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黑白的触动”,关注公众号,获取更多有温度的音乐和文字)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推荐阅读(东北城市): |

提到东北,我想大家首先想到的是二人转和小品,从早期的春晚节目到如今的短视频直播,无不活跃着东北人的语言幽默,给全国观众带来了无数欢乐。

二人转的大本营位于沈阳,在沈阳中街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古老剧场,如今是东北二人转的基地——刘老根大舞台。据说,在沈阳,明星演唱会的上座率不一定高,但刘老根大舞台和以二人转为主的小剧场却天天爆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二人转,沈阳还有一个响亮的称号叫“东方鲁尔”。

鲁尔是德国的一个工业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是德国工业的心脏。沈阳被称为“东方鲁尔”,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重工业基地就坐落在沈阳。在我国工业起步的“一五”时期,第一台车削普通机床、第一台125万吨挤压机、第一架喷气式飞机等100多个新中国第一在这里诞生。

因着沈阳在新中国工业崛起中的贡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和“共和国装备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沈阳还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市区北部的新乐遗址发掘的文物证明,早在72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1625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迁都于盛京(即沈阳),11年后,皇太极在此改国号为“清”,建立清王朝,1644年清军入关后,定都北京,盛京成为陪都。因此,沈阳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诉说着悠远厚重的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文章,就带大家逛逛沈阳,感受一下“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悠远和时尚。

故宫

沈阳故宫位于有着“东北第一街”之称的沈阳中街,这条步行街的历史非常悠久,是沈阳乃至中国的第一条商业步行街,有着4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末辽东繁荣的马市贸易开始,见证了沈阳的商业文明发展历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朝入关之前,由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帝王兴建和使用的盛京皇宫。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盛京皇宫成为陪都宫殿,是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东巡盛京时驻跸的行宫。

(沈阳故宫前的沈阳路上立有两坊——武功坊和文德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两座皇家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相比,它以鲜明的满族特色著称于世,还汇集了汉、蒙、藏等多民族建筑装饰元素,融合了皇家建筑与地方民居的建筑特征,代表了清入关前宫殿建筑的最高技术和艺术成就。

(沈阳故宫对面是沈阳故宫博物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16年,明朝女真建州部首领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诸部的过程中,于今辽宁新宾境内赫图阿拉城建国称汗,建立了“大金”地方政权;1621年,大金进占辽沈地区,1625年由辽阳迁都沈阳并在城内启建皇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续建,并于1636年在皇宫中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后来清政权迁都北京,历代清朝皇帝均对沈阳故宫予以保护和修缮扩建。1671年到1829年,康熙帝到道光帝都东巡盛京祭祀祖陵,驻跸故宫,并在此举行庆贺和祭祀典礼。

(故宫中的索伦杆:满族祭天所用的木杆,上端有一个碗状的锡斗,里面盛放食物供乌鸦和喜鹊享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成后的沈阳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东路主要包括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修建的大政殿、十王亭等建筑;中路包括清入关前的大内宫阙和清入关后增建的行宫、盛京太庙等建筑;西路主要为乾隆年间增建的文溯阁、戏台等。三路建筑历时近160年才完成,呈现出了明显的时代特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我们就走进皇宫,从东路到西路,沿着时代的脉络欣赏一下清朝前期的皇家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路的主要建筑是大政殿,大政殿两侧是右翼王亭和左翼王亭,两亭南侧分别排列着正黄旗亭、镶黄旗亭等以八旗命名的八座小亭,这十座亭称为“十王亭”。再往南是东大门和两侧的奏乐亭。大政殿北侧是銮驾库,用于存放皇帝銮驾卤薄和宫廷乐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政殿是沈阳故宫最早的建筑,建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之初,清入关前也称“大殿”或“笃恭殿”,是大典时皇帝御临之处,也是八旗诸王议政之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迁都北京后,每逢朝会和节日庆典,沈阳各衙署官员仍在殿前行礼,清帝东巡盛京时也在此举行庆贺筵宴。

(大政殿内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政殿建筑造型和装饰融多民族风格与一体,与十王亭的布局组合体现了满族八旗制度的特色。

(十王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王亭与大政殿同期修建,左、右翼王亭是清入关前统领八旗的办公之处,八旗亭是清入关前各旗官员办公和典礼排班之处。如今称为了前清文化的陈列室,展出了清代的兵器、服饰、制度等相关文物。

(翼王亭内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藏于銮驾库的金须弥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藏于銮驾库的褐漆描金勾莲纹多穆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藏于銮驾库的乾隆款填珐琅嵌玛瑙葫芦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路的主要建筑有崇政殿、凤凰楼和清宁宫等。

崇政殿是盛京皇宫的正殿,俗称“金銮殿”,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是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会朝理政、接见外国使臣的地方,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也在此举行隆重庆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政殿内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政殿前方两侧立有嘉量和日晷,在北京故宫也有嘉量和日晷,它们代表天地统一、江山永固,是皇权的象征。

日晷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器,利用日光照射指针在晷盘上的投影标示时间,这座日晷于乾隆十年(1745年)增设,象征国家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计量器,这座嘉量也是乾隆十年(1745年)增设,用以象征江山万代、国家统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政殿北侧是凤凰楼。

凤凰楼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是皇帝后妃便宴和读书之处。清迁都北京后,楼内曾收藏清代帝王像及御宝等。

凤凰楼是清代沈阳城内最高的建筑,“凤楼晓日”是著名的盛京八景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站在凤凰楼上看崇政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凤凰楼后是沈阳故宫的后宫,包括居中的清宁宫和列于两侧的麟趾宫、关雎宫、永福宫和衍庆宫,这里是皇妃门的寝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宁宫建于太宗天聪年间,是盛京皇宫中宫,其中东稍间是皇太极和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的寝宫,西四间是宫廷内举行萨满祭司的神堂和皇帝宴客之所。清迁都北京后,皇帝东巡盛京时仍循旧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

清宁宫被视为满族传统住宅的典范,它开门于东次间,俗称“口袋房”,按照满族风俗,清宁宫外间于南、西、北三面设炕,俗称“万字炕”。满族尚西,西炕设神位、神龛和祭祀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宁宫后侧有一座落地烟囱,满语叫“呼兰”,与其他地区建在房顶上的烟囱不同,这还是典型的满族特色建筑,民间称之为“跨海烟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宁宫西侧的永福宫是皇太极庄妃的寝宫,1638年,福临(顺治皇帝)出生在这里。庄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落的公主,13岁时嫁给皇太极,她聪慧美丽,力佐太宗、世祖、圣祖三朝,每每在清初政治风云关键之际能审时度势、掌控大局,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女性之一,去世后尊谥孝庄文皇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路的两侧有东所和西所,这里是清帝东巡时皇帝和后妃的行宫。东所包括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建筑,西所包括迪光殿、保祭宫、继思斋等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迪光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乾隆十三年(1746-1748),是黄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期间,处理国家军政要务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路是清代皇族休闲娱乐的场所,这里有戏台和花园,还有嘉荫堂、文溯阁、仰熙斋、九间殿等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戏台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是清帝东巡时赏戏之地。其南侧设东西角门与扮戏房相连,是演员出入的地方。乾隆、嘉庆皇帝东巡驻跸盛京时,均曾在此赏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嘉荫堂建于乾隆四十六年至四十八年(1781-1783),是清帝看戏和宴赏王公大臣的地方。面阔五间,北面有门与文溯阁相连,两侧长廊是王公大臣陪同皇帝看戏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之四十八年(1782-1783),是贮存《四库全书》的七阁之一。建筑形式仿宁波天一阁,外观两层,各内三层,“文溯”取自周诗“溯涧求本”,以符合沈阳为清朝发祥地的地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楼阁间的花园中正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搭配上周围的红墙黄瓦,美不胜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宫廷中随处可见的假山造型奇特,让人眼前一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故宫中不仅保留了充满满族特色的清宫建筑,还收藏有不少清代的珍贵文物,下面贴出其中几件。

下图是清代宫廷钟表展中的珐琅围屏式钟,瑞士制造。公元1601年传教士利玛窦向明万历皇帝进贡了两座自鸣钟,这是中国宫廷中最早的机械钟表。清帝对钟表更是情有独钟。起初,外国使团和传教士投其所好,进献精美钟表,后来,清宫开始制作钟表。康熙年间,广州、福州及南京、苏州等地逐渐兴起了钟表制造业,所产钟表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图是太平车,是清代盛京实胜寺举行“跳布匝”仪式时,从北塔法轮寺接送“迈达里佛”的专乘,又名“佛车”、“七宝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图是清宫的透雕人物船,造型精美,雕工精湛,反映了清朝雕刻艺术品的高潮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图是乾隆款掐丝珐琅宝相花大冰箱,是乾隆时期宫廷用来贮藏食物的冰箱。清朝时,冰箱在王公贵族之家使用较为普遍,通常以珐琅、瓷或木制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昭陵

清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陵墓,始建于1634年,是清初最大的皇家陵寝。1927年,清昭陵被当时的奉天省政府辟为公园,因位于市区的北部,所以被人们称为“北陵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陵墓宫殿位于北陵公园北侧,从南面正门进入后,一路上所见与普通公园并无二致,有湖,有花海,有亭台,还有游乐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心岛的花海是游客最乐意拍照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来到皇太极广场,才显出北陵公园与众不同的气魄。

广场四周有四条金龙,围绕着中间矗立的皇太极雕塑,他手握佩剑,目视远方,英姿挺拔,明君风采展露无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皇太极广场北部不远处有一座石牌坊,过了牌坊就是清昭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昭陵的大门叫“正红门”,建于顺治六年(1649年),是单檐歇山式建筑,三供正门中间的叫作“神门”,东侧一间是“君门”,西侧一间是“臣门”,正红门两侧为一字琉璃袖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门后道路两侧是华表和石像生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远处是碑亭,全称“神功圣德碑亭”,建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内部立有巨型石碑,碑额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大清昭陵神功圣德碑”,碑文1810字,记载了皇太极一生的文治武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亭后是隆恩门,此为方城(昭陵主体建筑)的正门,门洞门楣正中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刻着“隆恩门”,隆恩门上的三滴水歇山式门楼称为“五凤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登上五凤楼,可以向南眺望北陵公园的景色,也可以向北俯瞰方城的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城的四角有四座角楼,角楼以城墙相连,墙下有东西配楼和东西配殿,以及位于中心的隆恩殿和明楼。明楼北侧是宝顶,那里埋葬着皇太极的遗体。

(角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顶周围的城墙叫“宝城”,又名“罗圈墙”,是一座半圆形的城,城墙上有起象征作用的垛口和女墙。宝顶又称“独龙阜”,用三合土(白灰、砂子和黄土)夯筑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效仿清祖陵(永陵),在宝顶的中央载有一棵榆树。宝顶之下是安葬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的地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城正中的隆恩殿又称“享殿”,初建于崇德八年(1643年),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改建。隆恩殿是供奉陵墓主人神位的地方,也是从事礼制活动的主要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恩殿后有一座石祭台,为汉白玉雕造的须弥座式造型,祭台上有5件石雕:正中为香炉,两侧有香瓶、烛台各一对。祭台是大祭时举哀和献奠酒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隆恩殿后的高大建筑是明楼,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是昭陵最高的建筑。前檐挂有匾额,上书“昭陵”二字,用了满、蒙、汉三种文字。明楼在1937年被雷火烧毁,我们现在看到的是1939年修复的明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参观了清代的故宫和陵寝后,让我们进入近代的张氏帅府,继续触摸沈阳的历史印记。

大帅府

大帅府又称“张氏帅府”,是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张作霖及其长子张学良将军的官邸和私宅,是东北地区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氏帅府始建于1914年,包括中院、东院、西院和院外四个风格迥异的建筑群,其中有大青楼、小青楼、赵一荻故居、边业银行(现为沈阳金融博物馆)等著名建筑,气势恢宏,装饰精美,让人流连忘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我们就走进一代爱国名将的故居,感受曾经“东北王”的传奇风采。

(1920年代张氏帅府接送子女上学的专用马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正门进入后首先来到的是中院,这是一座三进四合院,为首的垂花仪门是张作霖接见重要客人和中外使节时,举行隆重仪式的地方。精致的透雕工艺和耀眼的楹联匾额尽显帅府的精美考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进院的正房是张作霖1918-1922年办公、休息的地方。东屋是办公室和休息室,西屋为书房和议事厅。在此期间,张作霖由奉天督军兼省长升为东三省巡阅使、蒙疆经略使,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进院西厢房是张学良和于凤及子女的早期居室,北屋为张学良和于凤至的卧室,南屋为其子女的卧室和书房。张学良和于凤至于1914年结婚,婚后育有一女三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进院正房是张作霖二夫人卢氏和子女的居室。卢氏,名寿萱,1900年嫁与张作霖,生二女,其秉性善良温顺,笃信佛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这些房屋用作陈列室,展出了张学良的生平事迹。

张学良是20世纪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他出身于封建军阀家庭,未及弱冠之年就投身军旅,年仅28岁即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维护国家统一和争取民族独立”成为他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张学良领导了东北易帜、武装调停中原大战,促成国家统一。他与杨虎城将军不顾个人安危发动西安事变,竭力避免中国走向内战深渊。在他不平凡的百年人生中,数次影响和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谱写了一曲别样精彩的生命乐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帅府东院包括花坛、小青楼、大青楼、关帝庙等建筑,与中院的中国传统建筑不同,这里的建筑多位西洋风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花园中心是小青楼,这是一座有着“园中花厅”美誉的中西合璧式二层小楼,建成于民国七年(1918年),因采用青砖青瓦,俗称“小青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青楼是张作霖为他最宠爱的五夫人寿氏专门修建的,它最为考究的是每个门窗上面均采用以花鸟图案为主镇石砖雕装饰。民国十七年(1928年)6月4日,在皇姑屯事件中被炸成重伤的张作霖就是在这里走完了一生。

会客厅是张作霖和寿氏接待客人的地方,1928年6月4日凌晨,张作霖乘专列返奉,途径皇姑屯车站附近时被日军炸成重伤,谢世于此房间。东北政要与寿夫人商议决定对外秘不发丧,医生和佣人照常换药、送饭以掩人耳目,避免了日本人乘虚而入、挑起事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图是寿夫人卧室,寿氏名寿懿,是张作霖最宠爱的夫人。她聪明机智,遇事有主见,张作霖不在奉期间,帅府多由寿氏主事。张作霖被炸身亡后,她在此房间沉着应对各方访客,骗过了前来打探消息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林久治郎夫人,为张学良回奉奔丧及日后主政东北赢得了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青楼北侧穿越一座假山后是大青楼。大青楼建于民国七年(1918年)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是张氏帅府的标志性建筑,为仿罗马式建筑,因用青砖砌筑故称“大青楼”。

(假山“天理人心”匾额为张作霖手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青楼高22.45米,是民国时期奉天城除凤凰楼外的最高点,登楼远眺,奉天城美景尽收眼底。

大青楼建成后一直是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代主政东北时期的重要办公与居住场所,曾历经两次直奉大战、奉系整军经武、东北易帜、处决杨、常、武装调停中原大战等重大历史事件。

下图是著名的老虎厅,此房间原为张作霖主政时期的第三会客厅,因曾摆放过老虎标本而得名,它是张氏父子接待重要客人的地方。1929年1月10日,张学良以“阻挠新政,破坏统一”的罪名,下令将奉系元老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在此处决,这即是震惊全国的杨常事件。通过杨常事件张学良稳定了自己在东北的政治地位,老虎厅也因此名扬四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帝庙修建于张作霖时期,张作霖尚武,崇尚关帝,每逢重大节日和重大战事前,张作霖都要参拜关帝,祈求保佑。关帝庙正殿供奉关羽,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为祭奠,在东殿供奉张作霖任陆海军大元帅时的泥胎塑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帅府东侧是赵一荻故居,又称“赵四小姐楼”,这座小楼既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描金彩绘,又有欧式的雕塑廊柱,十分精美别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一荻1927年夏天与张学良相识,此后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在不计较任何名分的情况下依然来到张学良身边,心胸宽阔的于凤至感念她的一片真情,力主将此楼买下并亲自装修。1929年底,赵一荻搬到此楼居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楼内设有会客厅、舞厅、餐厅、琴房、起居室、书房、办公室等,真实再现了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将军共同生活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 · 一八”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命令其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并栽赃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次日,日军侵入沈阳,后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为了警示世人勿忘国耻,“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南满铁路柳条湖段遗址的东南侧如今坐落着一座“九 · 一八”历史博物馆,用一件件文物和史料,记录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的屈辱历史,再现了东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不屈不挠、顽强抵抗并最终取得抗日胜利的征程。

(勿忘国耻,警钟长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物馆外有一座台历状的石雕,这是“九·一八”事变纪念碑,碑上布满了弹痕与骷髅,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台历的左面刻着“1931年 9月18日”,右面记录着事变的发生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一八”事变纪念碑的一侧有一座形似炸弹尾翼的碑,这是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后于南满铁路爆破现场设立的碑,基座上刻有“爆破地点”,抗战胜利后被推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馆口还有一组人像群雕,反映了日寇侵略下,流离失所的中国难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面让我们走进展馆,一起从文物中了解那段历史。

日军侵华野心由来已久,日本在形成军国主义和大陆政策后,极力进行对外侵略,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确定了在南满的侵略势力,后来日本又策动“满蒙独立运动”,逐步扩大其在满蒙的侵略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1年9月18日夜10时20分许,在日本关东军的策划下,日本独立守备队自爆南满铁路,制造了柳条湖事件,闻声而动的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突袭北大营,第二师团第29联队攻占沈阳城,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本出版的九一八事变画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3月9日,在日本关东军的操纵下,清废帝溥仪就任伪满洲国“执政”,组建了由日本关东军选定的第一任内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伪满洲国颁布的溥仪《即位诏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伪在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时期,对抗日反满志士及广大无辜群众用尽各类残忍手段进行镇压迫害,下图的滚地笼就是日伪军对所谓的“犯人”用刑时的一种刑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军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9月16日,日伪以“通匪”的罪名,对抚顺平顶山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00多居民惨遭杀害,下图的白骨就是当年死难群众的遗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图是1997年在沈阳东华门原日本宪兵队本部地下发掘出的一对拷在一起的男女尸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宽甸抗击日军的战士被残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骇人听闻的暴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731部队用活人进行冻伤、细菌感染和毒气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的军民进行了顽强抵抗,下图场景再现了东北抗联战士在东北密林“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的艰苦环境下,与日军展开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博物馆让人心情沉重,战争的残酷历历在目,对和平的时代也就更加珍惜。然而仅仅有和平的憧憬是远远不够的,没有强大的国力作后盾,一切美好的愿景都是一厢情愿的泡沫。

磨砺好拳头,不惹麻烦,努力争取和平共处,但更不怕麻烦,并有反制的实力和意志,百年后的中国,不会重蹈覆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以上的名胜,沈阳的街道也散发出这座城市独有的魅力。

百年老街太原街充盈着现代的气息,也透露着近代的余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着四百多年历史的中街,则是古典和时尚的完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和舶来的并立共存: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荟萃楼不远处还有东北特色二人转剧场——刘老根大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阳南关教堂,一座哥特式天主教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历了古代的辉煌盛京,捱过了近代的命途多舛,接受了现代的工业洗礼,如今的沈阳,沧桑又时尚,厚重又豪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