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有兴趣的是,河南省西南部的赊店镇,因“赊”得名,曾是名扬四方的商贸重镇。今天要讲述的是发生在赊店镇的千里归还血账单的故事,感人至深,令人拍案叫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诚相交,以信立世,我们中国传统商人天马行空,往来生意,靠的就是“诚信”,这样的诚信可是现在很多商家应该好好学习的。赊店镇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叫“赊店古镇天下传,三河四水围中间,七十二街有规划,三十六行行占先”。做生意不坑不骗,都能盈利,这就是享誉全国赊店的“商业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年间,古镇上有一家粮行,掌柜叫赵长信,为人很是忠厚,帮助东家打理生意都有四十多年了。话说有一年,山西运城遭受了旱灾,田地绝产,一位姓杨的山西客商风风火火地赶到粮行,急着要买粮回去救灾。赵掌柜把粮食安排妥当后,杨掌柜又试探着再提要求,商量着能不能再多赊三千两白银的粮食?这山西河南两地一来一回,路途太过遥远,当时东家有事外出不在家,但赵掌柜对杨掌柜的经商信誉深信不疑,为人也很实诚;再说也不愿意对灾情袖手旁观,因此就很爽快地答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转眼就是半个多月过去了,一路去山西送粮食的人狼狈地逃回来报信,运粮队伍在半路遭遇土匪,粮食被劫一空,山西客商吉凶未卜。惊闻噩耗的赵掌柜,对山西杨掌柜的不幸遭遇伤心不已,还有,他为自己没有及时请示东家就擅自赊粮,感到非常自责,赶紧找东家禀明此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开明的东家了解事情原委后,根本没有责怪赵掌柜。但赵掌柜自责不已,一定要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和每年年金来偿还这笔赊账,东家也只好答应了他。赵掌柜用了三年的时间,终于把赊出去的三千两银子全部还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债一身轻,长吁了一口气的赵掌柜正准备启程辞柜返乡时,粮行突然出现了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从怀中掏出了一张带血的赊单。问了才知道,他就是三年前赊粮的杨掌柜的儿子,叫杨承。杨承说,他父亲当时身受重伤,临去世前,把儿子叫到床前,郑重地把这张赊据交给他儿子,嘱咐他儿子一定要不惜代价还本付息。遵从父亲遗愿的杨承将家产变卖一空,又苦苦打拼了三年,好不容易凑足了3500两白银的赊粮本息,终于可以还上这一笔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着这张带血的赊单,赵掌柜非常感慨,他告诉杨承,当年他父亲欠账已经全部还清,他仗义地让这个重信守诺的杨用拿这笔钱回家做生意,重振衰落的家业。杨承当然不能这样做。张掌柜灵机一动,就对他说,你干脆就来赊店镇开一个粮行,这3500两白银就算我的投资了,生意我帮你打理。两人相视一笑,一拍即合。不久,“永盛粮行”就开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守承诺千里归还血账单的故事流传开来,人们深受感动,谁不愿意这样的粮行做买卖?果不其然,仅仅不到三年的时间,“永盛粮行”就成为了赊店粮行里首屈一指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