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姐前几天在餐厅看到一对夫妻吵架,男人一直指着女人训话,就像父母训孩子一样,女人一声不吭小声抽噎,刘小姐上前劝说男人不应该这样,可是女人说了一句话,让刘小姐惊为天人,女人却说她老公这样是为她好,没有做错。刘小姐是从事心理研究工作的,所以非常好奇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女人的错误认识。刘小姐和女人约定好有时间一起聊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两天她们约在一个安静的咖啡厅聊天,原来这个女人姓朱,46岁,离过一次婚,与现任老公结婚四年了。第一次离婚原因是老公嫌弃她什么都做不好,认为她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妈妈,不能坑了下一代,所以离婚了。朱小姐非常爱他的前夫,可是越在乎越出错,导致前夫对她失望透顶而离婚。现任老公也处处对她不满意,像前几天在餐厅的情况是常事。朱女士非常沮丧,她说从小到大一直都是这样,什么事情都不好,父母也经常说她,对她的表现不满意。刘小姐让她举例父母小时候是怎样说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小的时候,每一次考试考好了,妈妈就会说:“别以为你这次考好了就可以放松,那你能保证下次考第一吗?”但是我要是没考好,妈妈又会说:“你脑子怎么会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练了多少遍了,为什么还是会错?小的时候我不敢接电话的,每次接完电话妈妈就会说“我怎么发现你每次接电话怎么那么多口头语,你都和谁学的?你咋那么多毛病?你这样人家背后怎么想?人家会说这孩子的父母怎么不教孩子好好说话呢!你最后那么着急说再见干什么?你要听人家把话说完再说再见,你长大走上社会也这样和领导打电话吗?”

听到这里,刘小姐终于明白,朱女士是在打击式教育环境下成长的,所以才会认为批评你的人才是爱你的人。因为一直被打击,才极度缺乏自信心,做任何事情都畏手畏尾,才会出现什么事都做不好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打击式教育呢?在很多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就像他的作品一样,横看竖看对自己的作品都不满意,无时无刻都是这种感觉。天天就像个行走的ETC一样,你做什么他都看不顺眼,怎么都能挑出你点毛病。就连你平时人畜无害老老实实的坐着,他都会说:“烦死了,你别总是在这坐着。”

因为这样的教育,结果就会导致孩子与生俱来的热情和信心,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打击中慢慢丧失,时间一长,孩子在父母的眼皮底下做任何事,心里负担都会特别重,平时说的每句话,做的每件事,首先考虑的不是怎么把这件事做好,而是先考虑怎么做不会被父母骂,她自己的感受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考虑父母会怎么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有时候孩子会反驳,他们就会说:“你看你又不爱听了。这孩子从小到大一点心理承受能力都没有。平常要说你有什么毛病,马上你就不高兴。难道非要周围的人都夸你才高兴。周围的人说你好,你就真好了。人家那只是跟你客气了两句,你还当真了。也只有父母才敢跟你说真话,你有什么毛病赶紧提醒。你以后走上社会进入单位,人家巴不得你有什么毛病,抓住你的小辫子告诉你的领导,好看你的笑话。”作为一个正常人,如果你被别人训斥的话,你能是一个高兴的状态吗?你被训斥的时候是一个不高兴的状态,这是正常的呀,可是父母却觉得是你不能接受批评,反而批评的更严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父母给孩子灌输的三观很可怕。别人夸你就是想巴结你,没有一个人是安好心。但是有人要批评你骂你,这个人就是真心的对你好。孩子在这种被父母长期打击和否定,甚至连反驳的权利都没有的环境下成长,无时无刻不看着父母的脸色像奴隶一样的活着,而且等他长大时,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他时,他会觉得这个侮辱他的人就是在爱他。

露比考尔曾说过:你吼他是因为爱他,便是让他混淆了愤怒和好意,等他长大以后便会信任伤害他的人,因为他们看起来跟自己的父母很像。也就是说打击式教育的父母对孩子的否定已经成为习惯性,根本不会思考孩子说过任何话,做过的任何事情,脱口而出就是你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霍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是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是在教育自己检验你的人格。每个在打击、否定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都会下意识的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并不知不觉带给了下一代。这种打击式教育是为了让孩子认清现实,提高抗挫能力呢?还是从小就产生自卑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呢?

欢迎留言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