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10日,官媒《解放军报》的一篇关于我军“金头盔”飞行员姚凯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军迷的关注。文章称,在对抗训练中,对手向姚凯发射导弹,他成功摆脱了31发导弹。其实在很多军迷眼中,导弹差不多就相当于因果律武器,发射就能命中,命中就能摧毁。所以战机躲导弹,尤其是一口气躲了这么多导弹这种事在很多人看来是有点违背常识的。事实上,自导弹成为空战、防空战的主要武器以来,飞机与导弹之间的对抗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通过优化软硬件和战术战法来提升飞机在导弹武器面前的生存性也是各国航空兵部队的一贯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飞机对抗对空导弹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还是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机动摆脱。物理规律决定了不管是面空导弹还是空空导弹,其动力射程都很短,一般的格斗导弹的动力时间只有2~3秒;中距空空导弹大部分不超过10秒(比如R77就只有6秒,AIM-120C为8秒左右);就算是体型最大的中远程面对空导弹,动力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25秒。动力时间限制了导弹的总能量(或者说△ v),这时候如果导弹再跟着目标做连续高过载机动,很快就会因为能量耗尽而追不上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虑到导弹跟踪目标所需要的g值要远远高于飞机机动的g值,只要飞机的机动时机和方式得当,就完全可以摆脱导弹的追击。一般,导弹可以维持高G过载的区域被称为“不可逃逸区”。这是一个以导弹发射点为端点的圆锥形区域,理论上,只要导弹发射时目标飞机不在导弹的不可逃逸区里,目标飞机就可以通过机动来摆脱导弹。以美军现役较为先进的AIM-120C导弹为例,如果导弹在10000米高度发射且在4马赫的速度峰值开始以30g过载进行机动,那么这枚导弹的速度将在4.5秒后下降到2马赫,并失去继续维持30g过载的能力,此时导弹的射程还只有不到10公里。即圆锥形不可逃逸区的长度就大约在10公里上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在物理上甩掉导弹以外,猛烈的机动还可以让导弹的导引头“脱锁”。一般的对空导弹导引头都由导引头本身和转向架组成。其中转向架的转向速度就决定了导弹导引头的跟踪率(Track Rate)。以AIM-9B为代表的第一代空空导弹导引头的跟踪率多在10°/s上下,以AIM-9E/J为代表的第二代空空导弹导引头的跟踪率多在16°/s上下,如今第三代空空导弹的导引头跟踪率则可以达到20~30°/s。而只要飞机的机动足够猛烈,能够让敌方导弹的导引头追不上自己的信号特征,就可以让导弹脱锁变成“无头苍蝇”。因为在同样的线速度下,距离导弹越近的目标角速度就越大,所以对空导弹很有可能在快要命中目标的一瞬间与目标失之交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利用飞机本身的机动性以外,各国军队也发明了很多用于对抗导弹的设备。从跟踪手段上说,以飞机为目标的导弹武器主要分为两大类:光学跟踪和雷达跟踪。前者以空空格斗导弹、近程防空导弹为主,后者主要是中远距离空空导弹和中远程面空导弹。在二战结束后,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纷纷开始了面对空导弹的研制工作,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苏联S家族中的S-75(SA-2)防空导弹系统。1959年10月7日,我军地空导弹部队就使用苏联制造的S-75防空导弹系统击落了蒋匪军的RB-57D侦察机,这是战争史上第一例使用面空导弹击落敌机的战果。后来,苏军、我军等东方阵营军队又相继使用S-75导弹击落了大量西方阵营的先进飞机。S-75防空导弹系统也一度成为了西方空军的噩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蒋匪军U-2侦察机频遭我军S-75防空导弹系统击落后,洛克希德公司的技术人员为U-2侦察机配备了XII型雷达探测器并开发了XIII型雷达干扰器。考虑到蒋匪军人员素质极差,随意使用XIII型干扰器会有泄密的风险。因此,美国国防部最初拒绝为蒋匪军的U-2配备XIII干扰器。后来虽然勉强为其安装了XIII干扰器,却又要求蒋飞飞行员不得随意开启,除非XII雷达探测器已经发现自己被锁定了。XII和XIII系统的组合也可以看作现代飞机对抗雷达制导导弹的鼻祖,它们分别发展成为了今天的雷达告警系统(RWR)和电子对抗系统(ECM)。其中RWR系统的作用是帮助飞行员确定地方雷达的方向和工作模式,ECM系统则可以通过干扰、阻塞、欺骗等手段削弱敌军雷达的作战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RWR系统在台匪军的U-2侦察机上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屡次帮助台匪军飞行员提前发现我军S-75防空导弹系统,让其有充足的时间对我军防空阵地进行规避,最终迫使我军改变了战术战法以应对。但“高贵”的美军却并不屑于学习台匪军的“斗争经验”。至1963年越南战争爆发,美军还没有一型安装了RWR系统的战术飞机,这让美军在越南战争早期吃尽了苦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5年7月24日,美空军4架F-4C鬼怪II战斗机空袭了河内附近的一座弹药工厂。这四架战斗机中一架被S-75击落,另外三架也全部被S-75击伤。好巧不巧,被击落的这架F-4C的后座雷达官法贝尔尚未已经完成了其在越南的轮换任务,执行完这次轰炸任务的当天晚上就可以登上回美国的飞机与家人团聚。这种狗血剧情在美军军内和美国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恼羞成怒的美国人发誓要为法贝尔上尉报仇。7月27,林登·约翰逊总统亲自命令美国空军空袭越南的S-75导弹阵地。这次,美国空军出动了48架F-105战斗机。然而在北越军队S-75+防空炮的“组合拳”打击下,这波空袭部队又损失了6架飞机和5名飞行员。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们成功轰炸的越军“导弹阵地”上,只有用刷了白油漆的竹子捆扎成的假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逼人的战争形势迫使美军不得开始为战术飞机安装RWR系统。最初美军只是为“野鼬鼠”部队的电子战飞机安装了RWR系统。尽管初代“野鼬鼠”的行动并不成功,但还是证明了这种简单的系统对提升战术飞机的生存能力有极大的帮助。因此,从越南战争中后期开始,RWR系统渐渐成为了美军战术飞机的标准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苏联人也一直很重视RWR系统在空战中的作用,其在上世纪50年代就相继开发了SPO-1和SPO-2两种RWR设备。并将其安装在了米格-19、米格-21等主力战机上。但苏联早期RWR系统的可靠性较差,经常出现“有警不报、没警瞎叫”的问题,所以在战场上也有不少飞行员会手动关闭这一系统。这也给了美军不少机会——美军的F-4鬼怪II战斗机在越南战场上经常使用AIM-7麻雀中程空空导弹对正在爬升的越军米格-21战斗机进行“降维打击”,后者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就被美军干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世纪60年代到今天,RWR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功能方面,最初的RWR系统只能探测到特定频率的雷达信号和其大致方向;而现在的RWR系统不仅可以精确的确定敌方雷达的方向,还能判断出其大致距离和型号,部分RWR系统甚至能智能对各种雷达信号进行危险性评估并将其分类反馈给飞行员。不过在使用上,早期RWR系统和现在的RWR系统并没有太大不同。都只能为飞行员提供敌方的雷达信息,便于其判断敌我态势。最终飞机想要摆脱导弹,还需要看飞行员的技术水平和敌我双方武器的性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之相对,ECM系统是一种全自动系统,在设定好相应的参数后,就不需要飞行员本身参与对抗了。通常,ECM系统会自动侦测敌军的雷达信号,并对其进行阻塞、干扰或者欺骗。但这就意味着ECM系统不可能是一种无源系统,它总要通过发射电磁波来完成任务。这就给了各种防空导弹以可乘之机。比如苏联人在长期与美军装备了XIII干扰系统的U-2对抗后,就为S-75防空导弹系统添加了一个无源导引模式。在这一工作模式下,S-75系统的雷达会自动定位美军飞机干扰器的位置,并直接通过指令引导导弹射击该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苏联的这一设计取得成功后,世界其他主要军事强国也开始纷纷效仿。目前各国现役的各类先进导弹一般都有类似的工作模式。比如在1991年海湾战争开战的第一天,美军归航的打击机群就在土耳其的空军基地上空遭到了一枚地对空导弹的攻击。事后经查,这是一枚部署在土耳其的爱国者导弹,事故原因是美军攻击机群挂载了大量ECM吊舱,这些ECM信号触发了土军爱国者导弹的自动迎击模式,导致爱国者导弹系统自行向ECM信号来源进行了反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比于雷达制导导弹,光学制导导弹的应对难度就要大得多了。因为不管是红外制导还是红外紫外双模制导,本质上都是无源制导。导弹也好,发射平台也好不需要主动发射任何信号。不发射信号自然也就不会被拦截到信号,因此大部分被红外制导导弹击落的飞机在被击中前都压根不知道有导弹在向自己飞。呃……不过战斗机狗斗算是个例外,为了防止误锁定,战斗机偶尔会先使用火控雷达锁定敌机,帮助格斗导弹排除太阳、月亮、云层、友机一类容易误锁定的假目标。此时火控雷达的火控数据会通过“脐带”传递给红外导弹,使后者的导引头始终指向正确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避免在不知不觉中就被敌军干掉,从第三代战斗机开始,就有不少飞机在机体四周安装了用于探测“高速向自己飞行的物体”的雷达天线或红外、紫外探测头。这些系统也被称为导弹进近告警系统(MAW)。虽然通常做不到360°无死角覆盖,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飞机在红外制导导弹面前的生存能力。同时,F-35和某款同样安装了分布式光学孔径系统(DAS)的第四代战斗也可以使用该系统探测高速飞行物体的红外信号并加以预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所有这些预警、对抗手段都失效之后,飞机最后的手段就是诱饵弹了。根据诱骗导弹的导引类型的不同,诱饵弹又分成了用于诱骗红外导弹的热焰弹和用于干扰雷达的箔条弹。这两种诱骗方式都有各自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但以现在的状态开始应用于空战战场却是同时同机。越南战争中后期,美军为F-4鬼怪II系列战斗机安装了带有热焰弹和箔条弹的导弹挂架。后来又在飞机的机体上开了洞,直接把诱饵弹放在了机体内部。在实战中,诱饵弹既可以在敌军刚刚锁定自己的时候施放让敌军无法锁定自己,也可以在导弹快要命中自己时施放,同时操纵飞机剧烈机动并主动降低信号特征(比如关加力)。此时导弹非常容易因为无法分辨目标而脱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随着导弹制导技术的提升,以AIM-9X为代表的第三代空空导弹开始使用红外成像导引头,这种导引头可以通过成像的方式分辨诱饵弹和目标,这也为从问时候就没怎么变过的诱饵弹提出了新的设计需求。美军常用的拖曳诱饵就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新概念诱饵弹。此外,也有国家正在探索发射后会在飞机身边伴飞,一会与飞机合并成一个信号特征,一会与飞机分裂成两个信号来破坏敌军锁定的“有动力诱饵弹”(原理类似于巴军歼-7的“四合一”战术)。相信在不远的未来这些新兴技术也会将飞机与对空导弹的博弈推上一个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