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村村通”客车 通乡通村通民心

梅州市实现“村村通客车”全覆盖,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8月8日,农历六月十九,雁洋镇沿边村的陈城发起了个大早,要到丙村镇赴圩赶集。在前一天他已预定了预约公交车,一会会来接送他到指定地点。位于山坳里的沿边村距离雁洋镇23公里,距离丙村镇也有10多公里,村民们每逢农历“三、六、九”便到丙村镇赴圩。“村子位于山顶上,以前村民骑摩托车出行,路窄坡陡,容易出事故。现在有了预约公交,便捷安全!”

“出门水泥路,抬脚上客车”,村民的梦想如今已变为现实。通过“建好、管好、养护好、运营好”好农村公路,优化农村客运网络和运营结构,梅州采取公交、农村客运班线、预约响应三种模式,实现2042个建制村常态化“村村通客车”目标,切实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梅州市已实现2042个建制村常态化“村村通客车”。

拓路

累计投入36.5亿元 完成逾千公里路基路面拓宽改造

从三乡社区驱车前往沿边村,车辆沿着山路攀行,4.5—5米宽的路面为车辆的通行、会车预留了足够的宽度。一直通行到山顶上的沿边村,弯急坡陡的路段旁,围起了防护栏。路两侧漫山遍野的柚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实。

“看到了吗?这漫山遍野的柚子树就是村民的致富希望。道路拓宽了,柚子的销路也拓宽了。”陈城发说,雁洋镇通往沿边村的这条唯一的山路,于去年底从3米拓宽到了4.5至5米。“拓宽道路为了通客车,也为了通货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雁洋镇公交充电站场采用光伏发电,晚上为公交充电,白天接入电网发电。

陈城发还记得10多年前,出村的7公里山路崎岖难行。每次挑着担子出村卖柚子都需要走上好几个小时,雨天不仅一身淤泥,不小心还会沉入泥坑里。2014年,乡贤为了解决村民的出行问题,出资建造了3米宽的水泥路,村民们的出行工具也换成了摩托车和拖拉机。如今,通过政府部门出资建设,道路更宽敞了,村里也通公交了,货车能进村拉柚子,成本大幅降低。

位于山区地带的梅州,目前共有2042个建制村。因地形和历史上深山驿道通行等原因,造成了众多村庄位于大山深处的现状。村民的出行问题成为了亟需解决的一项民生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位于山区的梅州,部分村庄处于偏远的山中,采用体积较小的预约公交,保障出行安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解决出行难题,建路、修路、养路既是基础性工作,也是关键性工程。

围绕建制村通客车的目标,梅州市在全面摸底排查通行政村公路现状的基础上,加快通建制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和通建制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以地方实际需要和农村群众出行需求为导向,以先易后难顺序推进农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改造。同时,同步建设交通安全、排水和生命安全防护设施,确保“建成一条、达标一条”。

松源镇是梅县区最边远的乡镇,荷玉村距离松源镇11公里。此前村民们出行需要呼叫镇上的运营摩托车到村里接上村民,一来一回需要花费30—40元,交通费用高,导致村民们只有赴圩时才愿意出村活动。道路通畅成为了村民们的共同心愿。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在得知市、县、镇各级全力打造“四好农村路”,解决村民出行难题,荷玉村主动出击。村委发动村民、外出乡贤、社会各界人士捐资资助,筹集路基建设资金,加上梅县区交通主管部门出资,最终完成道路硬底化的建设。

“我在拓路动员会上给村民们算了一笔账。道路建好后,村里130万斤的柚子,一年可以节省运费差价30多万元,减少中间商,售卖价格也可提升,全村仅金柚的售卖成本就至少可以降低40多万元。建路不能慢,慢5年几百万就飞了。”荷玉村党支部书记何长达说,动员会效果良好,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村子里为拓路筹集了45万元资金。随后,在政府和村民齐心协力下,荷玉村5.9公里村道拓宽工程仅用了70天便完成,于去年底实现通车。

“农村公路的建设离不开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道路宽敞、通畅也是助力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民生工程,在梅州形成一个个干群齐心建路的示范工程。”梅州市交通运输局运管科科长李军说,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梅州市累计投入36.5亿元完成1153公里未通客车行政村公路窄路基路面拓宽改造工程,以及1243公里未通客车行政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确保通行政村公路技术状况和安全设施符合通达标准、确保“村村通客车”开得了、开得安全。

通车

全市共有公交车近2000辆 实现“村村通客车”

路修好了,公交来了。

“快看,这就是公交车!”中午11时,一辆14座的公交车缓缓驶入荷玉村。放暑假待在家里的何贤玉拉着刚学会走路的妹妹兴奋地跑出家门口,指着眼前的公交车拍手跳跃。

进村的道路拓宽后,在梅县区交通运输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公交路线于7月底从杨阁村延伸到荷玉村,每天两趟公交,满足了村民们的出行需求。“去年底道路拓宽后,有5座的预约公交,价格稍贵,现在通了14座的公交车,我们6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村里的小孩可以免费坐公交,就算出钱,也是3元就可以达到镇上,相比以前摩托车减少了一大笔费用。”今年72岁的退休教师何胜超自从退休后,便和妻子回到了村里常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0周岁以上老人及儿童可办卡免费乘坐公交车。

大埔枫朗镇三溪村村民刘伯对此也深有感触。“我们三溪村离县城有40多公里,以往乡亲们出城都是雇摩托车和农用车,年纪大的老人家因为担心安全常年都没有出过城,非常不方便。现在公交通了,我们去镇里和县城办事都方便多了,大家真的发自内心的开心!”

今年6月4日,大埔总站至枫朗镇三溪村的公交班线开通当天,三溪村村民们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并在村里张贴了感谢信,以迎接公交车的到来。“通车时乡亲们都迫不及待去体验,几乎每趟都坐满了人。”三溪村村党支部书记刘宗明说,村民们对通公交的喜悦溢于言表。

通乡、通村、通民心,“村村通”公交,拉近了城乡距离,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为解决老百姓“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梅州市在建好、养护好农村公路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建制村通客运班车工作。针对梅州山多、部分村庄偏僻的现状,采用公交、农村客运班线、预约响应等更加灵活多样的组织形式,满足不同时段、不同区域农村群众出行需求。

目前,全市有公交企业9家,农村客运企业11家,共有公交车辆1981辆,农村客运车辆266辆。2042个建制村全面实现常态化通公交的目标,其中采取公交模式通客车的有842个村,采取农村客运班线模式通客车的有704个村,采取预约响应式通客车的有496个村。

为确保农村客运能够“开得通,留得住”,近年来除落实中央财政油补政策外,梅州市、县两级政府出台了建制村通客车的优惠政策。据统计,2017—2019年,各级财政共补贴2.7亿元。

山多路偏的现状,也对公交车的出行提出了安全挑战。除了各县(市、区)定期组织开展现有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养护管理外,梅州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还要求农村客运经营者,为农村客运车辆安装符合标准的带卫星定位功能的行车记录仪,并实时向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上传卫星定位数据,保障运营安全。

随着城乡公交一体化逐步加快,让镇村群众出门有路、抬脚上车、踏脚进城的愿望变成现实,为乡镇群众进城购物、就业、上学、就医、消费等带来便利。“我现在出城购物跟城市居民一样方便,公交车里有空调,也很舒适。”何胜超认为,村村通公交会进一步拉动人的回流,助推乡村振兴。

兴村

创新客货并举模式 出行脱贫两相宜

在兴宁城郊韵达快递站点载上货物后,7座小型农村客运车辆“突突”地向目的地罗岗镇出发。行驶近50公里的路程到达罗岗镇,快递人员将车后尾的快递卸下车分好类,并把属于溪一村的快递重新装上客运车。客运车在站点载上回村村民,与快递员和货物一同前往溪一村。

“我们特地购买了这种7座带载物的农村客运车辆,人货分离、客货一体,车后尾宽敞可放许多快递,还不影响乘客的乘坐。”兴宁市交通运输局交通运输管理股股长薛文峰说,客货一体的农村客运模式让人和货都得以进村出城。

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偏远的村庄里农村常住人口越来越少,客运车辆常态化运营成本较大。为了让客运车辆“开得通,留得住”,兴宁市首创农村客运客货并举模式。公交公司与快递公司合作,将快递、货物送下村的同时,也将农产品向城市运输,实现人货出行两相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村客车行车于田间小路间。

“好消息,好消息,兴宁村村通客运了,你只要拨打预约电话,预约公交便会及时上门载客载货……”进入村庄后,7座小客车将客人和货物分别运送到村民的家中,车上系着的喇叭用客家话向村民们宣传农村客运通车的消息。

刚吃完午饭的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招呼着开客运的司机七嘴八舌地询问。“这些车我们也能坐吗?需要多少钱,怎么叫车?”“货物也可以帮忙送出去吗?”……村民们好奇地围着客运车打量。

自去年底实现建制村通客运后,今年6月,兴宁在罗岗和罗浮这两个偏远的乡镇试运营客货并举模式。“不仅方便了村民收取快递,也极大地降低了快递公司的成本。”韵达梅州地区负责人张雨东认为,客货并举模式实现了快递公司、客运公司和村民的资源共享,多元利好。“首先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增强了运输时效,以前快递到了兴宁后,由我们快递公司运输至少要当日下午才能送到镇上,还不能到家。如今由农村客车运送,当天上午就可以达到村民家。最后我们的运输成本也降低了,由我们自己运输成本大约多上3毛一件。”

随着客货并举模式普及度增高,越来越多的村民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通过客运运往城里酒店、餐馆。“运费不贵又方便。”溪一村村民彭静静说,送孩子上学和送农产品出城她都选择农村客运车。

与此同时,五华县也积极利用农村客运拓宽生鲜及农副产品的销售路径。

“茄子15斤、酸奶2件、白萝卜33斤、菜心22斤……都装箱打包好了没?准备发车。”在梅州中农批冷冻仓储室分拣仓库内,组长王贯中对每一个配送点的货品对照清单认真清点后,指挥车间内工人有序、小心地将其搬运至车上。每天凌晨5点,送货的车辆都会准时开出仓储中心大门。

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们减少了外出,冷链物流成为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五华县依据群众需求,依托中国供销·粤东农批农商产品物流集散中心,开通村村通冷链物流,在货物运输量大而乘客量减少的时候,五华县积极调用农村客运作为货运车辆,参与冷链物流。

“客货并举的模式目前正处于试运营的探索阶段,接下来我们考虑向全市推广这个模式,打通农村人、物出行和进村的“最后一公里”通道,有力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李军说。

记者观察

■用心用情办民生实事 不断增强群众幸福感

“真没想到,我们这个偏僻山里的村庄还能通客车!”连日来,记者走访了梅州市多个县(市、区)了解全市建制村通客车的情况,在山村里,听到村民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没想到”。

“没想到偏僻的山村能通客车”“没想到客车的价格这么便宜,老人和儿童还能免费”“没想到客车还能载人运货”……这些“没想到”,既是村民们因生活愈发便利而感到惊喜,更是对政府为民办实事的赞赏。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到2020年贫困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到2020年底全部实现通客车的目标”的具体目标,以及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相关精神和“两不愁、三保障”工作要求,2016年以来,梅州市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和退出贫困村通硬化路工程,持续推进建制村通客车工作。截至目前,已实现“村村通客车”全覆盖。

这对于山多地少、路况复杂的梅州而言,实属不易。

记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梅州主要通过完善政策制定、加大投入、获取群众支持等方面推进建制村通公交的工作。

在政策制定上,2018年,梅州市出台《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客运物流服务水平要有效提升,具备通行条件的建制村实现100%通客车,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3A级及以上的县要达到95%以上,并细化目标任务。

政策引领,措施到位,梅州按期按质完成了目标任务。

建路通车最重要的是资金投入。梅州市各县(市、区)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筹措资金。如梅县区创新提出“5个一点”措施,即“上级补一点、县级融一点、挂点出一点、镇村筹一点、乡贤群众捐一点”,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齐心协力共建共享“家门口的路”。

群众的支持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在推进建制村通公交工作中,各级政府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获得了群众的高度支持,在记者走访过程中,群众无不举起大拇指称赞。

为政之道,民生为本。办好民生实事,既是惠及人民群众的过程,也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在推进建制村通公交工作上,我们看到了梅州各级政府从民出发,为民办实事,获得了群众支持。接下来,更应该将这种精神贯穿于为民生服务的各项事业,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张柳青

【通讯员】邓玉婷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 何森垚

【作者】 张柳青;何森垚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