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沅陵县在经济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出奇招、下实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展,富了一方百姓,美了一方山水。实现33891户119177人脱贫,153个贫困村出列。创造了怀化市第一、全省前列的好成绩。围绕沅陵在富民强县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做法,红网怀化站特别推出策划报道“美在沅陵”,探寻其中决胜“密码”,今天推出生态篇。

红网时刻记者王石磊 通讯员瞿云邓冰晔 沅陵报道

奔腾的沅水和酉水绕城而过,滋养着这片神奇的沃土;巍巍武陵山,守护着奋进逐梦的67万沅陵儿女。

沅陵县山地总面积582550公顷,面积占全县的72.7%,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素有“湘西门户”、“南天锁钥”之称,但自古以来,在山多地广,交通闭塞的沅陵,“富”是梦想,“穷”是标签。

近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落实生态立县战略,铁拳治乱,全面打响了沅陵生态保卫战,累计整治修复0.2148万亩,森林抚育6万余亩、0.5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当苍茫大山抹去“满面尘灰烟火色”而焕发出新的生机,生态持续改善、产业不断完善、贫困程度不断降低……

当“绿水青山”的生态愿景渐渐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美景,一幅幸福的画卷也在武陵山下徐徐展开。

铁腕整治 ,绿色发展奏响脱贫“乐章”

“空气中的异味不见了,就像10多年前一样!”靠水吃水20多年的渔民王有良欣喜地告诉记者,前些年河床污染严重,他们只得去远处水域打鱼,连洗衣洗菜都要买桶装水。随着多轮生态治理,沅水流域沅陵段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他打开码头上的深井水龙头,“你看,自来水没有异味,也很清澈。”

这里隶属沅水河畔。几年前,周边水上乐园林立,环境恶化,群众反映强烈。近年来,当地持续铁腕推进综合整治,转而重点打造蓝色经济、绿色生态经济。

“一笔笔账算下来,大家明确了共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一旦失去沅水的生态屏障保护,最终吃亏受害的是自己。”怀化市政协副主席、沅陵县委书记钦代寿表示。当地连续3年组织精兵强将,大力推进生态整治恢复点治理。

2018年9月,为保护和恢复沅水自然生态环境,位于沅陵县沅水核心区的网箱和水上乐园全部关闭了。这一年,借母溪乡靠追赶旅游热潮和网箱养殖增加收入的贫困户紧张起来。

保护生态和脱贫致富矛盾吗?借母溪乡渐渐热起来的“生态产业”带来的答案是否定的。

记者从沅陵县城驱车1个小时,来到借母溪乡借母溪村,要是在2014年以前,走完这段路需要4个多小时。

夏日的借母溪村热闹非凡,走在村子里,随处可见村民在修缮游步道、回廊,在该村千堂湾组贫困户符元生开的溪水边客栈,他正请人沿溪边平整土地,准备修建民宿。

2016年以来,借助当地独特的借母文化,借母溪村打造《狃子花开》实景剧,带动乡村旅游,每年清明前后至10月份,游客络绎不绝。符元生瞅准住宿紧张的商机,这个夏天,他准备多建几间客房。

“游客很多,生意很好!”清韵庄园老板高兴地向记者介绍。清韵庄园位于沅陵借母溪乡洪水坪集镇符家佬组,4月29日刚开业,五一小长假就迎来县内外许多游客观光、吃饭、住宿,盈利可观。

像清韵庄园这样的吃住玩于一体的大大小小的休闲农庄,在借母溪已经发展至25家,每家年收入10至30万元,解决了贫困户40人务工就业,农家乐还带动当地农产品销售,户年增收3000元。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借母溪被誉为“湖南九寨沟”,这里有幽深的壑谷,浩淼的森林,珍稀的物种,潺潺的溪水,怒放的花朵。游客在沉浸自然美景的同时,还可以进行徒步、溯溪、探洞、攀岩、速降、漂流等多种户外活动。

近年来,沅陵实施“乡村旅游+农家乐协会”推进旅游扶贫,借母溪乡深入挖掘本土借母文化,打造《狃子花开》实景剧,带动乡村旅游,扩大游客量增,实现旅游扶贫增收,目前公演190余场,收入120多万元,解决当地群众就业岗位73个(贫困人口46人),农民们白天下地干农活,晚上登台当演员,月工资1200元以上,通过实景剧带动,借母溪村级集体经济达105万元。

借母溪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兴建旅游项目82个,为300人提供劳务岗位,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2019年借母溪景区共接待游客 32.5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3亿元,人均年增收4000余元。

茶旅融合,探索一条绿色致富路

盛夏的沅水河畔青山含黛、绿水湛蓝。这里的乡村绿树青山,河流清澈,一条条宽阔的公路与碧绿的山水相依;农家鸡犬相闻,森林掩映,一幢幢漂亮的农房与碧水蓝天相融,一幅幅“山披彩、路成景、村扮靓”的生态美景映入眼帘,在沅水的衬托下,辉映出一幅色彩交织的绚丽图画,美不胜收、让人心醉。

车行在平坦的进村道路上,穿过梁山缝隙的辰龙关,再前行数百米,沅陵县官庄镇界亭驿村便展现在眼前。

这里是沅陵碣滩茶的核心产区,云雾缭绕中,2500多亩茶园满坡满陇,郁郁葱葱。村民的院墙粉饰一新,墙面上写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打赢整体脱贫攻坚战等标语,村民文化活动广场老人纳凉孩子嬉戏,广场旁是新建的二层村级服务中心,俨然是一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画卷。

如果不说,谁也不会想到,眼前的界亭驿村,以前却是沅陵县有名的脏乱差村,村道泥泞不平,村里垃圾乱丢乱倒,村民住房破壁残垣……

好在脱贫攻坚开始后,界亭驿村实施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建了村子的污水管网、村级文化活动广场、村级服务中心,铺了硬化路,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4年以来,界亭驿村新增茶园1500多亩,碣滩茶产业的发展驶入“快车道”,进村道路拉通是关键,界亭驿村党支部书记张晓峰告诉记者,“现在路修到了茶园边,每到采茶季节,再也不需用板车拖、用人工背茶叶出山了。”

界亭驿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兴办茶叶产业,做活茶旅融合文章,创造了“资源合股、农民合作、社会合力、产村一体”产业扶贫模式,2019年贫困户分红9万元,惠及102户408名贫困人口,户均年增收882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00万元。同时,支付劳务工资、土地流转金180余万元,其中贫困户收益40余万元。

授人以渔,终生之用。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是让贫困户不返贫的“定力”之根。沅陵牢固树立产业脱贫理念,将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举措,把碣滩茶、五强溪鱼、湘西黑猪、林下土鸡、特色水果等特色产业作为富民产业加以培育。

近年来,沅陵县委县政府加快了传统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建的辰龙关碣滩茶庄园建设包括建万亩高标准生态示范茶园基地,开发界亭驿茶马古道、辰龙关古战场遗址及高华山禅茶文化,打造一个集茶文化旅游、养生、休闲、体验为一体的观光带。同时以此为核心,推进八乡百里十万亩现代农业融合产业园建设,助力茶产业转型升级,带动1.5万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人年均收入4300元。

构建2+3+X产业体系,发展“一乡一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每个村兴办1-2个特色产业园区,每个乡镇兴办1-2个示范特色产业园区。实施“一路一水,一茶一鱼”,大力发展辰龙关百里九乡十万亩茶旅融合产业园、五强溪百里十乡五十万亩渔旅融合产业园,形成国家现代产业园、国家田园综合体、国家农村产业示范园、国家5A级景区旅游产业园“四园同创”大格局。

满目苍翠,给子孙留下绿水青山

挎着水壶,拎着干粮,借母溪乡借母溪村烟子塔组贫困户张海峰又开始了一天的巡林工作,“当上护林员,家门口上班,一年工资上万元,脱贫稳稳的。”脱贫后的张海峰去年1月被聘为生态护林员,守护村里1500亩林地,年收入上万元。驻村第一书记说:“全村有6名生态护林员,9000多亩林地得到有效管护。”

“退耕还林让我过上好日子,仅生态补偿就每年受益9484.2元。”荔溪乡芦洞村坤场组张良山感叹,过去“种地种到山尖尖,种一坡收一箩”,年年辛苦却挣不下钱。靠政策补贴,杨满招栽上芒果树,每亩收入1500多元。山变绿了,日子越过越红火。

截至2019年底,沅陵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584人,森林资源管护总面积698万亩,实现“聘用一人护林、带动一户脱贫”。沅陵县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胡业森说:“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已带动和巩固实584户贫困户、近4000贫困人口在家门稳定脱贫,植被生态质量和改善程度位居全国前列。

种下致富林,增收更长久。“山上有林、林下有草、草里养鸡,一林生多‘金’,每年收入过两万元!”沅陵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易中华说。县里引导贫困群众发展林草产业,既能“锁”水土,又能鼓口袋,全县林下经济发展面积75万亩。

选准产业,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许多贫困地区因地制宜挖掘生态优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5年来,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5500万亩,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70家。

绿意成诗,好生态带来新机遇

沅陵的生态变迁,也体现在老百姓的钱袋子里,体现在致富奔小康的大道上。

“不说远的,就跟2017年比,当时全村355户,七成的房子是空着的。咋回事?村子发展慢,村民外出打工了。”村口古树下,二酉苗族乡酉溪口村党支部书记瞿忠生告诉记者。

谁也不曾想到,短短两年,曾经留不住人的酉溪口村,人们纷纷返乡创业。漫步村里,惊喜更多。一幢幢庭院青砖灰瓦、错落有致,路两边的葡萄压弯了枝头,百年老树、巨型水车更是别具风味。山水相映间,宛如武陵山下展开的一幅舒适惬意的田园画卷。

小小村落变化大,秘密在哪?

当地酉盛水果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熊胜花说:“归根结底,还是吃了环境改善的红利。”去年,她放弃了在沿海当白领的优厚待遇回到酉溪口村,投资800多万元成立了酉盛水果种植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高山刺葡萄广受欢迎。说话间,几名游客来到荷花园的庭院小憩,郁郁葱葱的果树遮住了烈日,坐在石阶上近赏碧水、远眺青山,很是惬意。

“生意好得很,估计明年就能回本!”熊胜花并非盲目自信。近年来,酉溪口村搭上沅陵周边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快车,完成了后山1200余亩荒山的绿化栽植工作,绿化覆盖率达60%,日渐茂盛的绿色长廊不再“养在深闺人未识”。得益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酉溪口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人均年收入即将达到2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上了这碗饭,才更懂得这道理。”谈起百姓今日的幸福生活,沅陵县委副书记、县长周重颜感慨万千,“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每一步都不容易。正因如此,我们更要守好沅陵的山山水水,守住这来之不易的一片绿色!” 细看当今,建档立卡贫困户从残破的旧宅喜迁新居,从产业单薄到家家有产业,增收致富门路广开。这里,有摆脱贫困的渴望,有战胜贫困的干劲和豪情。

过去的6年间,沅陵县113710人摆脱贫困,贫困发生率降至0.73%。

“四有四安”敲开搬迁幸福大门

走进位于沅陵县太常乡白羊坪村的易地扶贫集中安置点太安社区,新居整齐划一,入社区的硬化道路上不时有汽车穿行而过。

作为湖南省第二大集中安置点,这里用地143亩,建设安置房52栋,总建筑面积15.9万平方米,共安置1392户5331人,原来居住在偏远农村,地理位置偏僻,生存条件恶劣,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受着“出行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务工难、娶妻难”的“六难”问题制约的搬迁户谁都想不到,如今能变成城里人。

“以前,我们几代人生活在山上,住的是低矮破旧的土坯房,吃的是窖水,出行、看病、上学都很困难。现在,政策好,我们搬进了新房,老人看病,娃娃上学方便多了。”说起搬迁前后的对比,搬迁户刘银香说。

刘银香的老家是个山沟沟里的贫困村,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业更难,很多家庭都是贫困户。今年荆竹溪村的部分贫困户通过易地搬迁项目,搬到了距离县城仅两公里的太安社区移民安置点,这里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这就是我的新房子,这是客厅,这是卧室,这是卫生间。”刘银香介绍,现在的居住条件很好,出行有公交,进城几分钟,做什么都方便。

沿着安置点小区内硬化后干净清爽的道路,走进搬迁户周金书家100平方米的房子,看到水、电、通信等设施齐全,房间宽敞明亮,地面干净整洁,周金书笑呵呵地说:“现在住的房子和以前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这样的好日子让我们做梦都是笑的。”搬家当天,谢振宏感慨万千。之前,他家住在荔溪谢村,田地分散较远,山高坡陡,出行不方便,虽有搬出大山的想法,但又留恋祖辈留下的基业。经驻村干部多轮做思想工作,他舍下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直到走进新家之后,他才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天壤之别”:出门就是水泥路,卫生室就在家门口,文化活动广场、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等设施一应俱全 。

沅陵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探索实施了“四有四安”后续帮扶模式,为易地搬迁群众打造了顺心、安心、暖心的生产生活和发展环境。全县共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832户18044人,其中安置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34户17047人,同步搬迁人口298户997人。建成集中安置点34个2706户10068人,分散安置1828户6979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吃上了这碗饭,才更懂得这道理。”谈起百姓今日的幸福生活,太安社区党总支书记郑涛感慨万千,“从脱贫致富到乡村振兴,每一步都不容易。正因如此,我们更要保住这来之不易的一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