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放榜后,各大高校的喜报才刚贴出来,以“素质教育”闻名的南京一中就被拱到风头浪尖。
媒体是这样报道的:
7月28日南京下着大雨,从上午开始,南京一中的大门口,聚集了一群愤怒的家长,他们冒着大雨,举着“一中不行”、“校长下课”!情绪激动地高喊:校长下课!
在校方公布的喜报中,一本升学率达95.34%,按说这个成绩也不算太差,但是,高考400分以上的人数在全省重点中学中排名倒数
江苏卷总分480分,南京一中超400分的学生,只有20人。不仅没有清华北大,连上海交大也没有。
最让很多家长坐立不安的原因是:当初南京一中在中考后获得的学生资源几乎可以说是最强之一,看看下面的表格:
当初中考,南京一中可是631分啊,基本上中考很多学霸都进了南京一中了,对比倒数第三位的二十九中,人家中考才589,比南京一中差了了不是一个档次,但是3年后的高考成绩呢?
二十九中这批当年被南京一中吊打的学生,在高考后却反过来秒杀了南京一中,无论是一本率还是400分以上都被秒杀。
这样的“高分进校,低分出校”,让家长觉得学校浪费了好生源,耽误了他们孩子的前途。
声讨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南京一中到底是个什么存在?
可以这么说,几乎就是南京最好的学校之一,绝对的第一梯队,与南师附中、金陵中学、中华中学并称“南京老四所”。用数据说话,它的实力也是有目共睹的——
2012年,本科上线率87.82%;

2013年,本科上线率89.65%;

2014年,本科上线率94.2%;

2015年,除了出国、提前录取外,本科达线率100%;

2016年,本科上线率98.24%!

2017年,一本上线率84.7%,二本达线率近100%

2018年,本二接近100%达线,两个崇文班达线率均为100%;

2019年,一本上线率破90%。

与往年相比,南京一中今年到底考得咋样?
在高考喜报上可以看到:本届高三559人参加高考,一本硬达线人数533人,一本达线率95.34%。400分以上人数创历史新高。还有两人录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创新试点班”。
与过去相比,确实是进步了。
但问题就在于,家长们不吃这一套!跟其他牛校对比,高下立见:你高分数就是没人家多,你达标率就是没人家高,而且你中考录取的学生还比人家强很多,这怎么解释?
说得直白些,核心矛盾就是,大搞素质教育,轻视高考;学校失职,学生买单
早在去年,南京就因为“素质教育试点”,上过几次热搜。
不许补课,不许考试,严查教材。不让排名,不公布分数,不许按照成绩分班;
突击检查学校,翻学生书包,不许有卷子,不许有课外辅导书。
改课表,减课时。45分钟一节课改成40分钟,一天少掉一节课。
……
如此减负,最后培养出来一批家长眼中的“学渣”。
而我们前面提到的二十九中,被家长和媒体都曝光过,走的路子是截然相反的“县中模式”。
所谓“县中模式”,也就是应试教育。
是以大量时间投入为表象,促使教师和学生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全力以赴,通过严峻高考、应对高考,以获得高考佳绩为惟一目标。衡水中学就是它的模板。

所以,这起风波的根本问题,还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较量
家长的心态可以理解:肯定是唯分数论,不可能去跟你谈素质,最后的成绩决定一切。这也是为啥越来越多的家长极力反对“素质教育”。
显然,在以考试为主要选拔方式的背景下,素质教育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应试教育可直接拿数据说话。
于家长而言,在高考赛道上让孩子做素质教育试验,必然会面临两方面压力:孩子将来的竞争压力,与试验失败带来的机会成本压力
于学校而言,当前素质教育只是赚了吆喝,真正响应的人极其少,绝大多数人还是用消极的观望态度审视它、质疑它。中国社会当下还是缺乏素质教育的土壤。
而南京一中是什么态度?显然,最终它也向“应试教育”妥协了,发布了《告2021届高三家长书》。
全文几乎就是一个变相的“认错”,对家长围堵学校一事间接作出回应,并发布有应试教育倾向的整改措施,比如延长晚自习到十点、分层教学、组建尖子生团队等,持续数日的抗议风波才逐渐平息。
事实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从来就没有消停过。只是这之前,很多以素质教育出名的学校可以争辩说,自己学校最优秀的学生都出国了,所以高考成绩看起来才不是那么好看。
但当疫情来临,很多学生不得不放弃出国、选择高考这条出路时才发现,所谓“我们很优秀只是不跟你们一般见识”只是一种错觉。广大接受素质教育的学生和接受应试教育的学生最大的差别并不是能力高低,而是出路不同。
事实上,大多数人对素质教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他们只知道,不要应试,不要题海,要多姿多彩,要多才多艺……

殊不知,素质教育的门槛其实更高,因为“素质”这个词太宏观了——按照我们学生时代被灌输的那套逻辑里,学生的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那怎么叫“全面发展”,如何评估这种“发展”呢?
最终还不是要落到评级打分上:德有德的考核,智有智的考核,体有体的考核,美有美的考核,劳有劳的考核。
这样一分析是不是就好理解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分数。所以,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是门槛更高、范围更广的应试教育。
而任何打分、考试,都只是一种客观公正的量化手段,不要去妖魔化它。
而一旦脱离了“应试”,在那些培训机构、所谓资深名师的眼里,“素质教育”就是敛财的伪装。
再说句不好听的,脱离了“应试”,在有些家长和孩子的眼里,“素质教育”很容易就成了懒惰的借口。
长期以来,我们容易被“素质”本身的概念所迷惑,觉得素质教育不应该像应试教育那样埋首书山题海,过着“狭隘”的生活;以为把学生时代过得花里胡哨,“长了见识”就叫素质教育。

但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素质教育不但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的。所谓“广度”,可能就是那些“花里胡哨”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的游学夏令营,等等。
那深度呢?深度就是素质教育的真正命门许多家长根本没够到一星半点儿,就放弃了,只停留在那些花里胡哨上。
就拿语文这门学科做例子,我们在语文方面实施素质教育而不是题海战术,那你得洞见语文的本质,一样需要海量阅读;提升文学审美素养、培养语言逻辑,一样需要长期的、大量的思维训练——说白了还是要做题。
没有上升为素养的见识,是浮于表面的见识;无法内化为能力的素养,不过是幻梦一场的素养。
如果一种教育方式能够真正让学生洞见事物的本质,明白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那么这就是一种“素质”教育,无论它表面的名字叫什么。
从这个角度来看,“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本不是一对矛盾体,它们应该是双生花:素质需要通过应试来评价和选拔,应试需要不断拓展和调整以满足社会对素质的需求。
而家长更需要知道的是,如何在二者之间为孩子找到一条出路。这条出路必须具备的是,即使将来人才选拔的方式变了,孩子也可以应付自如。而不是考查形式变一次,自己就慌一次。
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应该只是给了孩子一条全新的路,还应该给他们在任何一条路都可以走得很好的能力

作者:布衣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