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静雯

“达古冰川盖被子了!”8月6日,达古冰川景区发布的一则消息引发游客广泛关注。

三伏天盖被子,这是什么神奇操作?记者致电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该局科研处处长黄仕海介绍说,达古冰川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科学试验——应用“地球工程学”措施,减缓冰川消融。

四川是冰雪资源大省,每年夏季是冰雪融化最快的季节。此次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联合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中科院冰冻圈实验室”)开展“盖被子”试验,在国内尚属首次,期待通过人工措施在较大程度上减缓冰川消融,保护冰川景观资源,促进冰雪旅游可持续发展。

冰川消融加速 专家为达古冰川“盖被子”

中科院冰冻圈实验室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冰冻圈国家重点实验室。实验室副主任王飞腾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变暖,包括中国冰川在内的世界冰川加速消融,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巨大损失,也在给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居民生活用水等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作为冰川遗迹“百花园”,达古冰川消融自然也难以幸免。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川底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融化,景观面积大幅缩小。今年8月,达古冰川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与中科院冰冻圈实验室决定联合开展“应用‘地球工程学’措施减缓冰川消融”试验。

8月5日,一个20人的小分队登上17号冰川,在海拔约5000米的地方,搭建了一个面积500平方米的试验场,在冰面上铺了一层厚度5毫米或8毫米不等的土工布,犹如给冰川盖上了一层被子。试验场边缘,插着用于测量冰川融化速度的花杆。每隔15天,科研人员就将到现场测量一次。按照预测,两个月后,“盖了被子”的冰面将明显高于其他冰面,消融速度至少减缓50%以上。据了解,这种土工布的成本很低,500平方米的成本在千元左右。“如果试验结果理想,这项技术将在达古冰川成规模地推广使用。”黄仕海说。

冰川保护+研学旅游 冰雪景区迎来暑期客流小高峰

有趣的是,达古冰川这样一项专业性的保护举措,却成为景区旅游的“新卖点”。为吸引暑期客流,达古冰川结合正在进行的“地球工程学”措施减缓冰川消融试验等,开发新的研学旅游产品,并对高考生推出门票半价等各类优惠,吸引了不少旅行社和游客的目光。

随着暑假来临,众多学子都想出去走走开开眼界。和西岭雪山等冰雪景区一样,达古冰川景区抢抓窗口期,开发“冰川保护+研学旅游”新产品,让游客在游玩的过程中,既能感受雪山冰川的壮美,又能学到冰川保护知识,游客可现场观摩试验过程,学习了解缓解冰川消融等知识,旅途将更加充实、有趣。目前,景区日均游客接待量近千人,达到去年同期水平,暑期旅游迎来了一个小高峰。

据了解,达古冰川具有独特的山地与气候特色,具有极高的冰川、地质、地貌、生物等科研价值与观赏价值,这是开展研学旅游的良好资源。此外,达古冰川景区还开发了高山花卉、野生动植物等研学基地,并与四川省旅游学院展开合作,围绕冰雪等生态资源推出更多具有学习性、互动性、趣味性的研学活动。

做强四川冰雪旅游 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四川地形地貌复杂,旅游资源丰富,冰川保有量位居全国各省市前列,是名副其实的冰雪旅游资源大省。除了达古冰川,四川广为人知的还有贡嘎山冰川、雪宝顶冰川、四姑娘山冰川、稻城亚丁冰川、海螺沟冰川、螺髻山第四世纪古冰川、燕子沟冰川等,这些冰川大大增强了四川旅游资源的丰富性、体验感和吸引力。

据了解,四川以冰雪为“卖点”的旅游景区越来越受欢迎,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打卡,游客接待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去年热映的电影《中国机长》中,川航3U8633航班飞越达古冰川时,那壮观的一幕,让很多观众印象深刻,也带动了一波旅游“冰川热”。2019年11月20日至2020年1月5日的冰雪旅游季,达古冰川游客量增幅较往年同期上涨380%。今年7月,四川恢复跨省游后,稻城亚丁稳居游客最想去的景区前列。

2019年底,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四川省发展冬季旅游三年行动计划》,将冰雪列为最突出的优势资源首位,未来几年将进一步做强冰雪旅游。

与此同时,四川对冰雪资源的保护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景区联合环保组织打造了“海螺沟环保课堂小义工之旅”等一系列公益活动,通过组织家庭实地观看大冰瀑布,开展自然教育课堂,认识冰川,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冰川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以实际行动倡导环保理念。

旅游活动会否加速冰雪消融?面对不少游客的担忧,王飞腾表示,与气候变化相比,游客在冰川上的旅游活动所带来的影响“微乎其微”。不仅如此,研学旅游等方式还能让更多游客认识冰川、从而保护冰川,促进景区探索冰雪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新路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