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0年7月,衡阳市摄影大伽、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士陈鸣先生,专程赴桂东普乐采访拍摄了一组手工制陶的照片,为起源于明代、即将消失的桂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普乐土陶,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东人谈起手工制陶,会想到普乐,就如外地人谈起瓷器,立马会联想到景德镇和醴陵一样。遗憾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守住这一老传统技艺的人已经不多了,可说是后继乏人,即将成为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东普乐土陶瓷工艺起源于明代初期,属历代民间作坊,代代传承,其制作工艺古老,样式独特。2009年,桂东普乐的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郴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桂东土陶古窑址老碗厂。从斑驳依稀的碑文和现场遗留的土陶碎片中,可以感受那段历史和这项技艺的源远流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桂东普乐传统手工制陶技艺,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别具一格的凸线花纹远近闻名。图为桂东普乐土陶瓷老窑遗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统手工制陶,虽说落后,但它的制作方法却充满着人类的智慧,学会制作一件符合要求的陶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图为手工艺人在调制陶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调制陶泥是一件技术活儿,也是体力活。采来泥土之后,要经过晒土、碾末、筛选、淘洗、除杂、踩泥、沤泥等环节。图为手工艺人准备制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把搓好的泥巴,放在辘车(也叫“陶车”)旋转盘中间,用脚划拉一下,转盘就转了起来。图为手工艺人正在制陶,手法娴熟,做什么像什么,每一件都是艺术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器皿制好后,就是晾干,一般要晾到陶器只剩2℅的水分。图为手工艺人搬运刚刚制作好的陶器去晾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桂东普乐土陶的鼎盛时期,龙窑20个,从业人员三四百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为手工艺人正在给陶制品上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坊内大大小小的等待烧制的陶制品堆叠成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桂东普乐土陶,多是日常用品,诸如陶米缸、酒坛、油壶、菜坛、饭钵、火炉、水缸,还有药罐,花盆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市场前景广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桂东普乐土陶,泥质细腻,不添加任何化学原料,绿色无污染,经济实用,深受民间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随着球磨机、电筛、搅拌机、练泥机、旋坯机等高科技新产品进入制陶行列,手工制陶渐行渐远,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就连烧窑,也与过去不一样,用上了“循环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组照片由陈鸣 (网名:和鸣)现场拍摄并授权雁城美摄发布, 欢迎转载,未经授权,严禁搬运盗用,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