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同治九年(1870年),容闳42岁。

在此前,作为中国第一位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留学生,在眼见了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差距之后,有着拳拳之心的他选择了回到祖国。尽快促成中国的近代化,也成为了他的奋斗目标,甚至期间他还把实现中国近代化的希望寄托于太平天国运动,但随着时局的发展,显然太平天国不是那个答案。

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意识到东西方的科学技术差距,开始学习西方的技术,进行洋务运动之后,容闳找到了位置,他促成了李鸿章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机的设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他深刻地意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于是在这一年,他又数次谏言曾国藩,说服曾国藩支持他主张派出留学生的想法。

最终,同治十年(1871年),清朝"幼童出洋肄业局"成立,中国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生成行。

容闳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此后几十年里无数的中国留学生远赴重洋,学习西方。

他们如刘步蟾所说的那样“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背负国家之未来,取尽洋人之科学。赴七万里长途,别祖国父母之邦,奋然无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如刘步蟾后来在甲午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一般,无数的留学生在学成之后,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回到祖国,并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种“家国抱负”的理想,甚至在清政府灭亡之后,在新中国建立之后,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钱学森、钱三强等人,皆是庚子留学生身份出国,又皆在祖国最需要之际欣然归国。

这些人无疑也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清北留学不归的现状

但是,近年以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留学生似乎成为了众矢之的。至于起因,就是有数据表明清华、北大的本科毕业生之中有近7成选择出国留学,而在这些出国留学的人员之中,又有数量巨大的“留学不归”人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为顶尖的大学,无论从生源上,还是资源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生源上,各省的状元几乎尽归于两所学校;资源上,两所大学每年的经费支出又遥遥领先其他大学,而在这样的支持下,两所学校交出的答卷却是“白卷”。

在“大国重器” 名单上的总设计师人员,从C919、龙芯芯片、量子通讯等等无一人出自清华北大;甚至连美国对中国十三所高校的“制裁清单”上,有的是哈工大、四川大学等老牌名校,清华、北大这样的头牌大学却“意外”的被排除在外。

至于原因,自然是莫衷一是。但不得不说的是,清华、北大的留学生在美国硅谷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中人数众多,这又是不争的事实,也正是如此让众多网友戏谑的称清华、北大为“美国附中”。

而面对如此汹汹舆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为“当事人”,又是怎么回应的呢?对于“留学不归”我们又当如何评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校长的寄语

面对这样的舆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并没有选择正面回应,我想这也是应对“噱头”最恰当的方式了。

不过,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以及北京大学校长郝平却对学子们给出了他们的寄语。

邱勇说:希望学子们能够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并号召他们向清华先贤张光斗学习。同时,他还说:同舟自古无胡越,南北东路西不同。
郝平说:北大的命运一直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立志报效国家是大德。明德励志、爱国奉献,方能成大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从两位校长的寄语中,我们便可以管中窥豹,窥见一斑。邱勇校长,为何要提及张光斗呢?

因为,张光斗的事例极有代表性。作为一个出身贫寒家庭的学子,他最终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而这其中,除去了他的自我努力之外,还与1934年他考取了清华大学庚子留美公费生息息相关。

庚子赔款,顾名思义指的1900庚子年的八国联军侵华之后,大清王朝与列强们签订的赔款。而庚子赔款留学生计划,则始于 1909年,规定每年中国向美国派遣100名留学生,就连清华大学的建立也是因此。

而在张光斗赴美留学之后,虽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在1937年底他依旧选择了回国,并且设计了狮子滩水电站等一系列中国人自己修建的水电站。这其中,我们不能不说的就是这些先贤们的家国情怀,这值得我们学习。而在新中国成立前夜,面对美籍工程师的邀请,他选择了拒绝。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继续在他熟悉的水利工程方面发挥自己的作用。兢兢业业,用来形容这位水利专家恰当不过。而人生的意义,也大抵如此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北大校长郝平的讲话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作为一位长者、一位教育家他对学子们的殷切期盼。

正如古人所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人,一个学子,只有真正做到彰显光明的品德,并且推己及人,去实现人心向善,在国家、社会、个人的德中平衡处之,才能成就大业。

这也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心之所往,心之所向。

当然,从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与北大校长郝平的寄语之中,我们能够看到作为学者,作为校长,他们对于学生,对于“留学不归”的学子们是有着殷切期盼的。但是,我们从中又能看到他们并没有要求留学生就一定要回国,而在对于是否支持留学的问题上,邱勇校长的“同舟自古无胡越,南北东路西不同”显然又是蚩尤支持态度的。

似乎,这与他们的期盼又是矛盾的。那么,事实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留学不归背后的思索

事实上,受制于先贤们的“为国效力”,这样的思维惯性也让很多人将“为什么他们不回国效力呢”当成了定理,似乎不回国就是汉奸、叛国。

但显然这是一个悖论。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进一步的加剧中,交流、学习已经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二百多年前,乾隆帝的闭关锁国让我们落后与世界潮流,而为此我们的先贤们筚路蓝缕,抛头颅洒热血才让我们度过了屈辱的近代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当我们发展到今天,当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时,我们其实可以自豪的说:为国效力是荣耀,是个人选择的荣耀;而不是对于留学生们的责任。因为,我们已经足够强大,我们完全可以包容这些能够追求向上生活的学子们的选择。

而选择的权利,也当是我们无数先贤,无数留学归国的先贤们奋斗一生的希冀吧。毕竟就连你我,都想着更好的生活,去选择大都市打拼,只要爱国,这些留学不归的留学生其实又何尝不值得肯定。

当然,我们的学校其实也该思考为何很多留学生会“留学不归”呢?而这种人才流失的症结,其实又远非留学生个人的原因这么简单。

从颜宁的“负气出走”到尹希的“学术批评”再到中科院的“月薪九千元,集体跳槽”、小学生的研究癌症笑话,这何尝不是一种警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结

作为学校的代表,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北京大学校长郝平的态度,其实十分中肯。他们有的只能是引导留学生们回国效力的态度,而非决策权。

而在当今世界,事关科学技术的激烈竞争中,从某一方面而言他们也是利益受损者。

我国要想在高科技领域实现跨越,要实现对人才流失,留学不归的控制,其实更应有的态度是,积极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创造公平有序的社会秩序,减少对科研人员的苛责。

如此,我国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