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熙鹏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大制作——《大决战》。为了向解放战争致敬,导演组一共花了整整6年,真炮弹1万发、炸弹3500多枚、黄色炸药160吨,前后出动群演数十万人,3名亲历战争的将军作为指导,在剧中担任顾问,才有了最后这部巨作。

在历史上,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里敌我力量最为悬殊的一场战役。此役,蒋军共有7个兵团和4个绥靖区整整80万主力云集。整场战役作战地域也是及其宽广的,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横跨了鲁苏豫皖四省。导演组为了拍好整场战役,花了大量的功夫来描绘淮海战役的庞大。

说起整部电影里规模最为宏大的镜头,莫过于气势庞大的黄维兵团进军了。黄维兵团当时拥有12个军80万人,全副美械,是蒋军在淮海战役中的绝对主力部队。为了刻画当时黄维的不可一世,导演组利用三分钟镜头来刻画黄维兵团沿陇海线东进的场面。电影中,黄维兵团排成了六路纵队,每列纵队之间还夹杂这大量的汽车和装甲兵部队,队伍绵延几十里,震撼人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拍摄这个长镜头的行军画面,来自36军12师上万名部队官兵参与了拍摄,而这支部队的前身,就是原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6纵队,是一支真正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牌劲旅,这个纵队原司令员就是击毙张灵甫的王必成将军。

如果是一般的群众演员,根本就无法走出这么规模宏大,秩序井然的行军序列。别说一般的群众演员了,就连历史上真正的黄维兵团在行军时候也是乱糟糟的。后来被俘虏的蒋军军官回忆,当时黄维兵团经历了连番激战,老兵伤亡很大,很多人都是临时拉上来的壮丁,就连基础的队列动作都走不好,更别说进行一场有秩序的长距离步行行军了。也只有真正的解放军战士,才能走出这么纪律严明,军容肃整的队列。而《大决战》的这个行军画面,成为了银幕史上的经典,唯一可以与之相媲美的,也只有苏联拍摄的《战争与和平》《攻克柏林》等电影。

除了宏大规模的进军场面之外,如何刻画具体的战斗场面,导演组也是煞费苦心。淮海战役的重大场面很多,鏖战碾庄圩,激战双堆集,围歼陈官庄,每场战役都有许多让人津津乐道的经常画面。但是,整个淮海战役都是发生在广大的平原之上,没有多少地理特征作为标识,很容易拍成千人一面的感觉。导演组在经过仔细考量之后,打算还原历史上蒋军的工事,让每场作战都有自己的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碾庄圩战役里,黄百韬兵团利用安徽北方常见的水濠作为防御的核心。为了还原这个场景,摄制组们特地买下了两处即将要拆迁的村庄,并且进行加工,还原了当时碾庄圩的场景。为了进攻水濠,解放大军架起了人桥,利用战友们的身体架桥进行突破。这一场面,也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还原。顶着蒋军的轻武器火力和火焰喷射器,我军将士成功地将黄百韬兵团全部吃掉,敌酋黄百韬最后身亡。

而双堆集战役就远没有碾庄圩轻松了。被围困在双堆集的是全副美械的黄维兵团,他们光汽车就有超过800多辆。为了进行防御作战,黄维兵团把大量的汽车堆积起来,作为战壕工事进行防御。导演组也找来了大量汽车,重构了历史上的汽车工事。然而,整个工事构筑却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正值大雨期间,水位一度差点淹没了导演组精心构筑的汽车工事。总导演蔡继渭就站在水中,紧张地观察水势。如果水再大一点,那他们可能就要真的放弃这些汽车了。幸好,最终水位退了,才使拍摄得以进行。在构筑好工事后,摄制组们又花了大量的“炸药”将其爆破掉,汽车防线,迫近作业,“没良心炮”万炮轰鸣,有时候一幅航拍镜头里可能就有上百名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一场战役的拍摄,就是在陈官庄围歼杜聿明集团了。导演组突发奇想,从以前的白天拍摄镜头,转变成夜晚拍摄最终活捉杜聿明的镜头。战斗过程也不再像前面两场战役的规模宏大了,只是辅助炸点和照明,给了更多的留白想象。

大到上万人的行军场面,小到夜雪场景的描写,《淮海战役》导演组用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写敌人的雄壮和精悍,却从反面突出了那场艰苦卓绝战斗的不容易。那些一幕幕细腻的镜头,使整部电影成为了银幕史上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