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外出旅游,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品尝到诱人的美食,不过大多时候也是挺辛苦的,爬山涉水、舟车劳顿,北包出游,经常是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所以到了晚上很多朋友都想找个轻松一点的场所放松一下,有的人会去酒吧,有的人会去宵夜,而我则喜欢去看看当地的一些特色演出,个人觉得,演出可以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比走村串户来得轻松,比参观博物馆更加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几天的连州之行,我们一早从广州出发,中午饭点到达连州,下午打卡了中国最长的玻璃桥——擎天玻璃桥,然后乘船跟着韩愈的诗词游览了著名的湟川三峡,行程虽然不多,但却很精典,晚上又欣赏了当地少数民族——过山瑶的特色歌舞表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而过山瑶瑶族的四大分支之一,主要生活在广东粤北一带,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瑶语支系,关于过山瑶的来源,据说是因为在旧中国瑶族人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歧视与压迫,举家躲进大山之中,过着游耕游居的艰辛日子,所以被称为“过山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瑶族人民在连州生活的时间非常久远,早在唐代,著名大诗人刘禹锡在连州任刺史之时,他就有写下一些关于瑶族同胞的诗篇,当年瑶族百姓常常受到汉族权贵的歧视与压迫。刘禹锡为了改善这一状况,他主动跟瑶胞交往,倡导瑶汉团结。在瑶族的“猎日”,他跟随瑶族猎人上山打猎,并写下《连州猎日观莫徭猎西山》,把瑶族同胞带着猎狗围猎的场面描绘得生动传神。此外,在《莫徭歌》、《蛮子歌》中,他对瑶族同胞的风土人情作了生动描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上瑶族的他称曾经有过蛮、 荆蛮 、 蛮夷 、 獠 、猺、莫徭、徭等多种称谓。尽管时代不同谓称也不尽一样,但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统治阶级的民族政策和对瑶族这一古老民族的态度。这些称谓当中除唐代的“徭”及“莫徭”等称谓含有比较友善和尊重民族之外,其余他称都是带有歧视性的蔑称。只有“王”字傍“瑶”的确定,才真正体现了解放后党和国家对瑶族这一古老民族的尊重和关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欣赏瑶族歌舞的地方叫龙潭古镇,表演主要突出连州过山瑶的风情与习俗,舞台和灯光都相对比较简单,旨在体现出原滋原味的瑶族特色,其中的一个节目是:瑶族布袋木狮舞,瑶族布袋木狮舞是广东省乃至中国境内独一无二的道具舞蹈,是瑶族人在千年长途迁徙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由“木狮舞”迁狮调“两部分组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有瑶族长鼓舞,据说舞长鼓是瑶族同胞纪念始祖盘王的一个主要形式,故大凡有瑶族的地方就有长鼓舞。长鼓通常用沙桐木作材料,牛、羊皮蒙鼓面。1.2米左右长,中间小,两头大,绘上龙凤图案,美化鼓身。跳舞时,舞者用一条彩带绑着两头”鼓颈“挂在肩上,横于腰间,右手使掌、左手持竹片分别击鼓,随着音乐节拍,即发出”唪啪唪梆“的铿锵之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竹竿舞,竹竿舞的持竿者姿势有坐、蹲、站三种。舞时,两边各蹲4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在有节奏、有规律的碰击声里(节奏如”开、合、开、合、开开合"),跳舞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进退跳跃,而且要潇洒自然地做各种优美的动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些歌舞节目之间,还有一些邀请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比如说一起跳竹杆舞,一起做三人两足等,跳得好与不好都没有关系,重在参与,乐在其中,在这参与的过程中不仅能分享他们的快乐,也可以更好的了解他们的文化,自人令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