的,我就去做;

我更加期待,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生活需要怎样的新心态

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精神病学和行为科学部所编撰的手册中,他们给予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大家逐步找回生活的节奏。

01

建立理性的思维方式

想必疫情期间,不少人都曾被网上流传的各种消息给吓到过。即使很多假消息都得到了辟谣,它们依旧给我们带来了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需要主动去收集正确信息,并且通过自我提问的方式,去辨别信息的真伪。

02

评估自己的心理状况

心理状况不仅包括情绪,睡眠质量、回避反应都是需要纳入评估范围的变量。我们可以使用一些自评量表,来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常见的自评量表包括:SRQ-20、SAS、SDS、SRSS等,其中大部分在网上都有免费的版本。

03

找到一件或多件想做的事

二月初,曾有网友发帖:疫情结束之后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帖子引发了热烈的讨论。列一份心愿清单,并完成其中一部分,可以帮助我们走出疫情的阴影,重拾对生活的期待。

虽然有很多康复者都在担心新冠会对自己未来的人生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但是,在可以展望到的未来之中,新冠只是一段人生经历,“新冠患者”也不会成为一个标签。

新冠康复者不再会感到焦虑、孤独、自责、抑郁或愤怒,而是会感到庆幸、感激、满足、快乐和平静——

“幸好我没有事!”

“还好当时有那么多人鼓励我,希望他们现在过得也好。”

“能每天和家人一起吃饭、周末出去跟朋友聚会,就已经很幸福了。”

“我现在好像比从前乐观了很多啊!”

“是啊,我感染过新冠。不过我已经康复了,而且这也不是什么值得特别提起的事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Reference

Life After Covid-19: Stories of Survival and Loss From A Conventry Hospital. (2020 June 9). Retrived from www.theguardian.com

Emotional Well-Being and Coping During Coivid-19. Retrived from https://psychiatry.ucsf.edu/coronavirus/coping

Elizabeth Wellington. We Have To Go Back Into The World Again. Here Are Steps For How To Deal With That. (2020 May 14). Retrived from www.inquirer.com

James C. Cobb. If the Great Depression Is Any Indication, Things Won’t Just Go Back to ‘Normal’ After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Ends. (2020 April 27). Retrived from www.times.com

Reducing Stigma. (2020 June 11). Retrived from 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

陆林,王高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民心理健康实例手册》. 2020

Singh, R., & Subedi, M. (2020). COVID-19 and stigma: Social discrimination towards frontline healthcare providers and COVID-19 recovered patients in Nepal.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3, 102222.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https://doi.org/10.1016/j.ajp.2020.102222

作者 / 欣朗

编辑 / Yy.C

排版 / Cindy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iWanna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或后台

———iWanna海外心理人成长———

心理学相关专业留学指导,全球心理人发展路上的分享与交流平台。

———iWanna海外心理———

由美国常春藤高校心理咨询从业者创立,致力于海外人群的心理健康和跨文化适应。

近期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