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凉儿

立秋才几日,满城伏凉声。

昨天黄昏,与老同学在沱河南岸闲逛。老同学为一教师,平日忙于教务,东沱河绿道他居然是第一次来。沱河两岸,如今也是风景无限。碧水东流,波澜不兴;水草丰美,苗木葳蕤,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水花四溅,惊叹一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一路行走一路浏览,一路感叹宿州环境巨变,而时常打断我们的是满耳朵的伏凉叫声,声音之大之密,已经不可以用此起彼伏形容了,感觉是我们错误地闯进了它们的领地,陷入了十面埋伏深深的包围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同学说这叫的是“伏郎”,我怎么记得应该“秋伏娘”,许是各地称呼有异,或宿普发音偏差所致,相同的记忆是这叫声却不是美妙的,类似噪声,叫得心烦... ...不过,现在也没那么讨厌了,悠长舒缓,不急不缓,陪着我们一直走到月上柳梢头,真是万千翠意,十里蝉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晨又被不速的伏凉声儿叫醒耳朵,恍然如梦,我是不是睡在故乡的树阴里。

我一直以为伏凉不是蝉,是类似蝉的一种昆虫。有意思的是,网上还有一位说是一种鸟,说他妈见过... ...结果我错了,他更错了。这个小体格大分贝的枝头大神,真正的名儿应该叫“伏凉儿”,体小,是颜色较浅呈浅灰色的小型蝉类,因其叫声“伏凉儿伏凉儿”, 所以方言就把它音译作“伏凉”,的确是蝉!而且是秋蝉,我立刻觉得它很可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伏凉儿的叫声,都不陌生,但是长什么模样,很少有人见过。我真的是见过伏凉儿的,在老家的树上,它叫累了,趴在那静静地休息。它个头没知了大,灰灰的,长得没有知了漂亮,声音也没有知了叫得美丽,音量好象大点。也是因为个小,叫声大,所以看不到它在哪里,而且它很机警,人一靠近就不叫了。

知了有很多名字,比如知了猴、知拇吖、知了龟、蚂知了等,宿州民间称之为“姐了”,或是“解了”,小时候则叫“知了猴”或“解了猴”,窃以为:“姐了”,赋予人情味道。“解了”,更有“知了”本意。解有知意,可能更靠谱点。到底是姐,还是解,实在难考。而伏凉儿就叫伏凉儿,没有学名、乳名、斋号啥的,似乎一下子飞上枝头,就成其为伏凉儿!其实,作为蝉的一种,它也应该有从小到大的蜕变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宿州人是有吃知了猴的传统的,而且已经成为桌上新宠,据说在盛产此物的萧砀,是人们夜晚一个有趣的娱乐活动,一个动词“摸”形象概括了。小的时候,我也是尝过知了猴的,确实是美味,喷喷香。现在的味道大不如从前,嚼如枯渣。还是有很多人拿来卖钱,或活体或冷藏,创收颇丰。不过,我想说的是,却没有听说谁吃过伏凉的。这应该是伏凉的幸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南子 · 说山训》有言:“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此刻,斗室闲茶,伏凉儿声声,破窗而来,却无丝毫烦躁之意,沉浸其中,宛若交响。

点它,分享点赞在看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