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高大霞的火红年代》的叙事密码

大连大学邹军

《高大霞的火红年代》是大连电视台近日播出的电视剧,由大连作家郝岩编剧,毛卫宁导演,佟丽娅、刘威、陈昊、丁嘉丽等参演,主要讲述1945年-1949年,曾参加“抗日放火团”的女英雄高大霞接受组织安排,回到老家大连执行任务,与特务展开生死“夺城之战”的故事。这部剧自播出以来受到业界的好评和观众的喜爱,而之所以获此佳绩,还是在于其在叙事技巧上突破了现有谍战题材的某些框架。本文将此归纳为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聚焦人物之“小”。高大霞并非传统谍战剧中的“大人物”式的英雄,也即是说,她虽然也正直、勇敢,但编剧郝岩并没有将其革命故事编写成一部恢弘的严肃的英雄史诗,而是将其塑造成一个血肉丰满、真实可亲甚至笑料百出的“特殊”女英雄——一个有缺点,但真实、有温度、有人情味的英雄。比如,大字不识几个的高大霞把特务方若愚说的“不可同日而语”,误解为对方要同她耳语,以致对方百口莫辩、无奈至极;她会把“关公门前耍大刀”说成是“鲁班门前耍大刀”;带着档案回老家大连执行任务,当档案被人篡改而遭到诬陷,她替自己辩解时承认自己曾多次偷看过档案,惹得领导哭笑不得,等等。不可否认,高大霞是个名副其实的女英雄,但电视剧在塑造这个女英雄的革命事迹时,更多着眼于她性格中的普通的微小的元素,而正是这些微小之处才使其形象更为立体地跃然于荧幕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是聚焦细节之“小”。毫无疑问,这部剧是以讲述宏大历史叙事为己任的,但推动宏大历史事件的是一些有趣而微小的细节,而且,这些“小”细节不仅推动了革命故事的向前发展,还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有亲切感和吸引力。比如,特务偷了高大霞的档案,想通过篡改档案以抹黑她,向她泼脏水,从而离间高大霞和党组织的关系。在篡改档案过程中,特务用胡萝卜刻了个假章,而当高大霞找特务“撒泼”时却误吃了胡萝卜,结果引发了一系列乌龙事件。这些小细节颠覆了以往谍战剧中的英雄形象和特务形象,而在这些小细节的映照下,特务显得阴险却又笨拙,英雄显得聪明却又莽撞,这种细节处理,告别了以往谍战剧中特务和英雄之间的二元对立,而使人物性格趋于饱满、真实和繁复。显然,这是对真实人性的一种揭示,而非为了某个概念或某个主旨抽干了人物的血肉,使其趋于扁平化,进而失去味道。

三是聚焦地方之“小”。以女英雄高大霞为主的革命叙事都是聚焦在大连,不仅演员常飙大连话,而且剧中不时出现诸如铁路医院、青泥洼桥、西岗子、复州城等地名,这些都让大连观众倍感亲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地域元素将整部剧的革命叙事线索串连了起来,以“小”地方(此处的“小”并非意指地理范围的小,而是指地域范围中的具体而微小的元素,比如,地方话、地方美食、地方街景等)构建大事件、大历史,使宏大的历史叙事落到实处,从而避免了抽象性和概念化,也使观众尤其是大连观众倍感亲切,在轻松的观剧氛围中了解历史,尤其是了解在新中国建立过程中大连所处的特殊位置及大连解放的历史意义。

总而言之,《高大霞的火红年代》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优秀电视剧,它不仅为观众带来观赏的愉悦,使其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历史,而且,就电视剧创作本身而言,还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现有谍战题材影视的美学框架,为这一影视类型发展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新的创作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大连大学邹军

编辑:苏昕

美编:秋菊

校对:王涛

责编:孟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