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竹筷撑起一片天地

早上6点,家住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的竹农赖磷煌上山了,他要趁着天还没热,到山上砍竹,完成镇里竹筷厂的两百根竹子订单。

55岁的赖磷煌承包了这片林地已经26年,他在山脚下盖了间简陋的屋子,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他都住在山上,守着这些竹子。

“我小时候十四、五岁就开始上山砍毛竹,跟竹子打交道。后来就承包了一片毛竹山,林场包了一片,有六百多亩。”赖磷煌回忆说。

南平建阳黄坑镇拥有毛竹林17.2万亩,被称为“林海竹林”。在竹海围绕下的三峡村村民,深谙靠竹吃竹的道理,拿上砍刀,戴上草帽,几乎人人都是竹农。

黄坑镇毛竹具有竹节长、竹壁厚、密度高的特点,作为竹筷原材料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我们一家的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靠毛竹,我承包了这片毛竹山,毛竹砍下来主要是生产筷子,我儿子也在竹筷厂里做机修,靠着这片毛竹山,我们家里盖了新房,各种新家电都也配齐了,生活比以前好了很多。”赖磷煌对这片竹林有着很深的感情。

竹子“存三砍五”,护好三年以下的新生竹,只砍满足年份的老竹。砍好的毛竹码好装车,拉到临近的竹制品加工厂。黄坑镇是中国油漆竹筷最早的生产地之一,也是福建省最大的竹筷生产乡镇之一。今天砍下的这些竹子将要被加工成竹筷,销往全国及海外。

赖磷煌回到山上的小木屋继续守着林地,原始的交易过程,给了竹农们简单又直观的希望。

数两百根筷子,再将筷子成捆打包,一捆能够赚三毛五,73岁的龚柳兴在竹筷工厂刚入职一年,一天只能完成一百多捆,而他的妻子徐金娥是“行业”里的老前辈了,已经在工厂里工作二十多年的她,一天能完成两百多捆。

“像我们老人家又不能去上山砍竹子,老人、中年人就在这个竹筷厂里上上班,跟老伴有个照应,也能减轻很多的负担。”黄坑镇三峡村的村民龚柳兴很满足的说。

在三峡村,大部分的中老年人可以进入竹筷工厂从事简单的工作,全镇1.3万人中有近5000人从事与竹筷相关工作。

电力助力“百姓富、生态美”

“年初我们复工后,建阳供电公司及时将减免电费的信息告知我们,这次电费减免措施不光来得快,而且持续时间一整年,降低了企业用电成本,极大缓解了我们的经营压力,对国家电网推出的电费减免政策,我们衷心表示感谢。”建阳区黄坑镇春晖竹筷厂厂长王向阳连声赞叹。

受新冠的影响,年初,黄坑镇的竹筷行业大多处于停滞状态,准备出口的竹筷已在“家里”滞留数月。

随着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竹筷行业为了把耽搁的产量补回来,积极扩大再生产。机械大量参与生产,对疫情后竹筷工厂规模化生产发展提供了底气。

“我们厂接收了三峡村一半的散户,农户供竹给我们,我们一天可以生产一万多斤筷子,差不多要用到两车的竹子。”黄坑镇三峡村春晖竹筷厂厂长王向阳说。

这是黄坑镇最早生产竹筷的企业之一,也是当地最大的竹筷出口企业。

“我们开始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部是用人工的,从2000年开始直接用机械化代替人工,这样产量增高,品质也上去了。”王向阳说。

竹筷产业由传统手工的破竹、劈竹、削竹,引进机械发展后,在机器前端把竹条伸进去,到末端就变成一根根筷子,最后的热印花、激光刻字都由机械配合电脑完成。机械的出现极大提高工厂的效率,稳定的电力为大规模发展提供了条件。

“整个黄坑镇的供电量,竹筷生产所占比例是非常大的。现的黄坑镇,大概有二十六七家上规模的竹筷厂,因为现在产品不断升级,质量和产量都得到极大提升,所以我们的供电服务也做的比较到位。”南平建阳黄坑镇供电所外勤班班长梁懿介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坑镇共有近百家竹筷生产加工企业,年加工毛竹上百万根、生产竹筷约5亿双,产值过亿元,全镇竹筷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5%,每年有1.6亿双筷子出口日本、韩国和东南亚。

“随着经济发展,我们整个黄坑镇的经济命脉都是由竹制品行业支撑起来的,从劳动力来讲,黄坑镇的劳动力都在往竹制品加工企业涌入。”南平建阳区黄坑镇竹业协会会长徐开銮介绍说。

面对国内巨大的竹筷消费市场,又承接来自海外的大额订单,电力稳定支持,机械大量参与生产对竹筷工厂规模化生产发展提供了底气,工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收了大部分自由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正向发展。

制作竹筷期间,建阳供电公司黄坑供电所组织人员对100多家大大小小的竹筷企业进行相关线路和用电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在用电高峰时段,供电所还成立临时的抢修队伍,随时应对因负荷过大造成的设备开关跳闸现象,及时跟踪用电需求,助力企业出产优质竹筷、品质竹筷,实现绿色增效。(蔡蓓婕 陈书忠)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