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古人相比,现代人学书法写汉字还真是复杂。古人日常用字和书法作品用字基本没啥区别,并且优秀的传世作品,本身就是日常书写的产物,如《兰亭序》《祭侄文稿》《韭花帖》等。

而我们日常使用的是简体字,学书法又需要掌握繁体字,并且不仅要能识会写,更要会用,否则容易闹笑话。所以学书法的人,至少要掌握两套汉字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如果你是生活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成年人,恰巧你不是文盲,又恰巧你是个书法爱好者或文字工作者……不,哪怕你是个爱读书看报的普通人,也可能会比现在面对的困惑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说就是这样一个过程:读书时学的繁体字,没多久推广简体字了;好不容易掌握了简体字,到1977年底又突然冒出个“二简字”,那才叫“脑阔疼”。

何谓二简字

1964年发布1986年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可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二简字顾名思义,就是对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简化字的俗称。

1977年12月20日,全国范围内开始试用二简字。1978年3月2日,教育局宣布开始在教科书上试用二简字。而到了当年9月,全国所有报刊杂志即停止试用二简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说明二简字的弊端已开始呈现并被重视。但是,直到多年以后的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方才宣布正式废除二简字。因此,二简字的影响至今仍然广泛存在。

应该说,汉字简化本无可厚非。纵观整个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从甲骨文、金文、春秋战国古文到先秦石鼓文等,期间虽经历过“繁化”的过程,但秦统一文字为小篆后的两千年以来,汉字的演变方向都是由繁入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种演变是长期以来自然发展的结果,其中伴随着官方主导、民间约定俗成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并非一是一人之所为。

应该说新中国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至今已过半个世纪,虽也有诸多不合理处,但总体上看,依旧是成功并得到广泛认可的。而所谓的二次简化,却是大跃进似的急功近利的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简字有多“变态”?

二简字有多“变态”?

二简字试用不到一年即被叫停,究其原因还在于简化“尺度”过大,违背了汉字约定俗成的自然发展规律。因为人为干涉的成分过多,相当于走路时步子迈大了,大到很扯淡的地步。因而令其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歧义,暴露出大量问题,最终不得不草草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二简字出问题的具体原因更在于它的简化方式上。其中一条是人为减少常用字的数量,以笔画简单的同音字代替笔画较繁琐的字。按说这也没什么不可行,自然或官方淘汰非常用字,在汉字改革的历史上自古有之。但历史上的改革绝少有一人一时之行为,而二简字却是集中在一个时期,人为大量地强行改变,这就难免因考虑不周、未经历史检验而产生各种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以简代繁”的方法在“一简字”中早有运用,比如将云彩的“雲”和人云亦云的“云”都写作“云;将”“幹”、“乾”合并为一个“干”字等,已有诸多弊端显现。

二简字更是过犹不及,例如“蛋”写作“旦”,至今菜市场上还经常能见到“鸡旦”促销类的招贴;再有“餐”的二简字为“歺”,也常常出现在商超、小饭店等公共场合。然而最常见的还是这个“仃车”(停车)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种简单粗暴地简化方式所造成的歧义更是五花八门,有两段文言文翻译的例子颇为耐人寻味。

《春秋·公羊传》中有“弟兄迭为君”之句,本意为弟弟依次接替哥哥担任国君。其中“迭”即更迭、更递之意。而二简字中将“叠”也简作“迭”,如此这句话就可能被理解为弟兄二人重叠在一起做了国君,实在匪夷所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有“覆”简作“复”,如此王维的诗句“弹琴复长啸”,是否可以解释为弹完琴翻个跟头再长啸?而《论语》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就可译作“诺言如果符合道义,那么所说的话就能够翻转。” 不可思议!

如果说这还不算严重的话,那么真正影响深远,甚至于难以逆转的便是那些多出来的姓氏了。如“傅”姓被简化为“付”,据说当时很多原本姓傅的人家在新生儿户籍登记时被写作“付”,甚至出现了父子不同姓,一家人有两种姓的写法的荒唐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去“傅”姓,还有“萧”姓写作“肖”;“蓝”姓简化为“兰”;“戴”姓写作“代”;“詹”改作“占”;“禄”姓改作“录”等。另如“阎”姓虽然古已有之,但简化为“闫”后,很多原本姓“阎”人家也随之改作“闫”。后来二简字虽然叫停了,但这些姓氏却坐实存在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葩的“生造字”

奇葩的“生造字”

第一次汉字简化方案中,简体字的字形大多数古已有之,少量根据草书重造,以及部分生造,而二简字更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大量“生造”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铁道游击队”,用二简字表示就是“铁辺沋击队”,是不是单看名字就“不明觉厉”,足以让敌人闻“名”丧胆了?

再有发展的“展”,写作“尸”字下面加一横,是不是很有一种尸横遍野般的画面感?还有英雄的“雄”写作“厷”;建设的“建”写作“迠”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酒”简化为“氿”,一看还真有量;尤其这个疾病的“病”,简化写作“疒”,果然就病的不轻,多么形象!另有大量草书楷化字,如“身”简作“ㄌ”等,让人还以为到了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去短期内难以逆转的姓氏问题,二简字的“后遗症”其实还有很多。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较为合理的二简字,已经转正成为规范用字了,如咨询的“咨”,原本写作“谘”;还有“炖”,早已取代了它的原字“燉”转为“正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有一个人人皆知的字不得不说,那就是“橘子”在书面用语中不应写作“桔子”。“桔”曾是“橘”的二简字,尽管在民间广泛作为俗字使用,但至今未曾“转正”、也没有“名分”,严格说就是错字。

重文符什么鬼?

重文符什么鬼?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字我们一直在用,并且乐于使用,但仅限于手写的时候,它就是“重文符”——“々”。

重文符或者说叠字符来历已久,只是在二简字推广时期得到官方承认。然而,1986年关于二简字的一切被推翻,当然也包括重文符在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重文符,最早可追溯到先秦,甚至甲骨文中就有使用,不过古人一般是用字下两短横表示与之相同的叠字。而比较有趣的一个现象是这种情况在汉字简化方式上也有运用,例如“枣”这个字,繁体字为“棗”,其下相同的结构便是用重文符取代的;类似的还有“谗”、“馋”等。

结语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以为二简字或者说汉字简化本身并非什么“牛鬼蛇神”,其问题的本质在于改革的方法步骤上,也就是“用力过猛”,严重违背了汉字约定俗成的自然发展规律,所以除去引发歧义、产生大量问题外,也无法得到广泛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对于历史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教训。所以包括今天有人呼吁恢复或部分恢复繁体字,我想这类改变同样应持谨慎态度,使汉字形体在一个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以利社会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