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从罗源城关出发,沿着山路驱车前往霍口畲族乡,途中古树参天、山间清流泻下,约一个小时,浓浓的畲家味便迎面而来。霍口乡地处敖江上游,是福州仅有的两个民族乡之一。

“以前,这里是臭烘烘的‘养猪乡’。现在发展理念变了,我们改种香菇,效益很好。”在塘下村旗头山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记者见到正在菇棚里脱袋的脱贫户黄养深。经过技术培训后,他已经熟练掌握了食用菌的采摘、晾晒、包装等技术。“我在村里的‘扶贫车间’打工,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稳定收入。帮工空闲的时间里,自己家也种了4万袋香菇。”

2009年以前,为提高村民收入,霍口乡鼓励村民发展养猪业,虽然经济效益不错,但产生的垃圾没有得到科学处理,污水肆意排放,空气中都弥漫着臭味。

2009年,罗源县下大力气启动养猪业整治,塘下村村民逐渐退出生猪养殖。然而,由于缺乏致富路径,大部分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只有年老和幼小的村民留守,久而久之,许多村庄成了空壳村。

“幸好,老黄回村里办了‘扶贫车间’。”黄养深所说的是“老黄”是乡贤黄忠华。

2018年,在外创业返乡的黄忠华当选塘下村村主任。“村子要想发展,党员要带头,把村民的力量凝聚起来。”他说。

经过调研、学习,黄忠华带头成立旗头山生态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创办“扶贫车间”,建立“党员+贫困户+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困难农户等30多人参与。他们在家门口就能进行采菇、包装、晾晒等,同时还能兼顾自家农活。

家门口就业,吸引不少外出村民纷纷回乡。

“现在,有近一半在外的塘下村民返乡就业创业。合作社还带动了石坪洋、南墘、东宅、徐坪等5个村40多户菇农联合发展食用菌,种植菌袋200多万袋,菇农每亩纯收入达5万元,带动100多人就业。”黄忠华说。

目前,以合作社为模板的发展模式逐渐在霍口乡辐射开来。“全乡现有农业合作社42家,其中香菇合作社占了一大半,产量从2012年的20万袋发展到去年突破400万袋,预计今年产量将达550万袋。”霍口畲族乡党委书记雷邦淼说,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霍口乡还立足各村实际,发展现代农业种植,例如高海拔地区种植黄桃,低海拔地区发展油茶、苎麻种植,香岭地区种植特有的紫竹等。

产业不断发展,政府的政策扶持也在不断创新。

受疫情影响,黄忠华的合作社因资金短缺问题一度陷入停滞状态。了解情况后,县信用联社推出为该乡量身定做的信贷产品“畲情贷”,预授信额度达1亿元。

“‘畲情贷’产品面向霍口户籍或者长期居住在霍口的农民,发放生产经营性贷款,利率最多优惠0.5个百分点。”罗源农信社霍口网点负责人林东明说,截至目前,已向全乡1138户农户发放贷款5564.4万元。

此外,为引导农户从原有粗放式生产到专业化、标准化发展,霍口乡聘请省农科院、农林大学等科研院校专家作为技术指导员,开办培训班进行授课和现场指导,同时带领合作社带头人到古田县实地参观。另一方面,对接淘宝等电商平台及福州南通农贸市场等,打通销售最后一公里。

产业兴旺,畲乡的发展品位也不断提升。目前,霍口乡正谋划建设民族产业园。同时,利用国家级重大项目霍口水库建设的契机,同步规划库区经济,为霍口畲族乡的产业发展打造新名片。

(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肖丹 刘其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