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司廷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保险业乱象整治,仍处高压区。

今年上半年,共有123家银保监局/分局开出700多张罚单。

7月,行情依然红火。银保监官网公布的保险罚单达到170张,环比增加112%。其中,寿险68张,财险65张,中介37张。罚款总额2157万元,罚金增长81%。

最大罚单来自平安财险,其湛江中心支公司被罚120万元。

寿险也有头部效应。

截止6月末,“寿险一哥”中国人寿收到19张公司罚单、13张个人罚单,是2020年上半年唯一一家收到30张及以上罚单的机构。

8月7日-9日,中国银保监会江西监管局又一连公布14张与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人保健康”)的相关罚单,合计罚款超90万元。

“大哥”带头,“小弟们”自然也不落后。

3.5亿存款违规 频频被罚

2020年8月4日,银保监会公布一则罚单:信泰人寿被罚60万元;相关责任人张勇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郭凤民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李国夫被警告并罚款10万元,府春江被警告并罚款4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其原因,与两笔总计3.5亿元的协议存款办理不合规有关。

银保监处罚信息显示,2017年9月,信泰人寿在恒丰银行办理协议存款5000万元,该笔业务从发起、询价、谈判到合同签订均由财务管理部完成,违反了《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第31条的规定。时任信泰人寿总经理张勇、时任信泰人寿财务负责人郭凤民负有直接责任。

此外,信泰人寿于2018年3月在吉林春城农村商业银行办理协议存款3亿元。而后者没有外部信用评级,存款资质不符。

公开信息显示,吉林春城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于2015年10月12日。为何选择一家新成立的农商行作为合作伙伴,也引发外界利益输送的质疑。

事实上,险资运用违规问题一直是监管重点。

2019年11月,银保监会曾曝光过险资运用的八大乱象。2020年4月,银保监会也曾向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深圳6地银保监局和各保险机构下发通知,要求开展保险机构资金运用违规问题自查自纠和风险排查,切实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口袋越扎越紧,问题大鱼自然逐一现身。信泰人寿撞上枪口,有其必然性。

往期看,信泰人寿也是罚单常客。

2020年4月30,中国银保监会深圳监管局发布行政处罚信息显示,信泰人寿深圳分公司因虚列费用罚款10万元,对相关负责人陈小平给予警告并罚款1万元;对赵春丽给予警告并罚款1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2月5日,信泰人寿辽宁分公司因向监管部门报送虚假报告、虚列营业费用及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人员,被保监会辽宁监管局罚款52万元。

频频罚单下,合规和风控力短板凸显。

偿付能力拖后腿 转型路漫漫

更烦心的还是偿付能力。

早在2013年,信泰人寿就遭遇偿付能力不足危机,当年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降至-183%(最低要求为100%)。

因不符合监管要求,原保监会在2013年底至2014年3月先后向信泰人寿下发三道监管函,包括暂停新设分支机构、暂停新的不动产投资和暂停新业务。本就经营动荡的信泰人寿雪上加霜。

为逃离逆境,信泰人寿开始寻求增资。2015年至2016年,信泰人寿曾获4次增资,到2016年9月,其注册资本变更为50亿元。

效果也立竿见影,2016年底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192.72%。

然而,增资只能暂时回血,却解决了根本问题。近两年,其偿付能力再次下降。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信泰人寿2019年第4季度与2020年第1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B类,其最近一次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评分为74.91分。

2020年第二季度,信泰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32.01%,与2018年同期的134.9%相比,下降近3个百分点。

而银保监会官网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保险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4.6%,其中财产险公司为288.1%,人身险公司为237.3%,再保险公司为290.3%;保险业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3.6%,其中财产险公司为255.5%,人身险公司为229.3%。

可见,信泰人寿已大大落后于行业水平。

看来,更根本的改变,还在业务端。

年报显示,2010年至2019年10年中,信泰保险只在2015、2018、2019年实现盈利,其他皆为亏损。

其中,2013、2014年、2016年和2017年,信泰人寿净利润分别为-4.84亿元、-2.05亿元、-4.89亿元和-7.59亿,累计亏损17.51亿元。

值得肯定的是,面对业绩下滑,风控不力的困境,信泰人寿做出了诸多改变,如大力业务重组,主力发展长期寿险、年金险,从个险主打转为多渠道并进发展。

一番努力,其业绩有了不小起色。

年报显示,信泰人寿2018年营收72亿元,净利润3221.24万元;2019年营收205.38亿元,净利润3531.55万元。

不过,这种改善是否稳定有待考量。2020年上半年,其出现了增收不增利。

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信泰人寿保险业务收入180.1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71.73亿元,增长151.21%;净利润0.57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5亿元,下降79.27%。

以此来看,信泰人寿转型之路仍任重道远。

企业负重前行,股东日子也不好过。

据天眼查显示,目前信泰人寿有11家股东,其中持股比例5%以上的有4家,分别为浙江永利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7.12%;北京九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9.8%;浙江华升物流有限公司持股14.9%;利时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持股7.38%。

令人惊讶的是,11家股东中有8家存在股份被质押或冻结情况。前3大股东股份显示部分被质押,还有4家被冻结,1家被全部质押。

拿什么赢得信任

如何突破困局呢?对于强体验的保险业而言,产品质量及服务,是赢得口碑、份额的基础。

这似乎又触及了信泰人寿的软肋。

裁判文书显示,2016年3月25日,王先生工作公司在信泰人寿处为其购买意外伤害险及意外医疗险。

2017年9月6日,王先生施工过程中受伤并构成伤残。事后,信泰人寿仅向其支付5万元医疗保险金。并辩称,无王先生投保信息,需其举证证实参保情况及出险情况。经法院判决,申辩不成立,信泰人寿最终支付保险赔偿金15万元。

无独有偶。2017年4月24日,蒋女士购买信泰人寿保险。2017年10月25日,蒋女士查出左乳房恶性肿瘤。

信泰人寿拒赔,声称蒋女士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蒋女士多次协商无果,诉至法院后才进行理赔。

2013年5月17日,周先生向信泰人寿投保多份保险。2017年11月27日,其在家坠楼身亡。

理赔时,信泰人寿仅支付1万多一般身故保险金,认为周先生不属于意外身故,拒付其他保险金。经法院判决,才支付剩余保险金137727.28元。

对多数用户来说,保险就是最后一道保障墙。最关心的莫过理赔实效。而伴随行业竞争日益充分,除了产品迭代创新,理赔速度及服务质量,成为各家险资秀实力、抢客户、塑口碑的重要砝码。

数据显示,2019年大型险企的保险赔付率都在97%以上,甚至很多保险公司的获赔率高达99%,拒赔的情况鲜少出现,理赔效率上也有很大提升。

上述表现看,信泰人寿还需有态度、效率上的诸多提升,不然拿什么来赢得用户信任?

不达标之痛

信泰人寿,并不孤独。渤海财险的表现,也不省心。

2020年5月25日,因给予投保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其他利益,渤海财产重庆涪陵支公司被罚款12万元。时任公司副总经理张琳羚被警告并罚款1万元。

罚单之外,渤海财险赔付能力也差强人意,甚至比信泰人寿更差:一季度综合偿付能力数据和核心偿付能力数据在120%以上,但风险评级依旧是C,处于“不达标”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二季度,情况仍未改观。偿付能力报告显示,渤海财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23.47%,较上季度末的133.16%有所下滑。

具体看,二季度末渤海财险累计现金净流量-9655万元。综合流动比率-三个月内144.32%,综合流动比率-一年以内72.20%,综合流动比率一年以上38.63%。流动性覆盖率-压力一224.7%,流动性覆盖率-压力二143.51%。

渤海财险表示,从上述指标看,综合流动比率-三个月以内流动性充足,综合流动比率-一年以内、一年以上低于100%,说明按照现有资产负债情况一年以上、一年以内到期的资产不能满足相同期间到期负债的资金需求。

拉开维度,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一直是渤海财险的心病。

2012年起,渤海财险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下行,从525%缩减为2018年的140.20%。截止到2019年三季度末,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8.85%,今年再次下滑,距离监管最低要求的100%,又近一步。

由此,增资计划成为重中之重。

2019年12月30日,渤海财险公开募资不超过10亿元,其中一部分用于偿付能力补充。能否募资成功,意义不言而喻。

持续亏损 转型有多少胜算?

值得注意的是,募金中,还有一部分要用于非车险领域。

显然,除了补血,还有更重要的造血任务。因为渤海财险也有业绩烦恼。然相比信泰人寿的成功扭亏,渤海财险仍在亏损中挣扎。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财险成立于2005年10月,是首家总部设在天津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注册资本16.25亿元。

数据显示,自2016年以来,公司一直亏损且额度持增:2016年到2019年亏损额分别是1829万元、1.94亿元、1.12亿元和3.57亿元。

2019年四季度,渤海财险净现金流也由正转负,呈现净流出1.02亿元,而上季度为净流入5420.56万元。

对此,渤海财险表示:2019年亏损有所增加,主要是车险业务亏损。2017年、2018年公司承保了一些业务品质较差的业务,比较集中地体现在2019年经营结果中。

细观,其车险业务确实有萧何之感。

年报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6年,渤海财险车险业务保费收入持续上升,分别为15.32亿元、19.01亿元、20.75亿元、26.78亿元;总保费中占比分别为84.8%、87.4%、86.7%、90.3%。同期,承保利润亏损额度分别为-1.96亿元、-1.72亿元、-1.43亿元、-1.26亿元,亏损额度逐年缩小。

然盛极而衰,2017年成为转折点,渤海财险车险占比增至91.3%后,亏损大幅增至3.08亿元;2019年缩减至87.8%,亏损额反而再增,达到4.52亿元。

何以有如此变脸?

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商车费改,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相对大的公司实力更强,费用方面投入更大。而中小型企业目前品牌较小、会场认可度较低,所以系列投入如宣传、市场扩展等费用就更多,盈利难度加大,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亏损。

简言之,马太效应显著,车险市场洗牌加剧。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保险公司会受到不小波及。

从此看,渤海财险向非车险转型,也是无奈之举。只是,这注定是一个痛苦且漫长的过程。看看其非车险体量,是否有伤筋动骨之感呢?

2018年,渤海财险非车险业务原保费合计3.72亿元,占总保费的9.3%;2019年为3.76亿元,占总保费10.1%。

同时,经营非车险业务对险企资本门槛要求也很高。

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表示,从整体上看,非车财产险的分散性更弱、业务量更小且数据积累更少,有些业务受经济波动等外部冲击影响更大,所以对资本以及偿付能力的要求更高。

这又触及了渤海财险的软肋,看看上述偿付数据,能有多少腾挪空间呢?

此外,与信泰类似,渤海财险股权也有被质押现象。

2019年7月,泰达国际对质押的20000万股股权办理解质押,并重新质押20000万股,质押期限三年,2019年12月,泰达国际对46000万股股权办理解质押。2020年1月,泰达国际将6000万股股权质押给珠海华润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行,质押期间为2020年1月2日至2022年7月15日。

2018年11月,天津滨海高新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质押23500万股股权,质押期限一年。2019年11月办理解质押,并重新质押24990万股股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烦心事与新周期

一番梳理下,背负种种问题的信泰人寿、渤海财险,烦心事着实不少。

大环境看,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年的保险业承压明显。

数据显示,2020年前4个月,财产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4776.35亿元,同比增长6.06%,增速同比下降5.18个百分点;人身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81%,增速同比下降12.29个百分点。

8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上半年,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2.7万亿元,同比增长6.5%。赔款与给付支出6308亿元,同比增长1.2%。保单件数快速增长。2020年上半年新增保单件数239亿件,同比增长28.0%。

疫情之下,仍能保持稳增,彰显保险业的发展张力。不过,从增速看,下降仍然明显。以新增保单为例,2018年上半年为134.03亿件,同比增长93.56%;2019上半年为186.8亿件,同比增长39.4%。

专家表示,抛开疫情因素,增速放缓也说明保险市场经历连续高增期后,增量空间正在缩小,市场已进入存量深耕阶段。险企也由规模向质量切换。

加之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监管力度加强,行业良币效应凸显。强洗牌效应下,强者愈强,险企产品力、风控力等核心竞争力的比拼将更为重要。

换言之,行业已进入新周期,亦应有新打法。从此看,信泰人寿、渤海财险负重转型也有其逻辑所在,不乏破局期许,但能否真正打破逆风局,改变时间也并不多。

大潮浮沉,顺势者赢。铑财将持续关注。

本文为铑财原创

如需转载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