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900字;阅读时间5分钟

作者:杨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湘菱近照

江苏2020年高考的文科状元淮安女生白湘菱考出了430分的高分,但由于选修科目历史只考了一个B+没能拿到A,因此按规定,无缘入清北等众多高校。幸运的是,香港大学提供了优厚的奖学金,录取了她。

现在的应试教育制度,都要求全才,综合素质,要求考生门门功课都优异。这是在考生众多下挑选人才最便捷和理想的方法,但这样招录的人才也许门门优秀,样样优异,但那些少许偏科的学生呢,也许某些方向几近满分甚至完美,但恰恰有那么一两门“瘸腿”,或者只是良好,那么这样的学生,注定在现行的教育中落榜吗?

“偏才”在民国时期屡见不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时的张充和

1933年,沈从文的妻妹张充和,来北京先是旁听,后来直接报考了北大。由于怕丢家人的脸,她参考的身份名字是编的。北大入学考试共有语文、史地、英文和算数,四门课程。

前三门难不倒自小饱读诗书的她,国文还考了满分。这三门功课的成绩加起来已经远超分数线。

但最后一门算数,由于她自小没学过,考了零分。在北大校规里,有一门零分的考生是不能录取的。按照今天,规则是不能违反的,重新去学数学吧。

但民国时不同,老师们对有才华的学生异常偏爱,甚至不吝破格。

当时一众爱才的阅卷老师急坏了。他们先是向改卷的数学老师施加压力,让他多加几分。

民国时的老师是很有个性和风骨的,这位数学老师亦是如此,拒不妥协,复判后,仍旧给了零分。

直到此事传到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耳中。胡适读完张充和的作文,高兴异常。为了留住这位偏才,不惜在校务会上争执。

最终,张充和被破格录取了。

她被誉为民国最后的才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时期钱钟书

再往前推1929年,钱钟书报考清华大学,国文、英语成绩名列前茅,数学只考了15分。

当时清华校长是罗家伦,也是当初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

罗家伦看到钱钟书其他科目成绩优异,决定亲自面试他。

话说,当年罗家伦报考北大时,作文被北大教授胡适打了满分,可数学却只有零分,是胡适和北大校长蔡元培破格录取了罗家伦。也许正是因为这段经历,罗家伦对钱钟书有了一种惺惺相惜的感觉,他顶住同事的压力,也破格录取了钱钟书。

不拘一格收人才在民国时显然不是特例,后来这些偏才们也分别为国家,社会做出了不少贡献。

其实现代化社会,人们在工作、为社会服务时,往往专精一项才能,所以我们的大学才会有各类学院,专业之分。可录取时却偏偏很拘泥。

现在的著名青年作家兼赛车手韩寒,也是一个偏才,他的《杯中窥人》高一就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一等奖,但其他功课却惨不忍堵,七门功课不及格留级就算了,再考还是挂科,只得早早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们纷纷感叹太可惜了!但时也,运也,韩寒退学后靠着写文章出书,竟然也走出了一条路,赚的盆满钵满,不光成为了当时的红人,年轻人的偶像,后来还赛车,拍电影,一样没落下。

当然韩寒只是特例,更多的偏才在当今教育制度下是被排挤的,他们上不了更好的大学,因此在唯学历论的今天,毕业后也去不了更好的公司。

我们能不能像民国一样,唯才是举,给偏才们一点空间,比如这次高考江苏的文科状元白湘菱,为她打破规则,破格录取呢?

遗憾的是,不能。

没有人敢开这个头,是老师学校不喜欢吗,不,他们巴不得收进来这样的优等生。仅仅一门历史B+仿佛无伤大雅,但谁敢做这个打破规则的人,冒众矢之的。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大,家长们从幼儿园就开始教育军备竞赛,学区房的新闻常上热门,一个学校尖子生不多能让校长被喊话下课……在教育资源如此紧张、焦虑的氛围下,多录取一个学生等于挤占了另一个学生的名额。

我们的社会再也不能回归民国时期的“自由”了。

是的,破格录取代表没有规则,今天为他破格录取,明天他呢?后天他呢?

一旦没有规则制约,权利便有了被寻租的空间。

所以,规则,不能破!

好在去港大学金融对这位文科状元白湘菱来说也是个很好的选择,大额的奖学金也让其毫无后顾之忧。

那么,从这件事出发,往更大更远看,既然规则无法打破,不能破格录取。那么规则的设定是否可以调整,或者更加灵活,给这些“偏才”一些包容。

比如总分达到多少,可以酌情破格。现在的考试制度,要求人样样优秀,这固然好,但也许会错过一些“天才”,让“仲永”被埋没。

人不可能样样完美,霍金是科学界的大师,但却得了疾病,半身瘫痪;陈景润是数学大师,但在生活自理方面一塌糊涂,出门买菜都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们当然可以要求名校生门门优秀,但倘若某些学生在大多数科目都趋向完美,只是有一科略微有些良好,有所差距……我们能否根据专业,就业后从事的范围,在规则、制度上给予一定的包容呢?法律法规都能重新修订、增删,我们的教育制度,也可以有所调整。

提出问题很容易,但解决问题很难,但仍希望教育主管部门想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来协调我们紧缺的教育资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