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距离山东长山县不足百里的临淄出了一位奇人——齐国士大夫晏婴,又称晏子。其“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南橘北枳”的智慧故事至今为人传颂。

一日,晏子出行,坐破车,使瘦马。陈桓子见之,说:“你穿戴、车马如此穷形极相,这是在隐瞒齐王对你的赏赐吗?”晏子回答说:“自从我显贵以后,父系的亲族,没有不坐车的人;母系的亲族,没有衣食不足的人;妻子的亲族,没有挨饿受冻的;齐国的士子,等待我的接济而点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象这样,是隐瞒君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主的赏赐呢?” 这个故事流传非常广,也成了士大夫们蓄养门人、食客的理论依据,但真正领会其中慈善深义,把它做到实处,并发扬广大的,却是千年以后的一代名相——范仲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范仲淹自小受儒家文化和佛学易理的影响,青年时候便有济世之心。其入仕后,清廉正直,勇于担当,对自已和家人严苛,曾有家中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但对他人宽厚施仁,舟船赠麦、慧眼识人才的故事更是传颂至今。《范文正公年谱》记载: “公为人外和内刚,乐善汎爱。丧母时尚贫,终身非宾客食不重肉。临财乐施,意豁如也,及退而视其私,妻子仅给衣食。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

皇祐三年(1051年)三月的一天,朝霞映满天际,长山县城正西方向十里外的驿路上,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离别家乡35年的范仲淹,终于回到了青少年时期的故乡长山。范六丈的到来得到了长山人民的热情迎接,范公下马大礼参拜赶来的家乡父老,从此长山也多了个地方——礼参坡。

来到了孝妇河南岸的故宅,望着同样两鬓斑白的胞弟和故友伙伴们,互相问候,叹息岁月的无情;声声寒喧,道不尽无穷的思念。交谈的同时,范仲淹在了解了家族的近况,虽有南效封典的恩赐,朱氏兄弟子侄已得官三人,但为了朱氏家族的未来发展,范仲淹决定依苏州义庄的模式,为长山朱氏置义田四顷三十六田(一顷100亩,计436亩),用于朱氏族人的日常用度,同时沿续了苏州义田的管理制度。

康熙朝孙衍的《长山县志》记载: “范仲淹用事最为亲切,性至孝,虽改姓还吴,仍念朱氏顾育恩,乞以南郊封典,赠朱氏父太常博士,朱氏子弟以荫得补官者三人。并于孝妇河南,置义田四顷三十六亩以赡朱族。帅青日,道经长山,父老迎拜郭西,下车相见,礼参甚恭,赋五言一律为别,后人因名其地曰“礼参坡”。”

钱公辅也曾就苏州义田写过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凶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余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

习惯上,长山人把苏州义田称之为“南义田”,而地处山东长山的义田称之为“北义田”。历史上南义田开创了慈善义庄的先河,在范氏子孙的精心经营下,从范仲淹最初置办的1000亩义田,到次子忠宣公范纯仁时的3000亩,最盛时达到了5300亩,历经近900年,至宣统才被收归国有。而长山的义田是什么时间消亡的呢?其实,长山的义田一直都存在,只是慢慢的演变成了村庄。

三百余年十六朝,惟公勋德著云霄。

一时王佐真伊吕,十倍雄才迈管萧。

泮水悠悠文泽远,义田奕奕子孙饶。

焚香再拜先贤像,一束生刍不可招。

元朝费贞的这首《谒范文正公祠留题》道出了士民百姓对范仲淹的崇拜和景仰,义田奕奕哺育着朱氏的子孙们,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昔在长山甘布素,继登台辅亦萧然。

但将忧乐关天下,肯把骄矜愧圣贤。

西夏奇勋垂万代,中朝相业在遗编。

斯人直与皋虁列,奚止当年置义田。

种学长山惜寸阴,宋家有待作甘霖。

自知画粥谋吾道,谁谓调羹惬帝心。

泽满义田传百世,惠存药井重千金。

先忧后乐如公少,留得芳名照古今。

明朝山东参议贾恪和参政徐琅,在谒拜范文正公祠时所作的诗中也提到了长山义田。此时的长山义田与范公祠一样是纪念褒颂范仲淹的一部分。长山北关乡人、户部尚书李士翱在《又用范公韵》中也提到了义田。

天兴大宋降名儒,长白藏修数载馀。

补衮丹哀掳魏阙,平戎胜算寓征车。

义田燮燮泽来裔,相业巍巍照故庐。

万古勋名垂不朽,只因读尽五车书。

李士翱,山东长山人,字汝翔。嘉靖二十八年(1549)官至工部尚书。次年改刑部,又改户部。由于本乡本土的原因,出于对范公的景仰和崇拜,自小便经常去范公祠膽拜,写过多首流传至今的褒扬范公精神的诗。其中两首均提到义田,可见那个年代义田还是存在的,但自李士翱之后,除在清康熙朝孙衍主持的县志中有义田的说明,当地名人诗词中已鲜少见到义田二字,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仲淹在为长山朱氏置办了北义田后,便赴青州上任,由于常年为国为民奔波操劳、殚精竭虑的原因,身体已是疾病缠身,于是上书朝廷,拟调赴颖州,然在赴颖州的路上,不幸于江苏徐州病逝。范仲淹去世后十三年,在长山知县韩泽的倡修下,全国第一座范文正公祠于孝妇河南义田上建成,按当时的礼制,朝廷恩命苏州范氏安排族人来山东长山县负责奉祀事谊。

当苏州范氏族人到达长山时,范仲淹的胞弟和子侄们,已为他们在范公祠的东北方向义田上,盖起了房屋。范氏族人们一住便是49年,并逐渐成了自己的村落——范公村。期间,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于元丰四年(1081年)巡抚山东时,曾来到范文正公祠,他在了解了奉祀情况和朱氏胞叔家族的发展状况后,又于长山北杏村置地一倾三十亩(130亩)祭田,用于贴补奉祀用度及继祖父和胞叔等的莹地使用。

北宋后期,动乱不止,姑苏范氏族人原负责范公祠奉祀,后其族人历七代后归吴不返。刘豫据山东降金后起义不断,“范公祠”时有损毁,义田时有更迭。元政权建立后增修“范公祠”,范仲淹同母异父弟弟的后代们,赖范公庇佑,因奉扫洒居其傍三十余年而不辍,县为之蠲泛赋,自此开启了范仲淹同母异父胞弟朱氏后代奉祀范公祠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义田”经朱氏的经营时有增减,但增加的速度已赶不上人口的增加,特别是金、元及明朝初期,北方时局动荡,人员流动频繁,原来制定的义田规则,虽代有持正秉公族亲一再修正,但宗亲兄弟分家之势已在所难免。后至通判公朱望,生子三,取易经中“元亨利贞”句,取名继元、继亨、继贞。

朱继贞,明庠生,温厚和平,嗜学工诗,宪宗成化二十年,长山县春夏大旱,春苗颗粒无收,朱继贞出麦千斛用于赈饥,救济灾民。孝宗宏治五年,长山又一次大饥,朱继贞再次出麦千石赈饥,郭令旌其门曰“孝义流芳”。朱继贞共有五个儿子,长子朱冠成年后在长山县城东关外居住。为方便管理义田,他把二子朱履安排于今天朱家村位置居住,把四子朱裳留在老庄河南居住,共同打理义田事务。把三子朱衣迁到前草庙村,把五子朱黻迁至仇家庄。后长山朱氏后人们虽有举义仓、置义学之举,后代亦善举不乏,但最终由于朱继贞二子朱履和四子朱裳家族成员的不断状大,义田逐渐被住宅所占,最终北义田于康熙朝前后,消失在历史的千秋义举中。

北义田的产生与消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范公精神的传播,随着范公祠的历代奉祀、修缮和义田精神延续而流传久远。 “为善好施,博爱苍生。” 范公的言行不但影响了朱氏族人,历代都有或施政、或教育、或义举、或善行……的朱氏族人默默的奉献着自己,同时,也影响着原山东长山县周围的官员和百姓们,产生了直吏孙少府、长白先生张临、尚书李士翱、义士许进、词坛领袖王士祯……等等的大德名儒。

“忧国忧民,大爱无彊。”范公的品德、言行、胸怀、担当为我们所景仰,也必将激励后人传承学习,促进新时代的家风建设和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力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者简介:朱振波,邹平市长山镇范公村,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