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宿迁市宿城区中扬镇蒋刘村瓜蒌种植基地里,只见藤架上吊满一颗颗碧绿的果实,长势喜人。中扬镇蒋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泰苡像往常一样忙碌着,一边带领工人进行田间管护,一边对村民进行技术指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这瓜蒌小,其实可是致富的宝贝呢,一定得管理好!”最近雨水频繁,刘泰苡对田间的瓜蒌格外上心,担心泥土松动导致支撑瓜蒌藤条生长的柱子会倒。虽然晒得黝黑,但是刘泰苡心里有说不出的踏实,他深切的明白,这片绿油油的瓜蒌地,寄托着全村人对小康生活的无限期盼。

今年51岁的刘泰苡,是土生土长的蒋刘村人,曾在上海等地经商数十年,是当地有名的致富能人。2016年,他被乡亲们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从“贫困村”到“明星村”,从旧农居到新小区,短短三年时间,蒋刘村在刘泰苡的带领下,用好用足扶贫政策,大力种植瓜蒌等经济作物,发展高效农业,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资源和产业支撑的蒋刘村,脱贫增收的动力从何而来?为了实现村民的致富梦,还清村集体数十万元的负债,2017年,刘泰苡组织村干部和村里的年轻人前往江苏启东市、如皋市以及安徽潜山市等地参观学习,寻找增收门路。

“我们发现一些地方种瓜蒌,一次种植可连续四年挂果,瓜皮和瓜根可作中药材,种子可以制成休闲食品,田头价24元一斤,亩均纯效益保底可达到6000元,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种植瓜蒌的劳动强度不大、技术要求不高,蒋刘村的贫困户都做得了。经过慎重考虑,刘泰苡决定在村里推广种植瓜蒌,以此为突破,改变村里单一的种植模式,调整农业结构。

可这样的“高效农业”,刚开始村里没人敢干。“一亩地投入5000块钱,万一种不好怎么办?瓜蒌子卖不掉怎么搞?市场风险有多大?大伙心里没底,谁敢投资啊!“村民董振武提出的一连串问号,道出了全村人的忧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们只看不干,是因为他们一缺资金二没技术,又吃过市场的亏。要干也是我们带头干,大家看到效果自然跟着干!”为了让村民放心,刘泰苡找到省农科院的专家,经过一段时间踏勘、取样化验和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蒋刘村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适宜种植瓜蒌”。与此同时,刘泰苡联合3名村干部,自掏腰包投入50多万元流转207亩土地,组建泰丰瓜蒌种植专业合作社,多次到原产地跟厂家洽谈,签订技术支撑和产品包销协议,向全体村民开放加盟,保底价、包销路。

对于蒋刘村大庄组贫困户刘传丁来说,小小的瓜蒌不仅让他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全家人彻底摘掉“贫困帽”,还让他从农民“变身”为坐收分红的“股东”。刘传丁常年身体不好,干不了重体力活,老伴也是重病缠身,孩子成家后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市区两级出台的扶贫优惠政策,虽然让贫困户医疗有了保障,但是要走产业富民增收这条路子,对于像刘传丁这样的“失能弱能”贫困户来说,却行不通。

“刘书记一直跟我们说‘穷不可怕,怕的是丢掉了志气和勇气’,正是在他的鼓励和帮助下,我来到泰丰生态瓜蒌种植园从事劳动强度低的工作,还入股了几亩地,不投一分钱,也不用操心,轻松获得两份收入。”提起刘泰苡,刘传丁是说不完的感激。如今,刘传丁每年可以获得土地流转租金和股金近2万元,再加上每个月打工可以赚到2000多元,全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刘泰苡的大胆尝试和创新下,瓜蒌种植园第一年亩均收益达到了4000多元,“瓜蒌”书记成功打响了第一炮,这也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村里6人进行示范种植,探索实践出“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今,种植基地由最初的150亩扩大到1100亩,并创立品牌,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模式,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每年亩均收益5000元左右,累计带动就业120余人。现在,村里已有40%的耕地用于发展高效农业。

瓜蒌产业发展的愈加红火,“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也成为了刘泰苡日思夜想的大事。结合村情实际,刘泰苡将蒋刘村将数百万元扶贫资金和部分村集体收入统筹打包,投资到当地的扶贫产业园参股,为村民们带来可观分红。2018年,村里多年背负的债务得以全部还清;2019年,蒋刘村人均毛收入达到18000元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集体、兴产业、富百姓,小小瓜蒌释放出无限“钱”景,成为带动全体村民致富的“金果果”。放眼望去,瓜蒌基地里一片生机勃勃。“看这长势,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瓜蒌”书记刘泰苡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只想凭自己的力量,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扎扎实实做事,带领父老乡亲增收致富,一起过上小康生活。”(王越 焦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