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段时间,市面上流传一种说法,叫“自律使人幸福”。有人照着所谓的自律去行动,人生确实获得巨大的改善。但更多的人根本就没法做到,按照那种自律要求,他们反而更痛苦,生活陷入了崩溃,丝毫不会感到幸福。

为什么有人能做到,而有人做不到呢?是不是说做不到自律的人有问题呢?使人幸福的真的是因为自律吗?

我们听了很多、学了很多,但是却很尴尬的发现,我们懂得了无数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人到底该怎么活?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怎么样才能获得幸福呢?《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这本书融汇了心理学、哲学、伦理学、宗教、社会学、人类学等理论,将帮助我们寻找幸福与生命的意义。

本书的作者乔纳森·海特,是美国著名思想家、积极心理学先锋派的领袖之一。《象与骑象人:幸福的假设》这本书出版后得到了各界人士的一致推荐。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评价道,“要想理解幸福,从跟随海特开始吧”。很多著名的心理学家,比如《选择的悖论》作者巴里·施瓦茨,《直觉》作者戴维·迈尔斯,进化心理学的大咖戴维·巴斯等等都对该书大加赞扬。

书中用三个问题来解答:心理冲突是怎么产生的?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以及为什么爱和工作能让人产生幸福感?

一、心理冲突是怎么回事?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其实是分裂的,它有两套处理系统,一套是自动化处理系统,另一套是控制化处理系统。两套系统不协调的时候,心理冲突就产生了。

心理学家在实验中发现,人类大部分心理活动都是自动发生的,根本不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注意和控制。也就是说,自动化处理系统完全是无意识的状态,有自己的运行规则。而控制化处理系统是有意识的、控制后的思考,也就是我们的理智。

就拿我们出门上班为例子,几点出发,坐公共交通还是自己开车,这些是意识层面思考的事情,属于控制化处理系统。不过我们出门之后做的很多事情都属于自动化处理,并不需要思考,比如我们的呼吸,眨眼睛等等。

乔纳森·海特就形象地将自动化处理系统比喻大象,将控制化处理系统比喻成骑象人。大象靠本能行事,骑象人靠理智行事。而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如大象和骑象人的关系一样。控制系统并不能决定自动化系统如何行事,只能引导。

而人骑大象的时候,也并不能操控大象的行为,他是被大象带着走的。骑象人只能引导大象的方向,具体怎么走,走得快还是慢,都是大象自己说了算。如果两者合作不好,就会出现各种状况,心理冲突就这么产生了。

那为什么自动化处理系统要比控制化处理系统的力量大呢?

因为,自动化处理系统形成要比控制化系统要早,越早形成的系统对人类行为影响越深。

大约6亿年前,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出了大脑,大脑可以整合身体各部位传来的信息,迅速自动对环境做出反应。也就是说,6亿年前,生物就发展出来了自动化处理系统。

等到300万年前的时候,生物的自动化处理系统已经进化得非常完善。比如鸟类拥有依靠星星来定位的飞行能力,这就是自动化系统在执行。

而控制化系统出现的时间非常晚,也只有人类发展出了控制系统。它的出现是源自语言的诞生。语言能力是什么时候诞生的,现在谁也不知道,目前主流的看法认为语言出现在200万年前。拥有了语言,人类才能进行规划,衡量利弊得失,分析过往成败。

不过,不管语言是不是200万年前诞生的,相比自动化处理系统,控制化处理系统出现得都非常晚。自动化处理系统对人类的影响早已深入骨子里。

二、人为什么会感到痛苦?

人的痛苦和三个因素有关:情感启动效应、负面偏好和遗传基因。

1、情感启动效应。

20世纪80年代,心理学家在做情感启动实验时发现,外界某些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东西却能激活人的情感。

比如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广告招牌,这个招牌上的某个词看上去很普通,但会瞬间让你感到喜欢或者不喜欢,这种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感觉你是不需要通过大脑来判断的,身体自动就作出了反应。

或者说你无意中听到路人说了一句话,那句话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那句话就会引发你的愉悦或者厌恶的情绪,甚至你自己都会不理解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应。这种看上去毫不相关的联结激活了人的情感,就被称为情感启动效应。

实际上那些联结并不是没有关联的。大象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其实都是事先储存着的,是本来就存在的。大象会随时判断是喜欢还是不喜欢招牌上的词或者路人的那句话。许多时候,招牌上的词或者路人的话会让大象联想到曾经美好或者不好的回忆,就会引发喜欢或者不喜欢。

比如说,广告招牌上写着烧烤两个字,如果你曾经在烧烤店享受过美好的时光,你也许会立即产生愉悦的感觉。但如果你在烧烤店有过不愉快的经历,即使是很小时候的事情,你已经不记得了,但你看到烧烤两个字,依然会产生厌恶的感觉。烧烤两个字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但是很快就会激活你的大象的喜好。

由于大象无时不刻不在活动,你的情感也就总是会被激活,那些不喜欢也很容易就会产生,痛苦于是也就随时随地会出现。

情感启动效应会直接绕过你的大脑,不受理智控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你的人生。

2、负面偏好。

负面偏好的意思是,人们对坏事的反应远远强于对好事的反应。富兰克林说过一句话:“一点点病痛,我们就能感觉到,而健康得活蹦乱跳,我们却毫无知觉。”

人们在炒股或者赌博的时候,输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赢钱的快乐。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夫妻关系中,一句批评的话或者一个破坏行为造成的伤害,至少需要五个善意或者建设性的行为才能弥补。

在企业中,积极与消极的比例要大于3:1时,公司才能蓬勃发展。杀一个人造成的罪过,至少需要救25条人命才能抵得上。

总之,人类的心理对坏事的反应要比对好事的反应更快、更加强烈、更加持久,而且还会主动搜寻并回应威胁、侵犯和挫败,很难强迫自己从好的角度看事情。

负面偏好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一只羚羊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忽略了一片草地,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反应与后果。但如果这只羚羊忽略了附近的捕食者,那它就很容易一命呜呼了,基因就会遭到淘汰。

因此,羚羊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保证对威胁的迅速及时反应。人类同样如此,负面偏好其实就是为了适应环境发展出来的能力。

负面偏好是怎么影响人的行为的呢?

人类大脑结构中有个叫杏仁核的东西,杏仁核专门处理和危险有关的信息。眼睛和耳朵获得的信息,杏仁核会在大脑之前处理,一旦杏仁核发现威胁,就会立即下令身体启动警戒。

举个例子,你走在光线昏暗的陌生街道上,忽然听到一阵凶恶的狗叫,你会不会立即感到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是身体因为恐惧作出的反应,这种反应只需要0.1秒的时间,但是大脑的反应却需要1秒钟。

杏仁核不仅启动与危险有关的反应,还会改变我们的思考。它会把整个大脑都改变为逃跑倾向。比如你在昏暗的巷子里听到狗叫,虽然后来确认巷子里没有出现狗,但是你的脑子里会想,“赶紧离开这个巷子”。恐惧被放大了。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冒犯过你,比如你在公司跟人吵了一架,之后你就会看对方一直不顺眼,总觉得他在跟你过不去,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话,你也会感到对方在针对你。

这种负面偏好带来的消极情绪,会让你无法自拔,你会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好事,当然也就不会幸福了。

3、遗传基因。

一个人的个性特质,基因起了很大的作用,有些人的悲观可以说是天生的。科学家们通过对双胞胎的研究发现了这一现象。

双胞胎有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的分别。同卵双胞胎拥有完全一样的遗传基因,而异卵双胞胎只有一半基因相同。科学家们研究了很多同卵双胞胎,尤其是那些出生后就被不同家庭抚养长大的双胞胎。

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即使成长环境不同,但是他们在悲观和乐观方面都是一致的。科学家研究发现基因对情感的作用起码占到50-80%。

人们对脑波的研究也发现了基因所起到的作用。研究发现,大部分人的脑波活动是不对称的,要么左脑的脑波活跃,要么右脑脑波活跃。

20世纪80年代,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发现,脑波不对称现象和个人情绪倾向有关。左脑脑波比较活跃的人,心情往往比较愉快,不会一天到晚的害怕、焦虑,不会陷入沮丧情绪,即使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复原也比较快。

而脑波的活跃和先天有很大的关系,婴儿时期就已经能看出来。同样是10个月大的婴儿,右脑比较活跃的婴儿一离开妈妈就很容易哭闹。这种特质会一直维持到成人。

右脑活跃的婴儿到了幼儿阶段,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焦虑不安,青少年时期会害怕社交活动,成人之后也很可能借助心理治疗才能放松。也就是说是天生的悲观者。

说到这里,我们会发现,痛苦似乎是无法避免的。这样看来,要想幸福非常难啊。大象的力量这么强大,骑象人要怎么做才能让大象开心呢?

三、为什么爱和工作能让人产生幸福感?

有人曾问弗洛伊德,“一个正常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活得好”?弗洛伊德的答案是“爱与工作”。在弗洛伊德之前,托尔斯泰也说过,“只要人知道如何工作,如何爱人,人就可以在这世上活得更精彩,我们要为所爱的人工作,也要热爱自己的工作”。

爱和工作,这听起来很鸡汤,市面上很多鸡汤文都在谈要想幸福得学会爱和工作。不过鸡汤文一般都只是讲一个小故事,然后简单得出一个结论,更多是洗脑式的灌输,并不知道为什么爱和工作会让人幸福。乔纳森·海特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了解释。

1、爱。

1957年,心理学家哈里·哈洛和约翰·鲍比综合多年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著名的依恋理论。依恋理论认为依赖是一种特质,而且贯穿人的一生。也就是说人类从一出生就需要爱,直到死。

依恋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儿童出生后,就希望获得母亲的保护,母亲的回应提供了一种安全感,获得安全感后,儿童就开始探索世界,一旦这种安全感下降了,儿童就会表现出惊慌,直到母亲再次回应,安抚。

在经过无数次的互动之后,母子之间建立了一种稳定的内在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从出生不久就建立起来,一直持续到死亡。也就是说依恋的需求一直存在,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依恋的对象从母亲转移到了朋友、伴侣身上。

所以儿童长大到8岁左右,就开始找朋友,而进入青春期之后,则开始想要恋爱,寻找伴侣。成年之后,如果我们有合适的朋友和伴侣,依恋需求就能满足,就会产生幸福感。

2、工作。

这里所说的工作并不局限于你从事的职业,它的含义很广,包括了全职的父母以及学生。

心理学家希斯赞特米哈伊发现,当人全心投入工作时,会进入一种忘我境界,获得一种超越感官享受的愉悦感,他把这种愉悦感称之为心流体验。

这种忘我境界我们可以在现实中观察到,比如音乐家演奏乐器,画家画画,演说家发表演讲,一群人一起唱歌跳舞等等。经常运动的人也会有过这种体验,比如说跑步跑到一定程度,就会感觉越跑越轻松,身心充满了愉悦。这种愉悦感都属于心流体验。

人们享受美食美色时,也会产生愉悦感,这是感官上的刺激,但这种愉悦感持续的时间很短,而且如果一直做,很容易就厌倦了,无法持续获得愉悦感。而心流体验则可以一直持续。

在心流状态下,象与骑象人配合得天衣无缝。大象处于主导,一路顺畅的往前跑,骑象人沉浸其中,搜寻问题和机会,协助象顺利运作。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对于工作的态度一般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把工作当做差事,第二种是当职业,第三种是当事业。如果把工作当差事,单单为了赚钱才做这份工作,你就会很痛苦,上班的时候就会巴望着赶紧下班,周一就巴望着赶紧到周末。

如果你把工作当做职业,你会定下目标,尽全力追求这些目标。不过有时候,你也会想,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为了竞争而竞争。

如果你把工作当做事业,心态就完全不同了,你会觉得自己的工作在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而不是为了其他目的。即使没有报酬你也会全心投入的工作。

那怎么样才能做到把工作当事业呢?除了心态上的调整之外,还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让自己的优势和工作相符合。

如果工作和优势不相符,那是很难将工作当成事业的。比如你的优势是演讲,让你埋头写文案,恐怕就比较痛苦。当然了,你也会觉得找不到发挥优势的工作,毕竟我们和工作的关系并不完全取决于自己,而是和行业有关。

这也没关系,因为工作并不限于你的职业,你完全可以找一个可以发挥优势的事情来做。比如你白天上班是为了赚钱,下班回家后,也可以找到发挥优势的事情,比如有人会从做家务中获得心流体验,有人从养宠物中获得心流体验,有人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中获得心流体验。

虽然时间比较短,至少每天可以享受到心流状态,享受片刻的幸福感。

心流状态下,我们不仅充分展现了自己,也与整个世界联结起来,这也是爱的具体体现。而这其实就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