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家部队医院在两座土冢上开挖防空洞,施工人员在打孔探测时,突然,“噗呲”一声,一股冷气从小孔中冒了出来,施工人员惊异之下,于是就往小洞里灌水,水刚灌入小洞中就被反溅了出来,吓得在场的人目瞪口呆。

很快,中国科学院考古所和湖南省博物馆考古人员赶到了现场开始进行挖掘,现场出土了三座大墓分别为1号墓、2号墓和3号墓。

1号墓是辛追夫人的墓穴,在它的西侧是她的丈夫、西汉第一代侯利苍的2号墓,1号墓的南侧是辛追夫人的大儿子利,出土古墓的地点叫马王堆,因此,三座墓葬群统称马王堆汉墓。

马王堆汉墓采用了“井”字形构造,棺椁由四层套棺层层累加,椁室以52立方米木料,采取扣接、套榫和栓钉接合等工艺方法死死密封,椁室外至土表依次以木炭、白膏泥、夯土层层封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个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各类书籍28种,木器、漆器、帛书、帛画、绢、纱、绮、罗、锦等丝织物以及五谷杂粮、水果时蔬应有尽有,简直就是一副活脱脱的墓主生前世界的真实写照。

据说,墓穴里稻谷出土时金黄饱满、色泽艳丽,藕、桃等水果出土时仍新鲜如初,只是当这些东西刚脱离真空、恒温的墓室环境后,稻谷立刻脱水干瘪,藕、桃等水果顷刻间化作了一滩脓水。

而在辛追夫人墓里,还发现了一件西汉的素纱襌衣,该服饰衣长128厘米,两袖伸直长为190厘米,然而重量却轻得出奇,仅有48克。

不过,相较于以上传奇的西汉工艺品和价值连城的其它文物,整个墓葬最为珍贵的却是辛追夫人的遗体。

辛追夫人遗体是目前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尸体,与埃及木乃伊所不同的是,辛追女尸是名副其实的尸,保存长达2000多年。

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土的这个千年女尸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吹弹可破,眼睫毛及鼻毛清晰可见,指、趾纹路清晰,甚至部分关节还可自由活动。同时,当考古人员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皮、肉、血管等软组织,还会随着药水的到来而鼓起,然后通过微血管扩散。

女尸仅仅只是有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的瑕疵,其他特征就像刚逝世的鲜尸,若不是她出土于汉墓,根本就没有人会相信,她已经逝去了两千多年的时间。

1972年12月14日,在周总理的批示下,考古人员对辛追夫人的遗体进行细致的解剖工作。

经过耐心细致的医学解剖,医学家发现,辛追夫人遗体的细胞组织在显微镜下,其纤维性结缔组织保存完好,胶原纤维轮廓分明,几乎与新鲜尸体一般无二,且人体存在的各类细胞也能清晰看到,如细胞膜、细胞核、及其他显微结构,甚至就连红血球都还保持着其生前的形状。

如果不是科学家细致入微的研究,谁能想到一具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女尸,居然至今能保存得宛如刚刚下葬那般?甚至到目前为止,辛追夫人的遗体是怎样克服腐败实现经久不腐、鲜活如生的,科学家至今都无法给出解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追夫人遗体出土后,其研究结论震惊世界,被考古学界公认为“千年睡美人”,可以说,如果解开了辛追夫人遗体千年不腐的奥秘,人类的防腐技术必然会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正当中国对辛追夫人的研究如火如荼之际,1972年,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日本开始盯上了辛追夫人遗体。

当年访华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受日本考古界委托,率领230人的访华团来到了北京,而他们选择的访华时机,不偏不倚恰好处在北京正举行“马王堆汉墓发掘展览”的时候。

于是,田中角荣也顺理成章的参观了“马王堆汉墓发掘展览”,在参观完展览后,田中角荣便向周总理提出能否将辛追夫人的头发赠送一点给日本作为访华的国礼,周总理再三思忖后断然拒绝了田中角荣的请求。

在访华的第二天,野心不死的田中角荣再度提出希望中国政府能赠与日本政府几根辛追头发,这次依旧被周总理拒绝,田中角荣只好悻悻率团返回了日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回到日本后的田中角荣并没有对辛追夫人遗体的毛发索取就此放弃,他在1972年10月至1974年11月期间,借着各种名义讨价还价,开始从索要一根头发到一寸头发,但中国依旧不肯松口答应他的这种要求。

很多人或许不明白,不过就是一寸头发而已,日本既然执意讨要,中国为什么就不能成人之美呢?

要知道,日本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向中国索要辛追夫人头发,其根本的目的就在于日本的用意居心叵测。

试想一下,辛追夫人遗体出土时,其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而不腐,这其中的奥秘绝不仅仅是墓室的真空、恒温和恒湿等条件所能造就的,古人肯定有着非常高明的防腐技术,一旦破解,人类的防腐技术必然会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而另一方面,日本无休止的讨要辛追夫人毛发,最重要的目的必然是通过研究中国古人的基因构造来破解中国人的DNA密码,倘若日本真的破解了中国古人的基因密码,并依此研制出针对中国人的某些药物,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此,面对日本的无理讨要,睿智的中国人民拒绝了日本的要求,使得日本妄图以此为切入口,窃取中国机密的希望破灭。

告于