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飞向火星的第四天,“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距离地球120万公里的飞行途中按下了快门,向地球发回了第一张珍贵的地月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问在拍摄这张照片时,正处于地球和月亮都在夜晚的一侧,但这侧的地表和月表还有一部分处于白天的明亮部分,所以就拍成了新月状,就像两个笑脸,一远一近。而天问这个5吨重的“小胖子”能在每天30万公里的飞行途中,改变姿势拍照并传输,背后是高科技的支撑。

这张珍贵的地月合影背后,饱含着一位湖州人和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和默默付出。她叫张玉花,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探测器系统副总指挥张玉花告诉记者:“ 为了拍摄这张照片,我们得事先计算好要调整多少角度,才能把地球和月球都拍摄进去。一是要算得正确;二是要控制得正确;三是控制到位的时候,要保证稳定;四是它自动的曝光数据必须正确。这一系列控制、测控、数据存储,以及数据处理上的环节都要做到正确,才得到这么完美的照片。”

张玉花,出生在湖州弁南乡茅柴园村。1986年,她从湖州二中毕业后,考入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在参与火星探测任务之前,张玉花还是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探测器的副总指挥和副总设计师,三期探测器系统的副总指挥。张玉花还参加过1999—2008年神舟一号到神舟七号的载人航天发射任务。一路走来,张玉花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30年的航天生涯中,张玉花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钻研精神,使自己成长为团队的领头人,并获得无数荣誉。2003年获得中国载人航天突出贡献者奖章,2004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总工会先进女职工”称号,2006年获得“载人航天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60年上海百位突出贡献女性”,2019年荣获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此次“天问一号”发回首张地月合影,是中国航天器拍过的距离最远的合影照,但这只是天问四亿公里的遥远征程刚刚迈出的一小步。“天问一号”将在7个月后到达火星,飞行过程将包括发射、地火转移、火星捕获、火星停泊、离轨着陆和科学探测等六个阶段。届时将一次实现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迈出我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花说:“根据任务分工,我所在的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承担了环绕器的总体设计与研制。”环绕器具备三大功能:飞行器、通信器和探测器。约七个月的飞行过程中,环绕器首先作为飞行器,将着陆巡视器送至火星着陆轨道;待成功释放着陆巡视器后,环绕器作为通信器,为着陆器建立与地球之间中继通信链路;通信工作结束后,环绕器作为科学探测器对火星进行遥感探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问一号”在抵达火星的途中需要进行多次精确的轨道修正,有航天工程师以“跨越太平洋的高尔夫”来形容任务的难度,因为如果在地火转移轨道的近地点有1m/s的速度误差,到火星附近时距离误差将是10万公里。而目前全球火星探索失败率高达50%,但也许就是因为有太多的未知和危险,才让火星探测活动不仅成为重大科技事件,也代表着人类的勇气、梦想和激情。

来源:南太湖号

记者:赵伟洁

编辑:姚佳丽 金臻瑶

湖 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