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避难所多数建于地下8-20米或山体内部,内部常备淡水、药品、食物等物资,可供人类暂居而有效防止遭受核辐射。但实际上的核避难所是多用途的,不仅可用作战时防空避难,发生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后也可以当成临时应急住所。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拆除柏林墙代表冷战进入尾声,而1991年的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则标志冷战正式结束。阵营双方逐步放弃厉兵秣马专注经济发展,只有瑞士还在未雨绸缪,不断扩大核避难所的规模和数量,截至目前,瑞士共登记有34万座民用核避难所,其中5100个为大型公共核避难所,总共可容纳900万人居住15天。然而,瑞士全国人口也才850万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1979年建成的北京前门地下防空洞,因位于地下八米、宽2米、长30多公里,而被誉为“北京地下城”,有兴趣的游客可以花20元门票去参观一下,据说可容纳3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150多年没发生过战争的瑞士,为什么要修建这么多核避难所?

这事儿要从1963年说起,当时的瑞士目睹两大阵营在敌意日增的情况下进行大量核试验,为防止核战爆发决定实行“全民庇护”,要求每个瑞士人都必须有一个能避免遭受核辐射、能暂住15天以上的掩体,且只有两个选项:要么自己在住宅楼挖一个地下掩体(可联合附近邻居),要么当地政府雇人挖,由掩体上方的建筑所有者付费。

除此之外,每个瑞士城镇还必须建造5-100个中大型公共掩体,其中最大的公共核避难所位于卢塞恩,是当时全球最大的民用核避难所,在发生核战或灾难时可容纳两万平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瑞士旅行期间,我曾多次询问本地人:“很多人笑称瑞士患有核恐惧,那你们又如何看待强制修建核避难所”,得到的答案都是“支持”和“非常支持”,其中有个朋友还给我演练了一次全家紧急避难流程,他们给出的理由是:瑞士联邦在1963年后还颁布了一项《民防法》,由联邦财政提供并更换避难所内的所有应急物资,内部设施也由联邦负责维护,覆盖瑞士已登记的33.49万座私宅避难所和5100座公共避难所。

简单说就是,瑞士人没有理由反对,他们只要负责定期更换自家避难所内的淡水就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实地体验瑞士核避难所,我只能报名跟团“隧道避难所”一日游(不允许散客进入),也就是全球最大的松嫩贝格隧道民用核避难所。意外的是,登记护照后居然不收费,但向导跟所有人都提醒了一遍:瑞士公开的避难所可以申报后免费参观,但泄露未公开避难所信息的人会被处罚甚至监禁,因为掩体不被发现才能起到避难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抱着怀疑的态度我求证了一下,结果发现这事儿是真的。

2003年,一名德语周刊记者因泄露伯尔尼秘密避难所被告上法庭,虽然最终躲过牢狱之灾,但也被判罚款并终身不得进入瑞士。还有2005年的巴塞尔日报,因披露避难所位置而被判罚700万瑞郎,高层管理15人被辞退。松嫩贝格避难所也是因为地点被公开,引起很多游客前来探秘,最后才干脆公开参观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松嫩贝格隧道属于瑞士北部巴塞尔与南部基亚索之间的A2高速公路卢塞恩路段,每天约有8万辆汽车来往穿梭。1971年,瑞士联邦要求工程部以“战防”标准加建两处设施,把隧道300米外的一处7层高地下洞穴改建成避难所主体,内设避难室、指挥所、仓库、医院、广播室、通信中心以及监狱等区域。

另一处集中在隧道内,把建成的隧道公路挖开再铺设避难所专用的水电通信管网,在两条隧道入口加盖钢构混凝土防护墙,两端加建四道1.5米厚、350吨重的防爆大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6年,这座全球最大的民用核避难所终于完工,但当时的瑞士人还不知道,人们只会抱怨瑞士基建速度太慢,一条隧道修了11年才投入使用。

直到被曝光,瑞士联邦才“委屈”地表示:这座核避难所可承受1公里外的100万吨当量核爆炸,共有35个出入口,分布在各个公园的“环卫站”、伪装的“私宅”以及各个机构的地下。但建成后因保密和高速公路的开通,导致无法演练大规模避难步骤,决定于1987年举行为期5天的核避难演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证明,这次演习给全球避难所的应急使用提供了宝贵经验,5000名成人志愿者在一声模拟的核爆炸声后迅速跑向避难所,但四道大门因年久失修出现诸多问题,直到24小时后才排除故障成功闭合;另一个大难题是,避难所内确实准备了20000套床和被褥,但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流动领取并安装居住。

同一问题也出现在食物和水的分发流程上,哪怕这5000名志愿者受教育程度最低的是高中在读生,仍然出现了多次因分配而引起的矛盾。要真发生在战时,恐怕就不仅仅是矛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那些潜在的问题,更多的是明面上的设计缺陷,当年的物资储备仅考虑到食品保质期,却忽略了隧道内部的温度、湿度会对食物保质期产生影响,以致志愿者们拆开储备物资时才发现,饼干和罐头大部分都已经变质不能食用,少量未检出霉菌的食物也纷纷被“投诉”难以下咽,以及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缺失等种种不足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士导游赛德琳娜很自豪的说: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紧急核避难演练,更多体现了瑞士的国民价值,在演习之后,瑞士迅速更新所有公共避难所内的医疗、储备、电力和通信等最新设备,同时要求民防部采购更科学全面的、15天用量的应急食物与药品,包括婴儿奶粉、老年人医疗辅助器材、医用口罩防辐射服等等。

瑞士疫期发给国民的口罩,一多半都是从各个避难所中临时征用的(过后还得补回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开放给游客参观的只有其中一小部分,也就是20个大区中的最小一个。但哪怕如此,游客们也能从冰山一角看出整个避难所的规模有多么庞大。

避难所工作人员告诉我:开放参观的部分只有3个工作人员,负责日常引导、开关门以及维护设施等等,未开放部分每个大区有20-50个人轮值,他们每三天启动一次设备(广播、发电机、通风通水管道、通信器材等),吃的是避难所随机挑选的应急食物,以防止机器损坏或食物提前变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观到食品储备室时,导游指着堆积如山的罐头和饼干说:这里面的食物快要过期了,但经过检测没有霉菌(瑞士食品要求标注的过期时间,要比实际变质更提前),想品尝的游客可以随意拆封(建议别吃,口感跟没有味道的土块一样),反正过期后也要销毁用作肥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所以能免费参观是因为瑞士艺术家的努力,这些赫赫有名的画家、音乐家经常要求在避难所内举办画展和音乐会,瑞士自然也乐意看到人们能同时接受艺术和国防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所以就很大方的免费对外参观。

临走时导游问了游客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瑞士修建这么多核避难所是因为核恐惧吗?”

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