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喆源富足志不渝 庐居怡然常思忆

走进梅县区爱国民主人士丘哲故居喆庐,感受客家文化与革命情怀的融合

立秋至,寒蝉鸣,让眼前这座被客家围屋包围的西洋楼更显别具一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喆庐已有95年的历史,饱经风霜依然坚固如初。

“陈伯又在介绍喆庐,最近游客多了。”“是啊,人气又旺了。”60多岁的村民陈英中是土生土长的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人,记者一行人在他的带领下,走进喆庐。

丘哲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与领导人之一,他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历史时期,见证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每一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丘哲都站在革命的前列,从未退缩。

如今,人物已留青史,但故居饱经风雨后仍屹立不倒,它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更是传承弘扬丘哲爱国精神的载体。置身喆庐,门前的水塘,映照着熠熠生辉的故居;故居的砖瓦,散发着革命志士的无我情怀。

爱党爱国

喆庐曾是农工党、民盟联络点

清晨,一缕阳光洒落在喆庐,站在近20米高的故居前,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饱经95年历史的磨难和风雨的侵蚀依然坚固如初,斑驳的痕迹仍掩盖不住它的雄伟。

丘哲及其故居喆庐是松口镇一张响亮的名片,不少专家学者介绍爱国民主人士时都会想到他。丘哲是何许人也?

丘哲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是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与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顺应历史潮流不断前进的一生。

据《梅县志》记载:丘哲幼时随父读书,12岁便能熟读《史记》《左传》等书籍。1902年考入务本中学堂(今梅州中学),一年后转入松口初级师范讲习所,毕业后任松口公学教员。丘哲读书时,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倾向革命,于1906年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

1907年开始,丘哲参加了饶平黄岗起义、广东新军起义、黄花岗之役等反清起义。期间他回松口镇与谢逸桥等开办松口体育学堂,将其作为宣传同盟会政治主张、训练骨干人才的场所。丘哲还在松口镇开设公裕源米店,作为同盟会秘密联系的据点。

民国建立后,丘哲赴日留学,在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毕业以后回国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援闽粤军。民国16年(1927年),他结识了人生中的一位重要挚友邓演达。

如今,喆庐内还展示了丘哲与邓演达互寄的明信片和信件,一张张泛黄的书页留下岁月的故事。据介绍,邓演达在莫斯科函约丘哲与黄琪翔同赴欧洲考察。游欧两年后,经美返国,在上海与邓演达创建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即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居内展陈了关于丘哲生平事迹的实物。

后来,邓演达在南京被杀害,丘哲极为愤慨、悲痛,决定继承邓演达之主张,坚决进行反蒋活动。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丘哲经常与周恩来、叶剑英以及各党派人士往来,共同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等错误主张,主张民主、团结、抗日。

“蛇羹鱼弹胜莼鲈,越秀山前客不孤。溜到新歌翻旧调,顿令乡思起乘除。”喆庐内陈列了叶剑英所作的诗词《在广州丘老家宴》,“丘老”所指即为丘哲,两人是同乡好友,亦是战友,诗歌描绘了革命老友相聚时的欢快。

记者一行人在陈列室的每件物品、每张照片前伫立默读,仿佛又看到了丘哲那忠诚革命的身影。

踏入喆庐二楼,与客家古民居不同之处,是建有前瞻式露台,两边还筑有两米宽的走马廊,与露台形成“凹”字。抗日战争期间,喆庐成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在梅州的联络点和活动场所。那时,丘哲常和盟友们常在露台聚会议事。

丘哲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阶段,顺应历史的潮流,站在革命的前列。特别是在联系各党派、各界人士、海外和港澳同胞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中西合璧

坐落在客家围屋群中的西洋楼

沿着幽静、蜿蜒的水泥村道穿行在田间地头,两旁柚树簇拥。快到山脚的时候,远远就可以望见风格迥异于周围客家围屋的喆庐。

刚踏进喆庐的院子,就被一棵百年罗汉松所吸引,历经百年仍枝繁叶茂。不远处,还有一棵百年荷花玉兰,每年阳春三月,满院芬芳出墙来。记者发现,喆庐四周绿意盎然,被芭蕉、柏树、杉树、棕榈等树木环绕。“罗汉松、白玉兰,还有院子里的许多树木都是从国外运回来的。”陈英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喆庐门口的罗汉松历经百年仍枝繁叶茂,与故居交相辉映。

从外观看,喆庐有着西洋楼的装饰,但仔细参观后,其布局、大门、屏风、天井等采用传统的客家风格元素,特别是屋前池塘、屋后丛林、屋中天井,犹如一座经典的围龙屋。而门楼、通廊、百叶窗、壁炉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元素,整座建筑中西合璧,浑然天成,错落中有和谐大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喆庐内设置了中式大门,采用传统的花鸟雕花大屏风。

走进喆庐,入门采用的是客家传统的合杠屋布局,中轴对称,随后首进为西洋券式通廊门楼,二进为中式大门,采用传统的花鸟雕花大屏风。来到上堂大厅,后壁镶嵌的西式壁炉令人眼前一亮,这是迄今为止梅县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西式壁炉。“不难想象,当年的寒冬夜晚,一家老小围坐壁炉前,畅叙欢谈。”陈英中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采用镂雕的金木屏风,雕琢的花瓶、蝙蝠等吉祥物栩栩如生。

“这一楼与二楼的横梁截然不同,分别是清一色的圆形与方形,有什么特别的寓意吗?”记者提出疑问,陈英中介绍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是丘哲先生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及其严谨执着的作风体现。

踏着石阶上二楼,各种颜色、各式风格的门窗让人目不暇接:蓝色的欧美风格百叶扉窗、绿色的客家传统琉璃竹节露窗;采用镂雕的金木屏风,雕琢有花瓶、蝙蝠等吉祥物,如今依然栩栩如生;红绿相间的大门,上方玻璃印有西方雪花暗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蓝色欧美风格百叶扉窗搭配绿色客家传统琉璃竹节露窗,中西合璧独具韵味。

记者在二楼行走时,感觉脚下地板非常厚实,走在上面几无声响。原来内有玄机,地板以木梁架棚板,加铺水泥后再铺上花阶砖,行走时产生的噪音就能大大减少。

同样构思巧妙的还有檐上的水槽,只见雨水接槽口的形状像花盆,可以很好地对接去水管槽,水槽用德国镀锌铁皮材料包装而成,近百年来依然完好无损。

百年一梦,刹那芳华。喆庐建于1925年,距今已有95年的历史,饱经风雨、历经沧桑,至今仍保留着独特的外形和深厚的内涵,整栋建筑充满异域风情,与周围青山绿水、良田美池融为一体。

喆庐不只是一座房子,它既是时代风雨、人世沧桑的见证,也是丘哲深厚爱国情怀的见证,让参观者感受到客家文化与革命情怀的融合。

古今兼容

故居设有丘哲纪念馆思哲堂

“大家站好拍照,三二一!”正值周末,不少游客自驾到大黄村游玩,喆庐是热门“打卡”点之一。据陈英中介绍,高峰期一天有近300名游客来此参观,都被喆庐的魅力所吸引。

“这种中西合璧的客家民居在梅州比较少见,我觉得太有韵味了,走在里面阅读丘哲先生的历史,被他的爱国精神感动,喆庐能被保留下来被后人所参观学习,很有意义。”来自潮州的游客吕英告诉记者。

眼前保存完好、独具韵味的喆庐,谁能想象在7年前,还是一座年久失修、被当做仓库使用的老房子,外门楼及附属建筑已坍塌残破不堪,屋内一到雨天便漏水。直到2013年11月,当地启动对喆庐的修缮,才有了改变。

时隔一年,修缮后的喆庐重新焕发出昔日的独特魅力,并被打造成广大游客来梅观光旅游的重要人文景点之一。“修缮后的喆庐焕然一新,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一年比一年多。”陈英中说。

为了让喆庐更好地承担传承弘扬爱国精神这一历史使命,丘哲的子女不仅自筹资金按“修旧如旧”原则对喆庐进行修缮,还特意重新收集补充整理资料,在二楼布展设立丘哲纪念馆,取名为思哲堂。

记者在现场看到,丘哲纪念馆以图文并茂和实物展示的方式,真实记录了丘哲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经历和史实,展现了丘哲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所作的贡献,还原了丘哲追求真理,寻求民主进步,坚持民族独立,顺应历史潮流,不断革命的精彩人生。

丘哲儿子丘浩章告诉记者,丘哲纪念馆的设立,对于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中国近代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两年来,我们还在不断地收集父亲当年的史料,继续完善这个纪念馆,这是我们作为子女义不容辞的事情。”丘浩章说,因时间久远,加上今年受疫情影响,收集资料的工作有些迟缓,目前正在努力收集中。

记者从当地村民口中得知,丘浩章每个月至少回家一次,不少村民为之感动。“这是子女应该做的,每次回来看看故居,然后和当地政府对接修缮事宜,前几天我刚回去。”丘浩章说。

据了解,修缮后的喆庐被评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党员教育基地,成为当地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最直观、最生动的教材,故居真正发挥了教育后人的作用。

丘浩章表示,父亲是后辈的榜样和骄傲,喆庐重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他们感到欣慰,一方面是将丘家的优良传统很好地传承下去,另一方面是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起到了激励教育后人的作用,这是故居修缮最大的意义。

链接

“德不孤必有邻”雕像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即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出自《论语·里仁》。

距离丘哲故居不到100米,一座名为“德不孤必有邻”的雕像映入眼帘,雕刻的正是丘哲与夫人梁淑钊。该雕像于2019年3月纪念丘哲先生逝世六十周年之际落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不孤必有邻”雕像雕刻的是丘哲与夫人梁淑钊。

丘哲子女在雕像背后书写了《落成记》。记者从中了解到,设立雕像不仅是纪念丘哲的爱国思想、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还寄托了丘哲子女对父母亲的无尽思念之情。

《落成记》写道:父亲丘哲先生是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从事民主革命的优秀政治活动家。中国农工民主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与领导人之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母亲梁淑钊女士在父亲的熏陶和指导下,积极参与民族解放革命,致力国家建设,为统一战线,为两岸统一,为服务妇女、侨胞、街坊群众而倾尽全力,在父亲离世后的四十年,母亲为父亲名誉,为家庭完整,为教育子女而呕心沥血。

丘哲与夫人梁淑钊真正体现了“德不孤必有邻”,他们一生为国为家鞠躬尽瘁,激励后代同心同德砥砺前行,为此,敬立雕像,永存纪念。《落成记》以一首诗结尾:寸草春晖感爱深,达德同行力断金。珍重教诲亲有道,无限情怀报国心。

故居名片

喆庐位于梅县区松口镇大黄村,是我国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丘哲(1885-1959)的故居,建成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故居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喆庐为中西合璧的四面坡式二层民居建筑,平面布局采用客家传统民居合杠屋布局,中轴对称。主体建筑为砼混结构,正立面为连券式外廊,并设前檐露台。中轴线上首进正立面为西洋券式通廊门楼,二进为中式大门,轩廊式雨道连接下堂门厅和上堂。二层上堂后壁设迄今梅县区发现的唯一一座西式壁炉。主体建筑右侧设外门楼,左后侧附筑厨房杂间等。主体保存基本完整,保存状况较好。

屋内有丘哲生平展示,增加陈列展柜,展陈面积224平方米,展陈实物23件,图片109幅,文献资料82套。

◎2014年1月,喆庐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0月,喆庐被中国农工民主党广东省委员会公布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教育基地

◎2014年10月,喆庐被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会公布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教育基地

◎2014年11月,喆庐被中共梅州市梅县区委宣传部公布为梅县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年9月,喆庐被中共梅州市委宣传部公布为梅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5年12月,喆庐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参考资料:

《梅县志》(梅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汪思婷

【本版摄影】袁群华

【作者】 汪思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