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城市社会治理精细化正是题中之义。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海南自贸港,需要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把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精准细致地渗透到城市每一个角落,在细微之处回应群众需求、彰显人文关怀,精心谋划、精雕细琢,打造自贸港城市新生活品质和国际一流文明软环境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城市社会治理精细化是《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题中之义,这要求我们必须把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精准细致地渗透到城市每一个角落,在细微之处回应群众需求、彰显人文关怀,精心谋划、精雕细琢,将群众的细微需求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群众的细微体验作为检验社会治理效果的核心标准,打造自贸港城市新生活品质和国际一流文明软环境品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打造更大基层治理权限的城市社区治理体系。“赋予社区更大的基层治理权限,加快社区服务与治理创新”是自贸港社会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激发基层活力、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建议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和地方立法权,出台自贸港社区治理条例,在法治轨道稳步推进社区分类治理和社区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推进“一社区、一章程、一公约”,形成覆盖城乡的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制度体系。探索政务服务向社区下沉,将部分政务服务事项授权社区办理,打造“家门口政务中心网络”。突出社区居民主体地位,健全基层党组织、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议事协调机制,完善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等社区会务制度,构建以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社区评价体系。培育高素质的社区服务人才团队,探索物业服务全面进入乡村和老旧小区,提升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编制社区治理清单,将现有社区网格整合为“一张网”,厘清社区治理服务边界,精简优化社区治理服务事项,让社区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健全便民智慧的城市社会治理机制。便民智慧的城市社会治理机制是自贸港社会治理的关键要素,也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人居环境的重要保障。建议试点推行楼长制、巷长制,赋予其在所辖区域内的信息收集、法治宣传、矛盾化解、卫生监督、应急联络等职能,延伸社会治理精细化触角,全面提升“微单元”治理水平。打造“24小时家门口便利店”“15分钟便民生活圈”,构建集购物、餐饮、文化、政务办理、银行业务、菜篮子、应急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便利店体系。大力推进“智慧+社区治理”,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打破数据壁垒和信息孤岛,构建一体化的社区治理智慧平台,同时对接“一网通办”平台,推进平台与职能部门治理信息无缝衔接,开发网格服务、物业管理、自治事务、便民查询、社保缴纳、疾病防控、矛盾化解、资源地图等功能完备的应用模块,探索人脸车辆识别、视频监控和其他智能设备的互联互通,构建全网共享、全时在线的智慧治理网络,形成理念更精细、管理更高效、服务更周全、生活更安全、体验更人性的自贸港智慧治理新模式。

三、倡行绿色低碳循环的城市生活方式。倡行绿色低碳循环的生活方式是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重要内容,也是自贸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建议汲取疫情防控有益经验,优化线上调研、线上会议、线上督导等线上办公模式,在有条件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试点无纸化办公。推进快递物流行业全面使用电子运单和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环保包装。全面推行垃圾分类,配套试点“把垃圾带回家”计划,提高垃圾综合回收处置水平。试点推行使用可溶解于水的卫生纸,建设集一体化循环用水系统、节能灯具用具、自动除菌消毒器等元素在内的环保公厕群,高水平推进城市“厕所革命”。推行无尘化施工机制,确保工程施工细密、严实、无尘、保洁。建立布局合理的应急物资储备仓库和避难救治隔离场所,设置相应的指示路牌和规则指引。鼓励中大型超市常年配给销售公共卫生物品和应急物资,施行应急物资入户制度,推行家庭成员和社区管理人员常态化接受公共卫生、应急知识教育辅导制度,将公共卫生和应急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学校卫生劳动教育课程设置权重,培养青少年“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绿色生活理念。

四、健全特殊群体关护关爱帮扶机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必须关注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健全各类关护关爱帮扶机制,提升针对特殊群体的服务水平。建议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在沿街商铺、小区等区域建立“未成年人110救助之家”网格,发挥未成年人遇险区域一线群众作用,出台求救、救助指南,抑制拐卖、霸凌未成年人等风险。健全城市心理服务体系,构建集心理预防、支持、疏导、康复、特殊群体心理援助、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特殊人群再社会化心理辅导等机制在内的基层心理服务工作站网络,让心理服务成为城市生活新常态。建议在公共场所配备特殊群体通行通道和设施设备,在人行横道设置盲人提示声、盲道和特殊人群过马路专用按钮,在特定场所设置盲文票价表、盲文自助售票机、电梯楼道导盲装置等。建议在公共交通工具设置多语种和服务特殊群体的信息栏和报站系统。推行公共交通候车排队和先下后上制度,设计改造符合该制度运行的候车站台。在公交站配备“车辆行驶情况预报系统”,让乘客可随时了解公交车运行位置和等待时间。在公共交通工具内设置高低或可调节的拉环,配备轮椅上下车设备和可调整高度的车门平台,设置专门的轮椅区域,服务不同身高、不同类型的群众。推行公共交通工具内“音量最小化行动计划”,禁止公放音乐、大声说话、大声打电话等行为。鼓励进入公共交通工具后电话静音设置。出台出租车、网约车司机着装、交谈、接听电话和车内环境整治等规范,为每位司机手机装载外语翻译软件,为服务不同语种人群提供便利。

(作者系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