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核心技术和上百项专利,一个科学家通过技术革新成功创新的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公司官网

面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与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晚点」希望从小处入手,以每日 IPO 公司的快速报道,记录这个时代的变化。

通过「晚点早知道」,我们希望可以让读者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就可以了解到当天上市公司里,最重要的是哪几个,它们都是一家怎样的公司,未来可以有怎样的期待。

文丨向思琦

编辑丨宋玮

8 月 12 日,凯赛生物(代码 688065)在科创板上市,发行价为每股 133.45 元,预计募资 47 亿元,是迄今为止 A 股所有新股中募资额第三。开盘首日上午,凯赛生物每股价格一度达到 198 元,涨幅 48%。截止发稿,凯赛生物市值 700 亿人民币。

凯赛生物成立于 1997 年,专注于生物制造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已利用生物技术实现生物基戊二胺、生物基聚酰胺、长链二元酸等的大规模产业化。公司研发中心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两个生产基地分别位于山东和新疆。

生物是全球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利用生物法将该系列产品产业化的企业。其核心产品 —— 长链二元酸全球占有率超 90%。而 2003 年之前,中国的长链二元酸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创始人刘修才是一位科学家。恢复高考第一年即考入中科大化学系。毕业后前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完生物化学博士,又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受聘于美国一家药物研究所。

在看到杨振宁、李振道的成功后,获得诺贝尔奖几乎是每一个赴美科学家的梦想。但在求学过程中,刘修才不再以获得诺贝尔为目标,他希望通过对行业的创新来造福人类。1994 年,刘修才放弃了美国十大药企之一的职位,选择了回国。三年后,凯赛生物成立。

连续三年营收超 10 亿,打破国内长链二元酸依赖进口状态

连续三年营收超 10 亿,打破国内长链二元酸依赖进口状态

2010 年,凯赛生物的成功产品之一 —— 长链二元酸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到 95%。其官网显示,位于山东的凯赛长链二元酸生产基地现已成为该产品的全球最大供应商。

长链二元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中间体,可合成香料、特种尼龙、聚酰胺热熔胶等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特殊化学品。

随着汽车、电子、通信等新兴产业在中国发展,国内市场对于长链二元酸的需求日益增加,但过去因技术落后只能依赖进口。

相关数据显示,到 2020 年,中国生物产业规模达到 8—10 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超过 4%。全球市场预计将在今年达到 437.7 亿美元。目前,国内产量仍无法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进口量维持在近 80—100 万吨水平。

位于山东的凯赛长链二元酸生产基地于 2003 年实现产业化,目前年产能为 4 万吨,改变了中国在这一领域严重依赖进口的状态。

2011 年,凯赛生物选择冲刺纳斯达克,拟融资 2 亿美元用于研发、产品商业化和扩大产能等,却恰好赶上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的寒冬。海外投资者对其估值过低,每股价格不到 5 美元,凯赛生物无奈选择了撤销申请。

如今,生物制造产业得到政府政策支持,也越来越受资本市场偏爱。Synbiobeta 数据显示,2018 年该领域公司融资总额近 40 亿美元。近年来,微软、软银等巨头也有初创型生物制造企业的相关投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核心技术和大量专利为优势,市场竞争小

核心技术和大量专利为优势,市场竞争小

凯赛生物的创新之处在于,用生物法代替石油化学法生产合成原料,并实现规模化生产。1997 年公司刚成立时,这种做法在国内外均未成熟,凯赛生物抓住了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

由于石油价格较高、污染严重,生物法相对化学法拥有越来越明显的成本优势和节能环保优势。在产出上,生物法可以生产从碳 9 到碳 18 的多系列产品,而化学法仅能生产碳 12 这种单一产品。

长链二元酸、戊二胺等物质早在已在实验室中实现了生物转化,但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存在技术瓶颈。

这意味着,掌握了可产业化的生物生产法几乎必然淘汰使用化学法的企业,并获得原有市场。

2016 年,以化学法生产长链二元酸的英威达关闭了美国的生产线,使凯赛生物在该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达 90%。

招股书显示,凯赛生物掌握了四项核心技术,对应各个重要生产环节,如构建高效工程菌、微生物发酵的高效转化、稳定控制、分离纯化等,是其实现产业化和产品市场化的商业秘密。

此外,凯赛生物还有大量专利。截至 2020 年 3 月 31 日,发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拥有的境内授权专利 120 项、境外授权专利 19 项。

对于科技创新型企业,核心技术和各项专利是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凯赛生物曾与山东瀚霖就数项长链二元酸产业化技术专利权属发生诉讼纠纷,长达十年。8 月 7 日签署的招股书显示,该等诉讼大部分已审结,凯赛生物方获胜诉终审判决。

凯赛生物在招股书中称,目前,暂无与其在业务模式、产品种类上完全可比的同类企业。

下游市场广阔,但产品较单一,外销市场占比大

下游市场广阔,但产品较单一,外销市场占比大

由于以新型材料为原料的产品众多,凯赛生物下游市场广阔,客户包括世界排名第二的美国化工公司杜邦,德国化工公司赢创工业,丹麦制药公司诺和诺德等知名企业。

招股书显示,公司主要产品为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2017—2019 年度,该系列产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99.62%、99.70% 和 99.56%,占比极高。

国际形势变化也是凯赛生物面临的风险之一。其外销收入占主营收入的一半以上,外销地区主要包括美国、欧盟国家等。

曾以诺贝尔奖为目标的科学家创业,收购与转让专利完成资本积累

曾以诺贝尔奖为目标的科学家创业,收购与转让专利完成资本积累

公开资料显示,1977 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安徽人刘修才即考入中科大化学系。赴美后,刘修才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读完生物化学博士,随后又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受聘于美国一家药物研究所。回国后,刘修才还曾在北大任博士后导师。

刘修才希望通过对行业的创新给社会带来贡献。1994 年,刘修才放弃了美国十大药企之一的职位,选择了回国。

1995 年,刘修才负责国家维生素 C 攻关项目,成功采用生物法将中国维生素 C 的成本降低 50% 以上。此后,全球维生素 C 的生产迅速集中到了中国。这一经历使刘修才与合作伙伴张启先看到了生物化工发展的前景。1997 年,刘修才创办凯赛生物产业有限公司(即 CIB,现凯赛生物控股股东)。

由于初期缺乏资金开办工厂。刘修才决定先通过转卖专利的方式积累资金。头三年里,他利用科研人员的优势,从国内的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收购了 6 项生物化工技术,优化、集成后转让出其中 4 项,从而在两三年后成功办厂。

科研人员的眼光也给公司带来了技术投资的 “惊喜”。如今创造巨大收益的长链二元酸产品,其中 5 个菌种就是刘修才最初以 250 万元的价格从中科院微生物所买下的。

招股书显示,凯赛生物实际控制人为美籍华人 XIUCAI LIU(刘修才)家庭,通过持股平台 CIB 持有 31.47% 的股份。山西国资委和财政厅通过山西科创城投、潞安集团共持凯赛生物股份比例 20.3%。

-FI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