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招工,因为生产需要,但是现在招工不是光凭嘴说要多少人,而是要有所表示才会有人给介绍工人。水果机12进入了量产,郑州主产区为了满足备货要求,开始重金招人,内部员工推荐新人进来最高可奖励9000元。看来是下了血本了,财帛动人心,很是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估计消息出来后就在心里盘算三朋四友谁合适了。然而,一直有劳务合作的派遣公司会怎么样?会急眼吗?世界上有一种痛苦,那就是有钱赚不到。当然,多少还是有口汤喝的。不过,在可信度上肯定不如内部员工的以身说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务公司既像吸血虫,又像寄生虫

近几年劳务派遣公司可以说是臭名昭著,很是不让人发喜。从最初用人用工紧张到管理甩锅对劳务派遣形成了一定的依赖,让就业市场衍生了劳务派遣公司,本来应该是三方共赢的皆大欢喜局面,但因为贪念能好事变成了坏事,在利益面前人心最是叵测。好经被念歪了,劳务公司总是脑子挖空地想在劳动者身上扣一把,事实证明劳务公司既像吸血虫,又像寄生虫,靠着劳动者生存。

在就业市场似乎很难摆脱劳务派遣的存在,用人单位总在生产成本和管理上计较,不去亲自招工,求职者因此明知对方有需求也不得其门而入。总之,是在人为的设置下供求信息变成了不对称。介绍人给用人单位,无论是从用人单位还是在求职者身上收费,反正这么多年来,从有劳务公司开始就有钱进账,不是上家就是下家,“锯响就有沫”也“贼不走空”,只要动了就有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的角色互换

多年以前就业难,求职者需要付费给劳务公司。当年我在苏州打工的时候进某家电子厂就是花了500块,那时工资一个月下来连加班也就两千块左右。劳务公司也没隐瞒,说收的钱是和电子厂里的人事分的,否则人家不开录用的口子。想想也是这么个事,没有好处人家为什么要用你?在流水线上张三和李四是没有根本区别的,谁干都一样。这是我唯一一次进电子厂打工,也是在这家电子厂知道了“走路的样子不好看”可以成为开除员工的理由,可见当时用工单位是多么的强势。

算是风水轮流转吧,从90后开始,年轻的求职者们开始“调皮”了,他们有要求,有眼光,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已经和父辈有了不同打工观念。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用工普遍有了缺口,这个时候用工靠劳务公司的企业要倒给劳务公司钱了,人事经理们开始求着劳务公司了,请他们吃饭喝酒唱歌,买单者对换了位置,角色转换得很自然。但是这个钱有的企业是要算在求职者头上的,有的没算,不过,只要人来了总是能创造价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利益纠缠

事情从来不会一成不变,用工单位始终是处于强势地位,送钱给劳务公司显然是咽不下这口气的,因为劳务公司也有竞争,有了选择就不会局限于靠某劳务公司来用工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应该是劳务公司又回到了从前,把枪口对准了求职者,当然不会说收费这样太俗气的事,而是将劳动合同和求职者直接签,然后劳务公司和用人单位结算工人工资,从中吃个差价,再然后把赚来的钱和用工单位的相关人士分一份,大家嘴上都是油光油光的,吃肉喝汤,好兄弟一起来。于是,劳务派遣公司和用工单位开始重复从前的狼狈为奸,利益再次纠缠。

如今很多求职者总是没有办法地和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动合同,一年一签或者三五年一签,但时间不会让劳动者达到可以签长期合同的条件,很恶,很毒。在网上随便扒拉一下就能知道劳务派遣的触角,交通运输、通讯建设、银行金融,甚至出国的都有劳务派遣的身影。说起来派遣员工不得超过企业员工人数的10%,但是呢?千万别睁眼,因为会骂娘,什么样的企业都有劳务派遣工,这是世道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推会代替劳务公司吗?

这次水果机量产可以说是富士康“爆单”了,紧、备货量大,怎么都是人手不够,招工自然是多渠道并举了,多管齐下吧。但是这样的内推形式能代替劳务公司吗?呵呵,那是不可能的。员工和劳务公司对比还是满足不了用工的需求,其实电子厂一直有员工内推的传统,实际上的情况有可能是员工能介绍的都基本拉进来了。小姐妹在一个厂,在一起打工的实在太多、太常见了。

富士康郑州生产基地据说员工最多时候是上百万,这和一个县的人口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这么多人是怎么进厂家的?网上求职、熟人介绍、劳务派遣等几种常见的方式应该都有,说起来,员工内推等和劳务派遣是同时存在的,是“与狼共舞”。什么时候劳务公司才能被代替?或许有也只是换个说法而已,换个说词在求职者头上获利,仅仅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隔壁有人说,有的推理说出来是要吃官司的,写透了会删文!

重点考虑:员工内部推荐,最高奖9000元,当这个事情热门的时候何尝又不是在帮企业或者产品热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临时职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