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题记:我不是勉县人,也不是地名学者,窃以为没有资格讨论勉县改名大事,但又觉得不吐不快,于是斗胆妄言,越位谈一谈勉县改名的事情。

勉县人,你做好当沔州人的准备了吗?

看新闻上讲,8月5日,勉县召开撤县设市工作推进会,会议建议新市名使用“沔州市”,备用名使用“沔水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与勉县素无任何交集,甚至从来都不曾去过勉县的人,当听到勉县正在向上级申报“撤县设市”时,觉得此事本身无论于官于民,还是于当下于长远,都是一件有益无害的事情。

撤县设市,对于一个地区的形象塑造和公共影响力提升都是有益的,对于对外招商引资也是不无裨益的,对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勉县撤县设市,相信大部分勉县人应该都是乐观其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文汇报《万亩油菜花田绘出金色“油画”,去汉中勉县亲身体验“人在画中游”》

然而,当看到勉县向上级呈报的拟改地名为“沔州”或“沔水”时,却不由得有些踌躇了,弱弱地问一句:勉县人,你做好当沔州人的准备了吗?

勉县,会成为下一个“鄠邑”吗?

历史总是有着惊人的相似。1964年5月3日,郭沫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文章《日本的汉字改革和文字机械化》,在文章中向读者介绍了日本进行汉字改革取得的成就,提出改进地名,取代冷僻字。

4个月后,1964年9月1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报经国务院批准后,发出《关于更改盩厔等13个县和商雒专署名称的通知》,将陕西地名之中的生僻字进行了大改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2年后,2016年11月2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户县,设立西安市鄠邑区。在此之前的一两年里,关于户县改名的文章和说法层出不穷,无论张三主张用“甲名”,还是李四建议用“乙名”,大家虽各执己见,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达成了共识:反对改名“鄠邑”,“鄠”难写难读。毕竟,名字是用来念的,是用来写的,不是用来看的,更不是用来供的。

“户县”改名为“鄠邑区”虽然已成现实。但是,此后央视主播的误读,国铁售票系统的误显,以及来自外界甚至本地的“鄂巴”“恶霸”等的调侃,让“鄠邑”一度沦为坊间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勉县改成“沔州市”,一定要用生僻字显示有文化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勉县改成“沔州市”,一定要用生僻字显示有文化吗?

前车之辙犹在,后车之轮何往?

同为曾经一起经历“改名”的“陕西十三县”之一,当年的鄠县先是改为户县,最终改为目前的“鄠邑”,当年的沔县先是改为勉县,不久的将来要改为“沔州”或者“沔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 百度贴吧汉中吧@天汉之光提供

勉县会成为下一个“鄠邑”吗?“鄂巴”的玩笑,会不会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以“丐州”的形式再度上演?

历史文脉传承与现实方便使用两者如何兼顾?

与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相关的上位法规主要有以下几个:一个是国务院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一个是民政部制定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另一个是《地名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

第四条 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 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防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 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由此可见,《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明确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要“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避免使用生僻字”,“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综上所述,不知道勉县官方在此次因撤县设市而进行地名更名时,是否遵守了《地名管理条例》?是否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是否避免使用生僻字?

在“勉县”拟改名“沔州市”的问题上,肯定会有人站出来拿“历史文脉传承”说事。然而,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就是要钻进故纸堆里,要恢复生僻字、繁体字,甚至重新启用甲骨文?

谁都不可否认,1964年的陕西十三县改名是正确的,是有利于生产生活的,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反观今天的“勉县”拟改名“沔州(水)”,除了在“历史文脉”上有点说法之外,没有任何用处。

地名更名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要符合人民群众特别是当地群众的意愿,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简而言之,地名更名就是要兼顾历史与现实,服务经济与社会。相信做到了这“四个符合”,因地名更名而产生的争议就会降到最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地名的本质是名字,既然是名字,就应如同人名,在寓意良好的前提下,好写好念好记才是硬道理,完全没有必要整得艰涩难懂、佶屈聱牙,故作高深难免落个曲高和寡。

一个外乡人的冒昧建议

1964——2020,“勉县”已经年近花甲了。对于一个“老人”而言,你说让他将用了56年的名字改为一个大多数人都不会念甚至不会写的名字,这样于情于理合适吗?

当年户县之所以没能改名为“户县区”,据说是由于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县”“区”均属于地理通名,两者不能同时使用,因此叫“户县区”不妥,也不知出于何种缘由,最终改成了“鄠邑区”。

今天勉县的改名情况,与户县当年情况异曲同工,改名的原因相同,改名的思路相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中曾经还有一个县,与勉县如今的情况类似,那就是2018年撤县设市的彬县。彬县,作为同样属于陕西省曾经的市辖县,同样在“改名”中地名被简化,同样地名构成模式为“单字”+“县”,同样经历撤县设市,却并未将地名改为“邠州市”或“豳州市”(彬县旧称邠州、豳州),而是改为“彬州市”。试想:如果“彬县”改为“邠州市”或“豳州市”,舆论会作何反应?咱也不敢想,咱也不好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图片来源: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鉴于“勉县”这个地名已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为了不违背相关法律法规(地名一般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专名反映地理实体的专有属性,通名反映地理实体的类别属性,专名和通名应当符合地理实体的实际地域、规模、性质等特征),同时便于地名的使用和传播,不妨保留“勉县”这个词语中的语素“勉”,同时借鉴国内许多地方更名的经验,取地名原名中的一个字,在其后添加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州”,像彬县改名为“彬州市”一样,将勉县改为“勉州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是不是可以为勉县乃至今后国内其他类似的撤县设市、撤县设区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在事关重大的公共问题上,不妨侧耳听一听民众的声音,想一想真实的民意,一方面树立了官方的公信,另一方面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如此皆大欢喜,又何乐而不为之?唯有同心同德,方能齐头并进。

勉县,会成为第二个鄠邑吗?身为外乡人的我,不希望如此,但恐怕又不得不面对未来“沔州(水)”的诞生。

讲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撤县设区、撤县设市的县会越来越多,希望勉县越来越好。

作者 | 非沔水人 | 陕西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