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人民日报, 作者 | 江琳、李洁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有基层干部反映,一周要开16个会,甚至同一时间有两个会要参加,“分身乏术”。

会议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会议传达上级精神,研究普遍要求和具体工作怎么结合,拿出哪些落实措施,很有必要。 一周开16个会,干部忙于应付文山会海,谁来时间精力办实事,谁来把会议的蓝图变成现实?

据了解,在一周要开16个会的地方,一些干部称,当地开会,很少有“干货”,相反,对于一些确实需要通过会议研究部署的工作,往往只是泛泛表态,讲意义多、谈措施少,或者仅仅简单分配任务,对基层不进行具体指导。会议落实会议,最后工作没有落实。这样不解决实际问题,只是为开会而开会,自然让基层干部反感。

曾有一副对联在公务员圈子广为流传,上联“ 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 ”,下联“ 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 ”,横批是“ 谁去落实 ”。

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务本就纷繁复杂,干部们的时间与精力有限,一旦陷入不必要的会议和文件中,又如何多办实事?一些理想信念坚定、责任心强的干部还好,他们上班时间开会,下班时间办实事,对他们来说,“白加黑”“5+2”就成为稀松平常的事,而一些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责任心稍弱的干部,对服务群众等实事,或能推就推、能拖就拖;或敷衍了事,蒙混过关。

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用于开会的时间太多,用于办实事的时间精力自然就会被占用。 一周5天,平均每天参会超过3个,每天都是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要让他们拿出时间精力去解决群众的民生实事,去走村入户,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面对面服务群众,确实是奢望。因此,各地一定要花大力气治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通过移“文山”、填“会海”,大大压缩不解决问题的会存在空间。

该开的会还是要开,关键是应该尽量开短会,开有效率的、解决问题的会。 千万不能有事没事就开会,让开会占用了干部职工大量的时间精力,让他们没有时间精力去办实事,这样的主次颠倒,对党员干部服务好群众,让群众满意,肯定是有危害的。

不开不解决问题的会

“不开应景造势、不解决问题的会议,做到真减负、减真负”,中办印发的《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再次对防止文山会海反弹回潮、提高会议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扯后腿 新华社发 周慧卿作

忙于各种会议,已成为基层干部一个不小的负担,给基层工作造成了困扰。比如有的地方,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和主题能沾上点边的单位,就安排参会。有基层干部反映,一周要开16个会,甚至同一时间有两个会要参加 ,“分身乏术”;而对于一些确实需要通过会议研究部署的工作,却只是泛泛表态,讲意义多、谈措施少,或者仅仅简单分配任务,对基层不进行具体指导。结果就是,以会议落实会议,工作没有落实。

为何文山会海现象整治多年,仍时有出现? 根子还是在于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思想作祟,始终没有摆脱以会议落实会议的惯性思维。 有的认为不开会就没有体现重视程度,有的推动工作办法不多,一有任务,第一反应就是“开会传达”。有这种思维习惯的人,认为开会就是落实,念完文件就算工作到位了。实际效果如何?下次开会总结。

会议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会议传达上级精神,研究普遍要求和具体工作怎么结合,拿出哪些落实措施,很有必要。不少基层干部反映, 基层并不是怕开会,而是怕陪会,更怕只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上下一般粗,缺乏针对性、指导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减少 新华社发 周慧卿 作

会议只是手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才是目的和实质,决不能本末倒置。

一事当前,应当理性研判、综合权衡, 如果能通过电话、发函等形式解决的,就没必要“大事小事,都来开会”;

如确需要开会,也应 统筹好会议范围,减少不必要的陪会,合理控制会议时长。

对工作的重视和落实,并不是由开会数量、规模和时长来衡量的,关键是否有利于“一竿子插到底”。

切实把会议负担减下来,提升会议质量效率尤为关键。会前,召集者应吃透上级精神、摸准地方实际,对会议主题、议程进行认真研究,必要时提前告知参会对象做好准备。

这样的会,既接天线,又接地气,才能找准推动工作的着力点、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让参会的人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