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0时,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的水位井内,湖水漫过一道红色标记——"1998年洪水位22.52M",标志着鄱阳湖突破有水文纪录以来的最高水位,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不惧风浪,力保安澜。抗洪一线,无数平凡英雄迎难而上,用坚守和奉献筑起保卫家园的"钢铁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处理完险情后,陈申桃(右)帮儿子擦拭脸上的淤泥 胡晨欢 摄

"脱皮不要紧,只要能脱险"

疾风骤雨中,江西省上饶市余干县乌泥镇干部陆续上堤,有抗洪经验的党员临时组建了党员突击队。队长韩斌旺是水务站一名干事,本是外行人的他一步步摸索乌泥镇的防汛重点,对镇上的防汛要点了然于心。

在其他干部上堤驻守前,韩斌旺就先期抵达:"我想在大家上堤前先搭好帐篷,并提前了解水情,做好标记。"

抗洪抢险时,水下泡泉这样的险情经常发生。"岸上难以察觉险情,一旦疏忽就容易酿成大灾害。"韩斌旺说,为了消除隐患,驻守人员要跳进水中仔细排查。

韩斌旺带领4名队员,冒着40摄氏度的高温,跳入圩堤内侧水塘中。他们一脚接一脚地感受着水下的情况,及时发现3处水下泡泉,迅速消除了险情。

一个险情排查出来,别的险情说来就来,毫不给人以喘息之机。已经在水中泡了几个小时的韩斌旺刚上岸没几分钟,就又得下水处理险情。抢险过程中,韩斌旺双手被铁丝扎得鲜血直流,但他却只简单包扎一下,就继续投入战斗。

经过一周多的奋战,大堤终于平安抗过洪水。韩斌旺却由于长期暴晒,身上痛得穿不了衣服。可他只说:"脱皮不要紧,只要能脱险。"

跨越22年的坚守

22年前,还是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新港镇江矶村党支部书记的陈申桃站在堤上,向村民许下诺言,誓要全力保卫家园。今年7月初,退休多年的陈申桃依然坚守在大堤上,兑现自己的承诺。

由于从家里去堤上的道路被淹,陈申桃不得不每天徒步爬山前往,一个来回至少得花上两个小时。巡堤查险,加固堤坝,处理泡泉、管涌……凭着40多年积累下来的防汛经验,陈申桃每天和镇村干部、部队官兵以及村民并肩作战,执勤记录已写了厚厚一本。

陈申桃的双手红肿,满是被蚊虫叮咬的血包,对此陈申桃毫不在意。站在大堤上眺望江面的陈申桃总能想起1998年抗击特大洪水时的情景。那一年,他在堤上守了足足3个月。

这种坚守精神也有了传承。今年,陈申桃和儿子陈建并肩战洪魔。陈建说,看着父亲一天天老去,我觉得自己应该站出来。

"阿姨团"顶起"半边天"

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心,127平方公里的江新洲,北堤泡泉易发,南堤风浪冲刷。堤外水位猛涨,孤岛危在旦夕。一支由6位铁娘子组成的女子突击队在江新洲官场村成立,队员们从南堤穿岛而过,驰援防汛形势更为严峻的北堤,一路上,队伍扩充到10多人。她们当中年龄最大的53岁,最小的42岁,是名副其实的"阿姨团"。

52岁的官场村村民邹巧玉是突击队骨干,平日里在九江城区居住的她,每日跳广场舞、打威风鼓。可听闻家乡被洪水围困,急需人力参与防汛救灾时,邹巧玉迅速号召几名"舞友",返乡上堤抗洪。

在江新洲北堤的子堤旁,"阿姨团"挖沙土、扛沙袋,忙得热火朝天。她们工作两人一组,分工协作,一人负责铁锹铲沙,一人负责卷袋绑扎,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因为沙袋较沉,"阿姨团"经常几个队友一起上,一人俯下身来,一人双手托住沙袋底部,大喊一声"起",沙袋便顺利落在肩头。

堤坝杂草丛生,坡斜路陡,草丛中碎石让"阿姨团"成员们每走一步都可能摔倒,可她们未曾想过退缩。"抗洪这件事,男人能干女人也能干。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往哪去。"邹巧玉说得斩钉截铁。

洪峰离境,洪水缓退,已无须干太多重体力活,可她们一点也不闲着。邹巧玉筹划着带领姐妹们一起给巡堤查险的官兵、干部们做饭和缝补衣物。

守住堤坝,就守住了家。长江之畔,风雨之后,彩虹将现。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技术编辑:桑宸

责任编辑:陈姗

审核:付必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