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嘉积城

凌秀坚

旧时的嘉积城在我们心中太遥远了,要我说出它的形貌来,只是加祥、纪纲、新民街,最高不超过三、四层的南洋式骑墙之类的房子,街上走路的人也是慢悠悠的,因为街上没有汽车用不着担心安全的问题。上了年岁的人要么戴竹笠,要么戴草帽,只有年青人自诩头颅硬不怕太阳,年纪小的也一律不戴帽子。整条街没有街灯、没有人行道,每个人都面孔发黄一脸苦相。即便是这样的面貌,那时的嘉积仍是较有名气的商埠。

说不清是命里的安排还是组织的选择,有一个春天的傍晚,我接到上级的调动通告,从乡下税务所调到嘉积城,并且在市中心的红色娘子军雕像后面的财税局来上班。那时的东风路铺着柏油,以阻止路面灰尘的飞扬,但地基不实,来来往往的车辆在坑坑洼洼的路上发出声音,见不着城市的任何喧闹景象,准确来说东风路是名副其实的海南东线的过境公路。从南门岭下去,通过一片肥沃的水田,一直到嘉积大桥附近,建有当时最大的工业城——嘉积糖厂,是当时琼海的主要工业。每到傍晚时分,我都喜欢登上财税大楼五楼,观赏黄昏下的嘉积糖厂,它直插云霄吐着蛇一样的浓烟的烟柱,在我们看来是工业文明的象征。除此之外,能够令我们感动的就是电影院里的故事片,我们每星期六都由单位集中,到电影院统一购票看电影,八小时以外我们能做的仅仅如此。

80年代,沉睡多年的嘉积城就开始有点骚动,大改革、大开放成为解放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嘉积城发展的分界线。那时,每天晚上我手里拿着补习书,脚步匆匆的跑下楼,穿过东风路去上课,东风路总被沉沉的夜色笼罩着,路上车辆行人稀少,只有车辆通过时才有雪亮的车灯一扫,才能清清楚楚地走过公路去。当时整个嘉积城人口只有2万多,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前途,几乎每个青年人都在补习功课,紧跟形势的发展。就是有了这样力量的孕育、整整一代人的耕耘,才有后来嘉积城建设的突飞猛进。

1984年,琼海第一家合资企业“永丰利大酒店”在红色娘子军雕像的对面坡坎下开张,嘉积市中心有了一座最高的酒楼,它与红色娘子军雕像遥相呼应,蔚为壮观。它是回家乡投资的新加坡琼海籍华侨与国营企业合资兴建。它的开张引爆了琼海餐饮业,为琼海带来了外面世界的新装修、新管理,新礼议,从这扇窗户就可窥视外面的世界。过后不久,第一家的上规模的私营餐饮业——良昌酒店也开张,服务业开始转型,向精细卫生美食方向转变,私营企业不再遮遮掩掩,而是理直气壮放开手脚大干。有了明确的经济政策,嘉积城的个体、私营经济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花,琼海人的聪明才智又一次像火山一样爆发,私营经济成为支撑嘉积城、壮大嘉积城的新生力量。

仅仅从建省办大特区到撤县设市几年间,政府重新规划了嘉积城的发展,继续定位为建设岛东经济文化中心,拓展嘉积的现有城市规模,建了兴海路、银海路、金海路,嘉积城的规模增加了一倍。

文明是琼海最具吸引力的品牌,也是嘉积城迅速崛起的原因之一,它得益于万泉河两岸人民世世代代文明种子的传播,悠悠柔柔的万泉河水把琼海人养成没有排外思想的全国最为独特的文明之乡。它有的是一颗包容之心,热爱之心,合作之心。“文明不过琼海人,安全无愧嘉积城”,短短建市十几年,琼海文明魅力不断发酵,率先富裕起来的各市、县老板们都争相把嘉积城作为居家以及经商的理想场所,从客观上刺激了嘉积城市建设。原先的东风路仅仅是一条岛东途经嘉积城的公路,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它成为嘉积最令人骄傲的一条街,喧闹、繁华代替了灰尘飞扬,宽敞清洁的大道横贯嘉积市中心,鳞次栉比的崭新楼房占满两边街道,密密的广告灯箱从墙壁上抻出,款式新颖的各种车辆川流不息,这是琼海人民埋头苦干的回报,也是文明之乡播撒文明种子的收获。

琼海改革经历风风雨雨,有过建省办特区的激动,有过撤县设市的无眠,有过博熬亚洲论坛定址的自豪。时间也许是最好的雕刻师,十年后嘉积将变成现在的三亚,二十年后嘉积将变成现在的海口。这不是夸口,有琼海文明之乡吸引力的保证,有全国各地云集嘉积创业者们的支持,有上百年来遵纪守法、胸怀世界的琼海人的优良传统,海南东部的明珠,长寿健康的圣地,我心中的嘉积城,将迎来百年不遇的发展期。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